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之结构化表达
最近朋友小A情场失意,找我诉苦,我每次都非常的痛苦,女人的心思太难猜了,我已经投降。
小A:“他对我挺好的,我们每个纪念日他都记得,还会给我准备惊喜。”
我(内心戏):这么说是要和好的节奏了?
小A:“可是这一次他太过分了,居然忘记了我们相识100天纪念日,太可恶了。”
我(内心戏):这对小A来说是不能原谅的问题,至少生气7天??
小A:“我本来很生气的,但是他又特地给我买了包,你看看就这个,我很喜欢的款式。”
我(内心戏):这是包治百病了???
小A:“但是他太过分了,给我选这个颜色,好土 ,买包也不问我喜欢什么颜色的,真是直男。”
我已疯。
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是习惯逐句理解,然后猜测对方想要说什么,这是大脑的思维习惯,当说话人表达与大脑习惯相反的时候就会让大脑觉得特别不舒服。
一、大脑的思维习惯
1.大脑不喜欢猜来猜去
最好把你的结论和主题先讲出来,然后它在理解你所讲的论据和其他信息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接受。
比如你向领导汇报工作,最好就把工作结果先汇报了,不要讲了一大堆,领导也没有听出来工作结果是好是坏,并且根据你的汇报领导还要猜测结果的好坏,这个就是为什么和某些人沟通会觉得特别累的原因。
2.大脑喜欢分类好的东西
外出就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菜单都是分类好的,比如肉类、蔬菜类、甜品、酒水等,这样就非常方便我们点菜,如果是遇到一个外行的老板,不分类全部放一张纸上面,相信我们点菜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我们去书店的时候也能发现这个小心机哦,图书会按照畅销、历史、文学、烹饪等等分类,方便我们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本。
3.大脑偏爱数字3,短时记忆不了太多的信息
1956 年,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 George Miller 发表了该领域引用最广的论文之一,“神奇的数字7±2 ”。Miller 对短时记忆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他在论文中提到,尽管大脑可以存储这一生学到的知识,他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储存能力平均在7±2个信息块左右。
自从 Miller 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工作记忆的限制。他们发现工作记忆的能力非常有限。比起 Miller 提到的 7 个信息块的限制,他们发现实际限制可能更接近于 4-5 个信息板块。
因为短时记忆不了太多的信息,那么咱们就尽量控制在3以内是对大脑更友好的方式。比如我们给大家讲事情的时候,最好不要超过3点,超过就可能引起记忆混乱。
4.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一连串没有规律的数字我们很难记忆,但是如果按大小排序,我们就能够轻松记忆下来;一篇乱码我们记忆很有难度,但是一首诗歌我们却是能够快速记忆的,这都是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信息的原因。
二、结构化表达
什么是结构化表达?简单说就是符合大脑习惯的表达方式。
主题先行
信息归类分组
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又是什么呢?
当我们表达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表达的框架可以参考下图:
首先表达我们的主题
第二层表达我们的内容1、2、3 ,内容往上是可以推导出主题,也就是主题是由内容123可以证明出来的
第三层是各个论据相关的信息、例子,他们可以推导出对应的内容的
主题到内容到信息是一个逻辑关系
内容1和内容2、3 他们也不是随意排列,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排列,比如重要程度或者时间顺序等
比如跟老板汇报一个共享售货机的项目考察情况:
老板经过1个多月的考察,我建议咱们先不考虑共享售货机的项目(主题先行)
内容1:前两周跟各个厂家接触,厂家给与的合作条件不太适合我们
内容2:3、4周跟中介及软件商接触,他们给与的合作条件太苛刻
内容3:后面一个月,结合我们公司的情况,和了解其他合作商家的情况,觉得坑还是太多(按时间顺序来横向递进)
信息1:厂家价格太高,超过我们的预算
信息2:后续的售后服务范围过小
信息3:厂家大多不在本地,运费较高(横向递进是按重要程度来排序,纵向是按逻辑排列)
。。。
相信这样的阐述,让老板能够更好的理解你所表达的内容,心里暗暗给你加分哦
了解这些只是第一步,在生活中用起来才有意义,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