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法则:塞伦盖蒂6大法则告诉你,生命现象背后的规律是稳态

本文字数4316,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生命的法则》。

作者肖恩·B·卡罗尔,获奖无数的科学大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威斯康星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教授、富兰克林生命科学奖获得者。与爱德华·威尔逊、奥利弗·萨克斯和理查德·道金斯等人齐名的科普大师,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得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科学电影制片人,所拍摄的科学短片和教育素材供成千上万的学生免费使用。

卡罗尔发现,微观和宏观生命系统之间的区别其实只是表面上的,它们的本质规律是相同的,所以由此为灵感写下了这本书,同时总结出了适用于地球上任何生态系统的法则——“塞伦盖蒂法则”。本书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生命现象背后,规律只有两个字——“稳态”。

01、什么是生命的法则

生命系统分为不同等级,最低等级的生命系统是细胞,越往上就越复杂,依次是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不同等级的生命系统给我们的印象往往完全不同,作者认为,世间所有生命系统不论体型大小,都受到一条相同法则的制约,也就是“生命的法则”,所有的生命形态都是稳定存在的。这种稳态保证了生命体受到巨大外力冲击的时候仍然保持完整,不致面临被损坏、被肢解甚至被毁灭的命运。

比如,正常状态下,人血液的酸碱度是恒定的,ph值稳定在7.4左右,这个7.4的ph值就是稳态。如果降低到6.95,人就会昏迷甚至死亡,如果上升到7.7,人就会抽搐和癫痫。我们平时健健康康的,既不昏迷也不抽搐,就是因为人体依靠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自动进行的各种反应,在想方设法地维持血液稳定的ph值。

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不管是生物体体内的微观层面,生物个体的中观层面还是地球生态这种宏观层面,它们的运转都要遵循生命的法则,离不开稳态的调节。本书总结出了一条适用于各个层面生态系统的法则,找到了它们共同的逻辑,这样就能让我们对生物学整个学科,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法则的核心是稳态,那生命系统平时是怎么来维持稳态的呢?作者把维持稳态的机制总结成了四种调节方式,分别是正向调节、负向调节、双重负向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正向调节

正向调节说的是一个参数A发生变化,会让另一个参数B发生相同方向的变化。比如,草原上草的数量多了,就会促使羊的数量变多,在这里草对羊就是正向调节。

2、负向调节

负向调节就是调节的方向反过来,比如狼的数量多了会导致羊的数量减少。

3、双重负向调节

双重负向调节说的是参数A负向调节B,B又负向调节C,就好比狼的数量多了,羊就减少,羊少了就会进一步促进让草变多,狼对草就是双重负向调节。

4、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A正向调节B,B太多之后会反过来抑制A,就像草原上草让羊的数量变多,但羊要是变得太多了,就会反过来把草吃光,羊对草就是负反馈调节。

这四种调节方式,时时刻刻地维持着所有生命系统的稳态,不光是羊和草,小到人体内的各种细胞和分子,大到地球生物圈,也都是通过这四种调节方式来维持稳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稳态维持机制可以运转良好,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稳态被破坏,那就会出现各种问题。那该怎么办呢?那就是恢复稳态。

比如,美国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他在一战战场上救治伤员时发现,休克病人血液中的碳酸根离子浓度比正常人低,这就表明病人的血液比理论值偏酸性,而且血液越是偏酸性,血压就会越低,休克症状就越严重。在坎农以前,人们没法治疗严重休克,病人的血压一旦降低到五六十毫米汞柱,那基本上就没得救了。

但坎农发现了一种有效方法,非常简单,休克病人血液里碳酸根浓度既然偏低,那就给病人直接注射碳酸钠,碳酸钠呈碱性,能提高血液的ph值,坎农通过这种方法,强行恢复病人体内的正常稳态,效果出奇得好。之后没多久,这种处理方法就成了医学界的标准,挽救了无数休克病人的生命。

02、什么是塞伦盖蒂法则

作者总结出了一系列解释宏观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法则——塞伦盖蒂法则。什么是塞伦盖蒂法则?塞伦盖蒂这个名字,来自于非洲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处的塞伦盖蒂大草原。作者本来是一名分子生物学家,但一次在塞伦盖蒂大草原的旅游经历震撼了他,给了他发现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灵感。为了纪念这一点,卡罗尔把这一系列的六条法则,命名为塞伦盖蒂法则。而且它适用于全球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几条法则。

1、关键物种法则

众生并不平等,“关键物种”的影响更大。某些物种对其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影响程度常常与它们的生物数量并不匹配。关键物种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们的影响程度,而不是它们在食物链中所处的层级。

2、影响力法则

关键物种通过“多米诺效应”对食物链中低营养层级的物种产生重大间接影响。食物网上的一些物种可以自上而下地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影响程度常常与它们的绝对数量并不匹配,这种影响会波及整个生物群落,并间接影响低营养层级的物种。

一种生物的数量到底是由谁来决定的?原来的生态学家们一直认为,一种生物的数量,一般是由食物链中更低层级的生物决定的。食物链层级的高低取决于捕食关系,捕食者是高层级,被捕食者就要低一级,比如狼就是高层级,羊就是低层级。低层级生物的数量可以决定高层级生物的数量,但仔细一想,好像不是那回事儿,比如草原上的狼一般不会把所有的羊都吃完,羊没有被吃完,狼的数量就被稳定住了。这就表明,在这里高层级生物的数量不是由低层级生物决定的。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理解一下这两个法则。

美国生物学家罗伯特·潘恩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找了海边一块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礁石。这块礁石上有个微型生态系统,上面有海星、蜗牛、蚌类、藤壶和海藻等海洋生物,其中海星和蜗牛是这片礁石上的捕食者,藤壶、蚌类等生物都是它的美食,而蚌类和藤壶又以海藻为食。潘恩的研究方法是移除观察法,就是把礁石上的海星撬起来扔到海里,移除这种捕食者,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在移除捕食者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捕食者们并没有过地更好,反而大量消失,这片礁石上的种群丰度从15种降到了8种;实验进行5年之后,礁石上的所有空间都被蚌类占据,其他生物全部消失。

也就是说,原来在这片礁石上,海星不是大多数生物的压迫者,反而是拯救者,它通过控制蚌类的数量,维持了整个系统的平衡。这个实验证明了,捕食者在食物网中可以自上而下地调节其他物种的数量。蜗牛也是捕食者,但蜗牛的存在不能抑制蚌类的扩张,只有海星才能。

3、竞争法则

对共同资源的竞争,导致了一些物种的种群数量减少。在对空间、食物以及栖息地等共同资源的竞争中,有优势的物种会导致其他物种的种群数量减少。

比如,科学家们一直密切关注着塞伦盖蒂草原的生物数量,在历史统计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从1961年开始,随着牛瘟病毒的逐渐消失,角马和水牛的死亡率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它们数量的突然暴增。水牛在1961年只有1.6万头,4年后就增长到了3.7万头,11年后则超过了5.8万头;角马的增长更明显,从1961年的20多万头,增长到12年后的77万头,到了16年后达到了140万头。角马和水牛数量的迅速增长,也影响到了其他很多种生物。

它们吃草,所以塞伦盖蒂草原的草量大幅减少,原来的草可以长到50-70厘米,之后就只能长到10厘米了,更矮的草让阳光和养分能惠及其他种类的草本植物,这些植物催生了更多种类的蝴蝶群落;同时,以草为生的蚂蚱数量锐减,种类从40多种降到了10多种;汤氏瞪羚和角马的食性相似,所以在竞争之下数量也大幅降低,从1973年的60万只降到了1977年的30多万只。

我们看出在这个案例里面,角马就是优势物种,它的种群数量多了,就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最终导致小到蚂蚱、大到汤氏瞪羚很多物种数量的减少。

4、体量法则

个头大小会影响调节模式。动物的个头大小,决定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食物网中被调节的机制。小型动物受捕食者调节(自上而下),而大型动物受食物供应的调节(自下而上)。

比如,大草原上最顶级的食肉动物就是狮子,不过面对重达好几吨的河马、犀牛和大象,就算是狮群也不敢轻举妄动。研究者们发现,在草原上成年动物的体量和它被捕食的概率之间有着强烈的相关性,其中150公斤是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体重小于150公斤的物种,数量基本被捕食者控制,而150公斤以上的大型动物就很少受捕食者的影响。比如像体重18公斤的侏羚和120公斤的转角牛羚,大多都命丧捕食者之口。但对于大型动物来说,比如水牛,它们就很难被食肉动物捕食。至于长颈鹿、犀牛、河马和大象这些巨型动物,成年后被捕食的概率基本为0。

动物的个头大小决定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食物网中被调节的机制,小型动物受捕食者自上而下的调节,大型动物受食物供应自下而上的调节。也就是说,小型动物的数量取决于捕食者的数量,而大型动物的数量则取决于食物的数量。

5、密度法则

一些物种依靠它们自身的密度进行调节。一些动物种群的数量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进行调节的,这些因素有稳定种群规模的倾向。

比如,角马这种数量特别庞大的生物,就会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角马的种群密度和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种群密度小的时候,增长率比较高,反之当种群密度大的时候,增长率会变低,最终导致负增长率。里面的原因很多,比如群众竞争变得更激烈,传染病更频发等等。也就是说,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会受到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这实际上就是密度法则,即:一些动物的种群数量,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的,这些因素有稳定种群规模的倾向。

6、迁徙法则

迁徙导致动物数量增加。迁徙行为通过增加食物的可获得性(减少自下而上的调节),以及减少被捕食的概率(减少自上而下的调节)等方式,来增加物种数量。

前面我们在说竞争法则的时候说,角马和水牛快速增长之后,角马达到了77万头,而水牛只有大约6万头,二者的数量相差了十几倍。那这里面有什么特殊原因吗?一个原因是水牛的体积更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水牛没有角马的那种迁徙行为。

迁徙本质上是逐水草而居,可以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而且因为捕食者要哺育幼崽,往往无法迁徙,所以迁徙还可以给角马带来安全保障。

最后的话:

在塞伦盖蒂草原上,动物的地位并不平等,关键物种的作用举足轻重,它们的影响会向下延伸至更多的营养层级。同一营养层级的物种,也会为生存而相互竞争。

然而,分子层面和生态系统中的调节都遵循着同样的普适逻辑——正向调节、负向调节、双重负向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无处不在。我们只有遵从生命的法则,才能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