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是如何催产的-发霉的黑麦及麦角碱 | 世界医药里程碑-16

有记载的史料表明,在中世纪,欧洲流行一种可怕的疾病,受害者会经历剧烈疼痛,四肢坏疽甚至脱落。而孕妇则会出现严重的子宫收缩,导致流产。

1670年,一名法国医生提出,这种俗称“圣安东尼之火”(Saint Anthony's fire)的疾病和食用发霉的黑麦有关,又称麦角。后研究发现,黑麦发霉物含一种真菌-“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麦角粉在医学上的应用始于欧洲的助产士,她们用麦角粉加速分娩。1808年,《纽约医学资料库》(Medical Repository of New York)上的一篇文章描述了麦角粉在催产和引产中的作用。但随着麦角粉使用的增加,死产也在增加。1824年,有关方面发出警告,称麦角的使用应仅限于控制产后出血。

二十世纪初,英国药理学家亨利·哈利特·戴尔(Henry Hallett Dale)从麦角粉提取物中发现了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随后证明这是人体参与神经冲动传递的一种化学递质,这使他获得了1936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麦角这个“药理学宝箱”也由此被打开,从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麦角碱。

误食麦角菌污染的食物,还会引起幻觉。1938年,瑞士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利用麦角酸合成了致幻剂- LSD(麦角酸二乙胺),一种危险的毒品。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支持
项目编号:21DZ2312300

推荐 · 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