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史(一)那些霸霸们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拉开了东周的序幕。从这一年开始,直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总共367年,是为“春秋”时期(关于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本文采用资治通鉴的说法)。不同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时期的战争的本质是争霸,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各诸侯国争做诸侯之长。
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其实是有多个版本的:
-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墨子·所染》
这么多版本,我们对比一下可以看出,齐桓公、晋文公都是全票通过,这两位无需多言。秦穆公、楚庄王得票也不少,之所以不是全票通过,是因为:秦穆公虽有向东称霸中原的野心,但是因为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晋国的阻碍,无力东进,所以秦国从未称霸中原,只能向西拓地,称霸西戎。而楚国地处南方,且很早的时候就脱离周朝,以南蛮自称。秦、楚虽有实力,但因为地理位置偏离中原,一向不为中原各国所重视,所以不是所有的史学家都能认同他们。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我们也比较熟悉了。阖闾曾攻破楚国国都,差点灭亡了楚国,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楚才复国。越王勾践为后世贡献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并最后灭吴。他们在位时国家实力强盛,也是一时之豪强,入选也是有理由的。
《鲒崎亭集外编》中晋国的国君有4个,除了晋文公,其他三个我们不是很熟悉。但是要知道,整个春秋时间,晋国称霸的时间最长,长达百年。只有一个文公,是无法支撑起晋国这么长的称霸时间的。入选的另外三位也是很有作为的明君。论实力,怎么也比名单里另外两位:宋襄公和郑庄公更符合“霸主”这个词。
宋襄公在这一班霸主群里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空有称霸的野心,却无称霸的实力,也从来没有真正称霸过。之所以能入太史公的眼,恐怕是因为他的“贵族气质”吧。周朝是一个讲究礼法的朝代,周朝初期时,约架的双方在战斗的开始和结束时都要遵循规则的。大家选好地址、约定好开战的时间,排兵布阵后,双方看到对方已经准备完毕,一通鼓后,开始战斗。到后来各国越来越不讲贵族礼法,只有我们的宋襄公还固执的遵守着周朝的礼法。泓水之战,不肯对楚军半渡而击,楚军上岸后又不肯趁楚军疲惫发起进攻,最后等到楚军列阵完毕后才进攻。面对实力强力且军容整齐的楚军,以宋军的战力而言,结果可想而知。宋襄公曾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拥立齐孝公,也曾在北狄入侵卫等小国时,出兵救援。在当时的国际上也算是有不小的影响力。
郑国虽小,却也是第一个敢和周天子撕破脸干架并把周王室联军揍了个皮青脸肿、让周天子颜面扫地的国家。郑庄公收拾周边小国的时候,齐、楚、晋、秦这些国家还在开荒呢。伟大领袖毛泽东评价过郑庄公:“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他对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都很懂得策略”。虽然郑庄公最终没有称霸诸侯,却也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算是其他霸主的前辈和领路人吧。
要成为霸主,不是自己说一句就行的,需要得到其他诸侯国、甚至是周天子的承认。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多个诸侯,远远超过五霸的名额。其中仅晋国就称霸百年,会盟多次,几乎独占五霸名额。
把这些霸主按时间先后排个序:
可以发现,这些霸主的称霸,贯穿着整个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