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7)
本篇要目:
**************************************
161.杨氏民宅
清 重庆市潼南县
162.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民国 重庆市北碚区
163.育才学校旧址
1939~1945年 重庆市合川市
164.乐山郭沫若故居
清 四川省乐山市
165.陈毅故居
清 四川省乐至县
166.领报修院
清 四川省彭州市
167.吴玉章故居
清 四川省荣县
168.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1933~1934年 四川省通江县
169.阿坝红军长征遗迹
1935年四川省小金县、黑水县、松潘县、若尔盖县、茂县、红原县
170.白利寺
1936~1950年 四川省甘孜县
*********************************
161.杨氏民宅
杨氏民宅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宅主杨守鲁有田一千六百余亩,在外为官,并兼盐商。宅院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历时12年。为多重四合院宅院,进深56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房51间,门108道。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与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隽逸,与环境融合,面向江滨金龙、银龙两寺。由四大单元围成组合式四合院。
杨氏民宅"是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祖辈修建的二品官员豪宅,俗称"田坝大院。大院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动工修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落成,历时24年。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精致,是经典的清代民宅建筑。中央为方形大天井,左右有两个小天井,二列、三列、四列有三个横向长方形天井、花台、栏杆、回廊。宅后部有对称布设的小花园,墙外还有荷池、花园。院内中轴线上有前厅、敞厅、客厅、绣楼、书房、粮仓、库房等。屋脊装饰仙人、走兽等,正脊设宝瓶雕塑。室内木构件多玲珑精致的雕刻,构图生动。
双江镇过去俗称杨家街,杨家是双江镇上最大的家族,共有二百来户,占了双江镇总人口的一半左右。镇上最具代表性、保存最完好的两处宅院一是杨尚昆父亲的,一是杨尚昆堂叔杨守鲁的。
杨守鲁的家宅现称田坝大院,位于古镇入口处,规模最为宏大。此宅建于光绪年间,至今保存完好,因杨守鲁父亲曾捐过一个二品顶戴,所以宅院可以建成气派的七大开间,前后三进,建筑面积有2600多平方米。宅子是四合院格局,每进边上均有小四合院供佣人居住及做其他杂用,每进都有天井、栏杆、回廊、花台,屋脊塑有飞禽走兽。庭院深深,花木繁茂。杨闇公旧居管理所所长唐明说,杨守鲁的子孙大多读书做官在外,老宅虽没有多少家人,但直到解放后才全部搬出。后来这里成了解放军驻地,军队搬走后,移交地方政府,在重庆市将其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才由文物部门管理。
作为双江镇的首富,杨守鲁家留下的资料并不多。唐明说,杨守鲁家一直经商,从其父开始经营的“杨三泰”是当时涪江沿岸最大的商号。赚钱的杨守鲁虽然也捐了个五品顶戴,却是希望子孙能读书立业,成就真正的仕途,他的两个儿子杨筱鲁和杨稚鲁及其子孙都靠读书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官员。幼子杨稚鲁曾被誉为双江镇的神童,先后在县试和吏部考试中名列第一名。“辛亥*”后,历任四川民政厅秘书、丰都市知事、宜昌府远安县知县等职。长子杨筱鲁娶妻陶香九,陶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女诗人。其所生三子杨肇火廉、杨肇火军、杨肇火员都出国留洋,成为本领域的佼佼者。
杨肇火廉先后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专攻高能物理,曾任东南大学教务主任,建国后加入九三学社,任中央常委。杨肇火军是著名的建筑工程蔄6,国民党时期,一度代理广西省建设厅长。杨肇火员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是潼南县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人,历任上海“地方法院院长”。
在当时的双江,杨守鲁一家成了最有学问最有地位的这些都是资料的记载,杨氏这一支的人物,在双江流传更广泛的是一则冤女抗争的故事:杨家有一位出身寒微的三姨太,姓槐,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杨家为防匪患,请来驻军镇守,驻军长官强行霸占了三姨太,杨家为身家性命及财产安全敢怒不敢言。待驻军撤走后,杨家把家门羞辱带来的愤怒全都指向了三姨太,三姨太走投无路,在偏院内投井自尽,不久井边长出一株杨槐,杨槐斜长,直顶杨家宅院围墙,杨家恐墙坍,就砍掉了杨槐,不想屡砍屡长,而且砍树人不久都会身患重疾。
与杨守鲁家不同,杨尚昆父亲一家留下的资料则丰富得多。同一血脉的两家子弟,信仰完全不同。杨尚昆兄弟姐妹20人,大多都担任过中国革命早期重要领导职务。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哥杨闇公和五弟杨尚昆了。由杨闇公主要领导的1926年的“顺泸起义”是中国*最早独立领导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参与起义并取得宝贵经验的吴玉章、刘伯承、朱德、陈毅等一批他的战友,均成为后来“南昌起义”的中坚。
四知堂是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出生地“四知堂”的建筑。虽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这座位于猴溪上游,依山临坝而建的四合院,为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其建筑设计采用“步步递进,层层升高”的传统习俗,建筑布局更独具匠心。“四知堂”之名取于杨氏先祖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该室以“四知”的“四”字作为建筑布局的组合形式,前后厅面阔五间,长27米,深8.4米,之间于东西两侧建厢房,面阔四间,长17米,深5.3米,形成一个大四合院﹔东西厢房外侧,又各建一通外厢房,皆面阔八间,长32.5米,深7.4米,内外厢房之间建有天井和信道,甚为壮观。
“四知堂”建筑用材十分考究,笔直圆木为柱,上下大小一致,雕梁画栋,脊檩点金,门簪以金形装饰,屋脊砖雕灰刻,皆为仙人、金童、花卉、琼阁,其颜色艳丽,灿烂夺目,门窗装饰尤为精致,檐下及柱间雕刻精细,均用多线雕或透雕雕刻出蝙蝠、牡丹、仙桃、喜鹊,表现出主人对福禄寿喜的祈望,其雕琢技艺精妙绝伦,堪称古民居建筑的奇葩。
杨闇(àn)公(1898年3月10日—1927年4月6日),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四哥,重庆潼南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大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生于潼南县双江镇,曾经东渡日本,求救国救民之道,回国后在四川从事建党工作,秘密组织“中国青年共产党”。曾任重庆团地委组织部长、书记、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首任书记、军委书记,与朱德、刘伯承、陈毅共同发动领导了顺泸起义,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后不久被军阀逮捕,同年4月6日惨遭杀害。
1927年,年轻的杨闇公在“三三一”惨案中壮烈牺牲。杨闇公可以说是中共最早将武装斗争付诸实践并为之献出生命的革命家之一,今天在双江镇外还有杨闇公烈士陵园。
后房的澡房。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杨氏民宅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2.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文星湾42号,是重要的近现代史迹,直辖后,重庆市2000年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5年5月以前为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于1930年9月创建的中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院址最初设在北碚火焰山东岳庙,即现在的北碚公园,1934年迁建北碚文星湾。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许多学术机关纷纷迁到北碚,继续其研究工作。由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气象研究所、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工业实验所、矿冶研究所、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林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国立江苏医学院、中国地理研究所等13个科研院、所,共同发起、组织筹备委员会,公推翁文灏、卢作孚两先生为正副主任委员,以主其事,于1943年在文星湾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建筑群至今保存较好。其中:惠宇楼,1933年修建,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主楼,1944年该楼借让给新成立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作展览大楼。1934年迁建北碚文星湾。其下设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学校。
惠宇,1933年卢作孚向国民政府军政要员杨森劝募2万元修建,次年建成,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主楼,因为杨森捐建,杨森字子惠,故取名“惠宇”。该楼占地708m2,建筑面积1406m2,小青瓦歇山顶,砖木结构,共分三层,一楼一底加阁楼。建筑式样中西合璧,造型美观,气势恢宏。1944年该楼借让给新成立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作展览大楼。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脊椎动物陈列”展厅。
1944年该楼借让给新成立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作展览大楼。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脊椎动物陈列”展厅。
卢作孚旧居,1944年建,占地面积128m2,建筑面积256m2,一楼一底,原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办公楼,其院长室曾为卢作孚先生办公及临时生活用房。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行政办公楼。
地质楼,1938年修建,占地324m2,建筑面积648m2,一楼一底,砖木结构。为坚持抗战内迁北碚的国立中央地质调查所办公楼。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动物学部办公楼。
凉亭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3.育才学校旧址
育才学校旧址位于重庆城西北80公里处合川区草街镇凤凰村古圣寺内。古圣寺原名虎声寺,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建寺庙时,因掘得明隆庆年间“洪钟”、“残碣”,更名古圣寺。清咸丰元年(1851年)再建。寺坐北向南,现存牛王、大雄、观音三大殿,以及善堂和厢房十余间,总占地3375平方米。
古圣寺原名虎声寺,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建寺庙时,因掘得明隆庆年间“洪钟”、“残碣”,更名古圣寺。清咸丰元年(1851年)再建。寺坐北向南,现存牛王、大雄、观音三大殿,以及善堂和厢房十余间,总占地3375平方米。
1939年,教育家陶行知在此创办育才学校,旨在招收因战争流离失所的难童。初有学生70余人,后达到300余人。学校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语、哲学、常识、音乐、体育等课程。
学校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大力支持,聘请了贺绿汀、翦伯赞、郭沫若、田汉、茅盾、周谷城、姚雪垠、秦邦宪等知名人士任教,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1948年迁重庆红岩村。1949年后迁谢家湾,改名重庆第二十中学。1981年恢复原名至今。1997年学校迁出,旧址交给文物部门。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育才学校旧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4.乐山郭沫若故居
乐山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位于沙湾城区文豪街315号,背负绥山,面向沫水,故居名由启功先生题写。距成都150公里,乐山市35公里、峨眉山市25公里。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中式穿斗结构平房,由四进三井和一个后院组成,有大小房间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占地面积2148平方米,至今保留古朴风貌。故居名原为邓颖超题,后由启功所题。故居的正门楣上“贞寿之门”大匾,于1980年恢复时由蜀南名士罗孟汀手书。临街商业店铺,取字“郭鸣兴达”号,寓兴旺发达之意。二进横匾“汾阳士第”,意郭氏为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二进、三进陪房为郭沫若诞生之处所及与张琼华结婚时的洞房,其父母居室及厨房酒房亦在此。入为国家客厅,上列郭沫若生平照片。后院为绥山山馆及花园,是郭沫若幼年启蒙的地方,此间植有樱花林。花园左为郭沫若书法碑廊,刊数十座郭沫若经典书法。
沙湾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地,郭老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和史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沙湾,"绥山毓秀,沫水钟灵",这正是历代文人对沙湾的赞誉之词。一二进之间的中间墙壁上,悬挂着一块“汾阳世第”的匾额,下面有郭沫若半身像。据说,郭家是郭子仪的后代,因为郭子仪祖籍山西汾阳,所以说是汾阳世第。
客厅,
中院左侧有一口老井,挨着老井的房间是1912年初春,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的新婚洞房。由于是包办婚姻,新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出走,但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苦守在郭沫若老家。与张琼华居室紧连的是于立群居室,这是于立群(1916-1979)1939年携幼子郭汉英随郭沫若回家奔丧时居住过的房间。据说,于立群来到郭家时,张琼华还端茶倒水伺奉她。
中院左侧有一口老井。
第三进左右都是客厅,正北是饭厅,饭厅左边是郭沫若曾经居住过的居室。故居其他地方主要是郭沫若其他亲人的居室。原配夫人张琼华居室。
郭沫若居室
于立群居室
第三进左右都是客厅,正北是饭厅,饭厅左边是郭沫若曾经居住过的居室。故居其他地方主要是郭沫若其他亲人的居室。
三进东面,是绥山山馆,这是郭沫若上家塾的地方,里面有孩童的郭沫若与他的启蒙老师沈焕章的雕像:沈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但顽皮的小郭却双手捂住耳朵极不耐烦,因为老师讲的他都已经知道了。绥山山馆正对绥山,外面是雅致怡人的后花园,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后花园北面,是后来修建的郭沫若故居博物馆,是一楼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馆内主要陈列郭老的著作、有关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照片,但被地震震成了危房,正在维修。这其实是一个笑话:修了不到20年的现代建筑被地震震成危房,但200多年的故居旧房却安然无恙。
第三进中的中堂,是郭家的神龛(旧时中国民间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上悬“宅启亲仁”匾额,下供“天地君亲神位”。仍然是右门宽左门窄。
郭沫若墨迹碑廊。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郭沫若书法是文人书法的典型代表,其书法熔铸碑学帖学于一炉,笔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文犳堂
后花园
乐山郭沫若故居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5.陈毅故居
陈毅故居、陈毅纪念馆、陈毅故居文物陈列馆、御风台、德馨园、七塘映月等景点40余处,是集园林、风光、纪念馆为一体的重要景点,也是人们瞻仰先辈,领略川中民居特色的好去处。陈列馆安放了中央军委赠送的陈毅元帅铜像,江泽民同志为铜像亲笔书题了“陈毅元帅”四个大字。陈毅故居大门中央有邓小平同志亲笔书题"陈毅故居"匾额,两边是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撰写的"直声满天下;殊勋炳世间"的对联。院坝左侧安放着陈毅与张茜的汉白玉雕像,故居内重点以实物展出陈毅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等情况,序厅等处悬挂有朱德、董必武的题词和全国著名画家、书法家的珍贵作品。
陈毅故居,座落于乐至县城北17.5公里的劳动乡正沟湾,始建于清代乾隆初年(陈毅太祖于乾隆丁卯年买下这块基业),为木质穿榫结构的三重堂四合院,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6间,院落总面积1026平方米,房屋坐西向东。
陈毅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初年,为木质穿榫结构的三重堂四合院,1980年修复并对外开放,文韬武略、享誉中外的陈毅元帅于1901年8月26日诞生于此。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修建在离陈毅故居200米处的梅山,按苏杭园林式建筑风格建设,于198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2011年7月完成维修改展工程,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结构面积12984.14平方米,整个陈列展厅由序厅和“聪颖好学、立志救国”、“艰苦转战、浴血坚持”、“挺进敌后、华中抗战”、“鏖战华东、传檄中原”、“ 主政上海、领衔外交”、“ 诗书棋艺、豪放重情”、“永远的怀念”七个部分组成,陈列有陈毅元帅生平事迹照片294幅和珍贵文物实物60件,采用场景复原、幻影成像、多媒体等现代展陈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陈毅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
陈毅故居文物陈列馆以江南民居并吸取苏杭园林的特色布局,地势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结构面积12984.14平方米,共有大小庭院七个,房屋41间,其中展厅五个,面积700平方米。陈列馆外围由一条长500米的条石围墙环绕,四周置翠竹、桂树、果树,一片郁郁苍苍。大门前筑石坝,两边是八字形梯坎,左右皆可上下,坝前及路旁塔柏成行,雪松挺拔,把陈列馆衬托得高大端庄。陈列馆前庭安放着陈毅元帅的青铜铸像,铜像高4.5米,身材魁伟,容光焕发。铜像两边则被数十棵苏铁所簇拥。内坝中央建有一水池,池畔有黑色大理石雕凿的诗碑,诗碑录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梅岭三章》等著名诗篇,把陈列馆装点得更加高雅别致。陈列馆内的五个展厅,按陈毅元帅的一生分为五个时期、十八个部分,以大量的实物、照片、年表、诗词、著述、信札、战役示意图,战绩统计表等系统地再现了陈毅元帅光辉的一生,史料共计四百六十一件。
陈毅故居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6.领报修院
领报修院(SEMINARIUMANNUNTIATIONIS),又称为白鹿上书院、上书院,位于中国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回水村(一称书院村),三面环山,是一处法式天主教教堂建筑,始建于1895年,是一所成都市教区培养天主教传教士的神哲学院。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汶川地震中损毁严重,大部分已经坍塌,后修旧如故。
整个领报修院是个典型的四合院,规模宏大,高耸的白色法式礼拜堂,雕花的护栏,圆拱形的窗棂,弧形的台阶,置身其间,来访者无不赞叹,恍若身处异国。大教堂的牌坊高耸,独矗于四合院之间,有直插云霄之感。墙体用厚厚的大理石堆砌,内部为木架结构,并有筒形的拱券顶构造。教堂前部由祭台、祭房、厢房组成,呈拉丁十字形,窗户以彩色玻璃装饰,实为罗马式教堂建筑和哥特建筑的混合体。四合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计有60余间房屋,作为修生单人寝室用。下层则是教室、办公室、厨房、面包房等等,全系木质结构。
据有关资料,领报修院于1895年动工,至1908年竣工,历时13年(一说为1907年动工,1910年竣工,历时3年)建成。据考,系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院长白历山神父(PERRODINAlexandre)及陆神父(ROUSSEAU Léon)设计主持,出资招募中国工匠兴建。
修院东临白鹿河,占地面积近2.5公顷。建筑群坐西朝东,依山就势,由主体和附属房屋构成,建筑系典型的中国近代仿西式砖木混合结构。经勘测核实,可确认的始建竣工建筑面积674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平面呈口字形,由礼拜堂、西楼(当地称后厅)、南北楼(当地称耳房)、东楼(当地称前厅)围合成中心600余平方米的内庭(当地称大院坝),东楼前则为外院(当地称平坝)。西楼居中建礼拜堂,是组群的核心。从内院看,礼拜堂两侧向外各连西楼四间,然后分别折转向东,成南北楼各五间,再分别自南北楼东端折向中轴共成楼九间并合拢,遂围合成封闭的内庭。四面楼中,东楼因地势而部分建成三层,其余均为二层。建成后,修院曾遭自然灾害破坏,功能也几经改变。
坐西向东,由正堂、南北耳房和西楼(包括礼拜堂)构成四合院布局,具有独特的罗马式与歌特式混合建筑风格。上书院修建在“学堂山”半山腰的山坳里。白色的立柱和灰黑色的屋瓦,显示书院别具一格的西式建筑风格。正门的门檐镌刻着一排法文和完工的年份——1908,法文含义是“圣母领报修院”。上书院的主建筑高大挺拔,共有4层,法式的穹顶、过厅,四围有两层共8间学习用的教室和许多单间的修士、学员的卧房,地下还有储藏室。
1928年,泥石流灾害将礼拜堂后堂及西楼冲毁,其后礼拜堂仅存残状,西楼未再重建。随后,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修院建筑有因初建时对地基重要性、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缺乏科学认识,导致结构强度不足而出现的局部变形破坏;也有因自然和其他破坏因素导致结构材料老化、损伤,使其由完好状态变为处处伤残的状态;更有局部遭受的火灾损伤。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过局部的修缮和较为随意的支撑加固。
修院建成后,培养了大批的神职人员。群楼的上层即是修生的单人寝室,下层则是教室、办公室、厨房、面包房等功能用房。当今四川五大教区(成都、乐山、南充、宜宾、西昌)的老一辈主教、神父均由此毕业。1949年后上书院曾作为白鹿小学校舍,而下书院则改建为白鹿中学,仅存一座当年的砌石桥——且因地震而残断的桥标示着历史的往事
2008年大地震前图面。
为迎接2008年5月24日白鹿领报修院建院100周年,成都教区在汶川地震之前一直在筹备领报修院建院百年大庆。计划筹建四川天主教博物馆、教会展览厅。领报修院不幸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0级汶川地震中坍塌。地震当天,只用了数秒,这座老教堂就被摧毁。经过清理后,现场可见的建残存体有以下几部分。东楼(前厅)前弧形台阶;东楼的地下层,包括北端四孔坍塌的券廊和其背后的数间地下窖室;东南角约三间楼房屋盖以下的部分结构墙体;西楼(后厅)中央礼拜堂正面山花以下部分的墙体和后面的部分墙体;其他几处高度2米以下高低不等的残柱墩和残墙;首层建筑台基;少量附属房屋的残墙。其余均在地震中塌落。
修复后结构暴露在室内,保存现有的残存体,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固,同时保留地震破坏的痕迹,加以展示。
领报修院不幸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0级汶川地震中坍塌。地震当天,只用了数秒,这座老教堂就被摧毁。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领报修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7.吴玉章故居
吴玉章故居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镇蔡家堰村六组,距县城14公里,自贡市32公里,自雅路可以直达。1988年为纪念吴老诞辰110周年,国家拨专款在旧居之西重建吴玉章故居和陈列馆。大门门楣悬挂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题匾“吴玉章故居”。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段今人熟悉的话语是毛泽东同志1940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为吴玉章同志补办六十寿辰庆祝会上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同时指出:“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
吴玉章(1878-1966)四川自贡市荣县双石乡蔡家堰人,字永珊,号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少有大志,勤学不倦,1903年留学于日本并加入同盟会,主持《四川》杂志,1911年受命回川发动起义,与同乡龙鸣剑、王天杰共同举事,于9月25日宣布荣县独立,建立荣县军政府而开起义之先河。后又组建内江军政府,再赴重庆举事。辛亥革命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遭通缉被迫流亡法国,与蔡元培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24年初回川在成都与杨闇公秘密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任在国民党中工作而成为国民党中央九大核心人物之一。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28年到1937年,由党派往苏联、法国和西欧工作,参加过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8年回国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等职,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我党著名的“延安五老”。1945年12月随周恩来一起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66年12月12日因病去世。
今尚存土木结构房屋三间,其中两间有楼。1958年,吴主章回县,将旧宅捐赠办师范。1983年师范搬迁后,办起蔡家堰中学(今名玉章中学)。1988年吴诞辰110周年,国家拨款,在紧连旧居之西重建吴玉章故居,整修至双石乡的道路,及蔡家堰大桥。修葺后的吴玉章故居,占地15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大门门楣悬挂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题匾“吴玉章故居”。门内两边柱上刻有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院坝正中安放吴玉章半身雕像。雕像基座正面刻有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题词:“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基座背面阴刻吴玉章的生平简介碑文,文字为繁体正楷。堂屋门楣悬挂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匾额“革命前躯”。
故居内陈设行行当立好规模”。“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堂屋内陈列吴玉章60和70大寿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及董必武,谢觉哉等同志的贺词、寿诗。堂屋之右陈列吴玉章的遗物,以及反映其革命一家的图片;堂屋之左陈列家乡人民怀念吴玉章的图片。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吴玉章故居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通江境内的红军石刻标语遍布城乡,举目皆是,“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根据地各县(市)之冠”。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和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为了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和震慑敌人,在通江境内书写錾刻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全县74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沙溪、至诚、诺江、毛浴、芝苞、杨柏、板凳等乡(镇)的红军石刻标语最为宏大,最为集中,最为完整。
当人们踏进通江这块红色的土地,赫然映入眼帘中的一幅幅壮观醒目的红军石刻标语,与一幢幢保存完整的革命旧址遥相呼应,恰似一座硕大无朋的露天博物馆。把我们引向那刀光剑影,热血沸腾的三十年代,激励着人们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与时俱进奔小康。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9.阿坝红军长征遗迹
阿坝红军长征遗迹,分布于四川省小金县、黑水县、松潘县、若尔盖县、茂县、红原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停留一年零六个月,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尔盖会议和巴西会议会址,土门战役、包座战役、绥崇丹懋战役遗址等等以及存留的58篇有关决议、指令等历史文献,600余条标语,38首歌曲,72首歌谣,27篇故事和传说,建立了少数民族最早的革命政权:格勒德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以及座落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内的红军长征纪念总碑。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从四川宝兴县进入阿坝州,横穿阿坝州出境,历时3个月。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垭口山、仓德山和打鼓山等5座雪山;红二方面军从滇西进入甘孜地区之后,沿途也翻越了数座大雪山后进入阿坝州,横穿阿坝州北部出境。具体过程是:1935年,红军左路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安曲沿海子山梁子进抵阿坝;一路经四寨(红原)进驻阿坝。进驻阿坝后,总指挥部设在格尔登寺内。张国焘在阿坝格尔登寺大殿内召开了反党的“川康省委扩大会议”,即“阿坝会议”,作出了南下川康的“阿坝会议”。
左路军先遣部队经过麦尔玛至红原白河,一部分已渡过白河,张国焘以白河涨水为由,并强令已过河的部队折返阿坝。从阿坝出发,按原路返回,10上旬到达马尔康卓木碉宣布成立伪中央,自封主席,与党中央、毛主席分庭对抗,继续南下。1936年7月,会合后的二、四方面军从甘孜,行经色达后分兵两路第二次北上向阿坝(麦桑)进军(第三次经过阿坝)。1936年8月下旬,经茸安、查理、麦尔玛,过贾洛箭步塘至红原县安曲过白河,继续北上。红军长征三过阿坝,先后在这里击溃了麦桑士兵的阻击,发生了查理寺战斗,赛格寺战斗,召开了“阿坝会议”决定南下川康,成立了格勒德沙共和国,进行了红军政策的大量宣传。在整个阿曲河谷开展了大规模的筹粮活动,为红军最终北上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红军长征在阿坝三过雪山草地,打败了国民党和地方武装的围追堵截,特别是为坚决抵制张国焘南下,完成北上长征的创举,是研究红军长征史珍贵的历史资源。
标语位于三关桥村,小金川河右岸古道旁一自然岩石上,东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关桥0.85公里。岩石高1.9米,宽1.05米,厚0.6米,其上从右至左,楷体竖刻“信教自由,准许人民信教。不愿当喇嘛,还俗!”落款“金台”。标语字径0.11米,凿痕较深字迹清晰。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长征途径小金地区,帮助当地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活动期间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对此进行广泛宣传。该标语就是当年红军坚决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真实反映,是研究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革命史料价值。
80年前,红军第二十五军从信阳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历时10个月,辗转奋战5个省份,在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转战近5000公里,沿途抗击敌人的围追堵截,转移到达陕北,是几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成为长征先锋。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阿坝红军长征遗迹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0.白利寺
白利寺位于甘孜县城西10公里的生康乡境内,雅砻江北岸山腰上,寺旁是川藏公路。该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全国著名宗教爱国人士五世格达活佛主持的寺庙。清康熙元年(1662),藏历第十一个绕迥水虎年,由五世达赖弟子昂翁彭措所建,为霍尔十三寺之一。全称为白日利众生祥寺,意为青岗山利众生祥瑞洲,简称白利寺,为青岗山寺之意。
现存主寺为藏式一底二楼阁楼式建筑,土墙泥顶。寺内设有讲经院、弥勒殿、护法殿等。第一层为佛殿,是主要建筑,分东西殿和大殿。空间高,墙上绘有壁画,色彩艳丽,保存完好。西殿有三尊高5米的贴金佛像。第二、三层屋矮小,是活佛和喇嘛的住房。
白利寺是1936年红军长征路过此地时成立的甘孜博巴政府(藏民政府)所在地,大殿二楼前有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的纪念堂。五世格达活佛是白利寺住持、藏族的杰出人物,在康巴以至西藏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1983年设立格达活佛纪念堂,其寺庙文化和红军文化的结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也是供世人瞻仰的好去处。近年,寺庙已修葺一新。
2006年05月25日,白利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