我家的年味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我家的年味

作者:段修妍

1983年春节,我刚满七岁,还是个刚上一年级的懵懂女孩。这一年的春节,对于我家来说,年味特别浓。
1982年7月,大哥大学毕业,分配到滕县二中(今滕州二中);大姐参加中考,考上了四年制的济南幼师。一个普通农家,短短几年内有两个孩子考上大学、中专,在村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兄妹五个中,我是老幺,除了父母的偏爱,还有哥哥姐姐对我的疼爱。大哥周末从县城回家,时而给我带来好吃的大白兔奶糖和桃酥,还有好看的画本。一入冬,大哥的学校分给了烤火煤,我们家第一次用上了“憋拉器”(一种用白铁烟筒往室外排烟的煤炭炉子),严寒里,简陋的堂屋渐渐变得暖和起来,没有了呛人的烟味——我家再也不要用煤球炉子和玉米棒子瓤烤火取暖了。令我惊喜的是,大哥放假回家过年的时候,除带了学校发的年货,还给我买来了一件样式好看,绣着花朵的外套,笼在我穿得有些变旧的小棉袄外面,我感觉自己成了骄傲的小公主。大姐也从济南放寒假回来了,给我们带来了省城的花样点心。
除夕夜,收音机里播放着春节相声和唱歌节目,院子外的大街上爆竹声响个不停,父亲照例去我叔家和他几个叔伯哥家喝酒说话,不知疲倦一直操持过年的母亲早调好了馅子,大哥、大姐围坐在一起,帮着母亲包饺子,屋子里充溢着欢乐温馨的气氛。年迈的奶奶喝着茶,看着眼前的孙子孙女,反复唠叨二哥、二姐和我,要好生上学,以后像恁大哥、大姐,考个大学、“金砖”(奶奶有些聋,平时把“中专”讹听成“金砖”),在和奶奶善意地调侃的欢快笑语里,在子夜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全家人迎来了1983年新春。
又过了两年,临近春节的时候,大哥领来了风采、干练的漂亮嫂子,嫂子带给我的第一件礼物,是一件漂亮的赭红色上衣!比哥买的更大气,更好看,穿着更合身。哥嫂结婚以后,先后把二哥、二姐和我带出去上学,这中间,大舅帮助父亲筹办了水泥预制场,家里的经济条件慢慢好了起来,也减轻了哥嫂的负担。以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每隔两到三年,家里总会有学生考学带来的惊喜,二哥、二姐和我先后考上了司法学校、卫校和中师,至此,兄妹五个全都通过升学改变了命运,走出了老家,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我家每年的年味里,也多了兄妹们交流各自学校情况的话题。现在,我们小兄妹四个早已经建立了各自的家庭,哥嫂也早把父母接到了市里小区,住上了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商品房。我们的下一代,除一个大学在读,其余四个孩子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分别在滕州、枣庄、苏州和上海参加工作,三个孩子先后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小家庭。
伴随着流金岁月,国家一天天发展强大,我家同千家万户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节。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每年的春节年味里,物资更加丰厚,气氛更加温馨。到我长大成人,才体会到,一年又一年,不断变化中的年味里,饱含着父母的辛勤劳作,哥嫂的默默奉献,兄妹彼此间心照不宣的奋发努力;一年又一年,孝心在年味中接续,责任在年味中传承。只是,奶奶早已高龄去世,兄妹们经常聚集在父母的小区,而善意调侃的中心人物变成了老迈的父母(母亲有些轻微的健忘症),我们经常向母亲提问过去的事情,以唤醒她已然衰老的思维,恢复他们曾经的记忆。在大哥的带领下,兄妹五个轮流值班,照顾老人,做饭洗衣,24小时从未间断。
我想,将来的某一天,父母都离我们远行了,在有责任心和凝聚力的哥嫂的牵领下,我们兄妹仍然不会分开,苍茫的岁月里,不断变化的年味,依然会散发出令人回味的幽香。

作者简介:

段修妍,滕州人,大学本科学历,滕州市北辛街道中心小学通盛路校区教导副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