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内经》学治“失眠”(内有古文,慎点哦!)

《内经》用对比法:壮者昼精、夜瞑,老者昼不精、夜不瞑。前者是“气血盛”而“肌肉滑”,后者是“气血衰”而“肌肉枯”。此言睡眠的自然规律之常也。

然而,在生活过程中,亦有壮者失眠,老者能睡何也?《内经》已提供了答案,壮者耗其气血而肌肉涩,老者全其天真而气道利是也。

可见失眠,除自然规律外,尚有人为因素的自我干扰,但在治疗上《内经》注意了“滑”、“涩”二字,滑者育其阴,涩者亢其阳,此阳盛不能入阴,阴虚则目不瞑之理也。

《内经》经旨已明,治病必须治人,不能纯靠“镇静安眠”以揠苗助长也。

一、概述

【原文一】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篇》)

【名家论述】

张志聪:“日暮在外之阳气将尽,而阴气渐盛,则目瞑而卧。平旦在外之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则寤矣,此阴阳之外内也。”

【按】

张氏之注,是根据生理情况而立言。

在病理方面,如仲景《伤寒论·少阴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尤在泾曰:“多阳者多寤,多阴者多寐”,可见但欲寐应为阳虚的反应。

反之,如叶天士云:“多痛阳升,阴液无以上注,口干舌绛,烦不成寐,当益肾水以制心火。”宜黄连阿胶汤之属,此即“泻南补北”之法。

【原文二】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篇》)

【注释】

昼精:指白天精神饱满。

五脏之气相搏:指五脏机能不协调。

【名家论述】

张景岳:“老者之气血衰,故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搏聚不行,而营气衰少矣。营气衰少,故卫气乘虚内伐,卫失其常故昼不精,营失其常故夜不瞑也。”

【按】

此条经文后段,指出了衰老失眠的真谛,此种失眠,临时服镇静麻醉药是不可取的。其夜寐不安,是心神虚而阳亢不得入于阴也。

每晚用大豆粉,加水煮沸,临卧服,醒后再服,增其物质之阴,以平抑亢奋之阳,使胃气一和,其卧立至,此自我催眠,屡用屡效之法也,不加糖以避免尿多影响睡眠,加肉桂油一滴以调味,亦犹《韩氏医通》“交泰丸”黄连、肉桂治心肾不交催眠之方意。

二、分述

【原文一】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大惑论》)

【名家论述】

马莳:“此言病之所以不得卧也,人病不得卧者,正以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而阳盛,故不得入于阴也。阴气虚所以目不得瞑耳。”

【按】

此阳盛阴虚,阳盛者在于烦劳则张,阴虚者,在于精生于谷不足,故中老年食少事繁多见此证。

叶天士云:“脏液内耗,阳气不交于阴,令人寤不成寐,《灵枢》有半夏秫米汤法,但此病乃损及肝肾,故欲求阳和,须介属之咸,佐以酸收甘缓,庶几近理。”

余每用三甲复脉汤,去麻仁加远志、枣仁,养阴以潜阳,临卧嘱服豆粉冲剂,亦即半夏秫米汤意,和胃以充物质之阴,则其卧立至矣。

【原文二】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素问·逆调论》)

【名家论述】

张景岳:“足之三阳,其气皆不行,足之三阴,其气皆上行,亦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之义。故阳明上行者为逆,逆则气连于肺而息有声,此胃气不降也……下经,古经也,不安,反复不宁之谓。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按】

“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过饥过饱皆能导致,更多见于小儿。

过饥可出现汗多神疲,宜静脑安神,与甘麦大枣汤;过饱则出现腹胀嗳腐,治宜助化消滞,与保和丸。

余昔在家乡,有一次夜出诊,患者是2岁小儿,于出麻疹后,突然夜半啼哭不止,汗出而烦躁不安,其父母以为麻毒内隐,余察其神清而低热,询其保姆,因其疲睡未给晚餐,余曰病因在此,即以藕粉白糖冲服之,儿恣饮后旋即安然入睡,此饥疲热也。

【原文三】

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病能论》)

【名家论述】

姚止庵:“王本'精有所之,寄则安’,文义难通。《甲乙经》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是也,今改从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盖心无所慕,则情无所钟,坦然而卧,帖然而安矣……悬,犹远也'。”

【按】

此条应注意“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此乃发掘整理之功,也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情有所倚”,使思想集中于一事一物,因而精神过度兴奋,不能抑制下来而安眠。

不仅今人如此,古人亦然,如唐代的元稹,作宰相后,怀念他死去的妻子,作遣悲怀诗,其中两句云:“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是“情结失眠”的高度写照。

余治此证常用明党参、沙参、丹参、生地、百合、远志、枣仁、炙草、小麦、大枣、夜交藤,合欢皮、砂仁、鸡内金;晚上失眠、白天精神疲乏者,加黄芪屡效。

三、结语

“失眠”亦称“不寐”,《内经》中称为“不瞑”或“不得卧”,为临床常见之病。

《内经》中认为:“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阳气盛、阴气虚,故目不瞑”。

失眠的成因虽多,综合其病理机制,不外虚实两类,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去其外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若因里病焦烦过度,心火内燃,宜补心丹及枣仁汤法;或忧劳愤郁而耗损心脾,昼不精而夜不瞑,宜养心汤及归脾汤法;或精不凝神而肝阳上亢,宜三甲复脉法;或胃不和则卧不安,宜《灵枢》半夏秫米法;或胆虚痰热不眠,口苦心烦呕涎,宜黄连温胆汤法。

总之饮食痰火为实,新产病后为虚也。

附:多寐证

一、阳虚多寐证

【原文】

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灵枢·大惑论》)

【注释】

故目闭也:杨上善:“卫气留于五脏,则阴盛不和,惟阴无阳,所以目闭而不得视也。以阳主开、阴主闭也。”

【名家论述】

张志聪:“卫气留于阴,则阴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按】

俞东扶演绎经旨:“阴阳,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此是不寐要旨。”

如怒争则目瞋,瞑思则目闭,此阴阳出入之明证。

有夜卧而目不瞑者,阳亢不能入于阴也,晨起而目不能睁者,阴盛不能出于阳也。治前者宜从阴引阳,治后者宜从阳引阴,思过半矣。

二、湿重多寐证

【原文】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灵枢·大惑论》)

【按】

多寐,又称“嗜眠症”,其形成原因,《内经》中认为:“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多寐系阳虚阴盛所致,因为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

《内经》又云:“肠胃大而皮肤湿”所致之多寐,是由于中焦阳气不足,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而留于肠胃,致湿邪内停所致。

正如李东垣所云:“脾气虚则怠情嗜卧”是也。

这种人的特点是身体肥胖,由于脂肪过多储积在体内,身虽肥胖而四肢无力动作,补给多而消耗少,导致脑满肠肥,湿痰内盛,形成卒中的素质,多卧是其征兆也。

余治一人体肥气乏,落坐、临食则入睡打鼾,此形有余气不足也,与六君子汤健脾助化,重加黄芪、苍术补气行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