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痧胀玉衡》
清·康熙年间,武水、秦溪、江淮、吴越之地“痧胀流行猖獗,疫情大作,月死人数千,竟不知所名”,“方书不载,名医束手,病死惨状,目不忍睹”。医家奇人郭志邃“遍阅仲景、东垣、丹溪论”躬访杏林先贤,松隐异人,广搜秘验,博取众长,参以《灵》、《素》、《甲乙》、并结合临证心得,著《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痧症的专著,全书四卷,共分卷之上、中、下及后卷。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为其全书总论。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症,末附备用要方,是为各论,书成后三年(康熙十七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又作后卷一卷,补充了许多痧症诊治内容。
《痧胀玉衡》全书约八万余字,卷中论述了各种痧症的辨证寒热、表里分痧、痧脉十二经辨、治痧亦看凉热,治痧须知,诸如治痧要分经络、治痧大小便宜通、治痧当绝其根、痧前痧后禁忌药物。结合实际治例,叙述痧症百种之多,治验病例200余例,列要方64首,常用药物96味。郭氏治书严谨、内容翔实,独辟见地。他用刮痧、放痧制服了一场瘟疫,并用此法治愈了许多今天医界看来都是疑难杂症的疾病。再《肿毒夹痧辨》治验病例中记载:“一王姓者,腰肾间白肿如盘,卧不转侧,痛苦万状,将及二月。余按脉弦紧而成伏。曰:夹痧之毒也,先放其痧,后理其毒,适半月出微脓而愈;一人生右肾疽大如盘墨黑,其孔数十,不知痛痒,发热不食。阅左腿有痧筋,放之,即身凉进食,四日而愈。此类病例纵贯全书,比比皆是。在没有抗生素抗菌素和西医外科手术的时代,我们的中医先人仅用刮痧放痧之法就治愈了重症痼疾,显示了中华医家大智慧,更说明了刮痧放痧之术的临床疗效。
《痧胀玉衡》使濒于失传的刮痧术,再次成为中医的一门专门技术,郭氏在扩大治疗范围和推广普及刮痧疗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此书也成了后人实施刮痧疗法之宗法。
据文献记载《痧胀玉衡》问世后的300多年里,屡经翻刻重印已有二十三次之多,国内外均具影响,它向世人告知,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
清代的一个时期,太医院曾取消针灸科,民国初期又倡西医禁中医,因此刮痧术为正统儒医所不道,乃视为拙朴野俗,不登大雅,无以入流。在《痧胀玉衡》问世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疾病仍为现代医学所无奈,但传统有效的方法却在人们的视野里淡化。
中医是一门渗透东方哲学的科学,哲学上讲,越复杂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越简单,“难有多难,易有多易”,“以简制繁,化繁为简”,刮痧疗法闪烁着先哲的智慧,当今世界的医学难题如血栓性疾病、络病等,由刮痧疗法去解决,疗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