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脉学。

六经病大概的框架写完了,就稍微写一下脉学吧。

伤寒论里面的脉学不是很难。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拜过师的人,也看不进去濒湖脉学,濒湖脉学现在就记得一句。

因为我懒,总觉得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包括学校的正式的教科书,鄙人也基本啃不动,因为凡不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一般记不住。自己给自己开个方,还得把伤寒论扒出来,再看一遍方子思考思考。

大家不要和我学,我觉得还是记住的好。

说正题吧,脉学的原理,就是一个力与力的相互作用。

力,这个东西,很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只能靠感觉,这个很像中医里面常被人诟病的气。

气是什么,

我解释为能量,就像一杯水,里面有能量,但是我们拿得出一杯水,拿不出一杯能量。

现在中医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对于肉体保养不是太过于重视。

总是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修养。

肉体挂了,哪来的精神。

不说别的,最常见,感冒,的时候,心情就不愉快吧。

还能从容淡定,欢乐喜悦?

我是做不到,只有身体好的时候,才觉得身轻如燕,精神舒爽。

还有一种强行把中医玄化的人,鄙人觉得居心不良。

说正题,脉学的原理,就是力与力的相互作用,举例子,打人一巴掌,自己手也痛。

我曾经把这理论教给一个女孩子,学物理的,一点就透,真是很令人愉快。

由于心脏泵血,血液沿着血管向全身各处流动,其流速是很快的。

来段网上摘抄的:

全身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眼部及甲状腺超声测值

腹部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

门静脉内径0.8-1.2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右静脉内径0.4-0.9cm,肝中静脉内径0.5-0.9cm,肝左静脉内径0.5-0.9cm。频谱特点为三相波波型,两个负相波及一个正相波。

肝动脉内径0.2-0.5cm。频谱显示为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血流频谱,其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可见较高的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55-70cm/s

腹主动脉内径。肾动脉以上内径2.0-3.0cm,肾动脉以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内径1.5-1.8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呈正向单尖峰形,频带窄,舒张期呈正向低速血流。峰值速度90-130cm/s。

腹腔动脉内径0.57+-0.07cm。频谱显示为正向双峰形频谱,上升支陡直,下降支缓慢呈斜坡形峰值速度135+-11cm/s。

肠系膜上动脉内径0.6+-0.09cm。频谱显示为空腹时收缩期单峰形呈,峰尖,上升速度快,下降支陡直,舒张期为低速血流,并有反向血流。峰值速度119+-22cm/s。进食后舒张期血流增加,反向血流消失。

肾动脉内径0.5-0.7cm。频谱显示为收缩期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张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整个舒张期。峰值速度60-120cm/s。

大概看一下好了,速度快的话,有些器官血流量一秒一米多。

例如我们拿盆水泼墙上,用的力越大,水就反弹到我们身上越厉害,这是生活的常见现象,所以我说,学中医用到的物理知识,一般初中大约也够了。

那,以脉学而言,其实常用的搏动点古代很多,这些体表博动点,解剖学里面讲的有。

有兴趣自己找找看,现在常用的就是人迎,即颈动脉。还有寸口,桡动脉。足背动脉,趺阳,还有 |太溪|少一点,因为得脱鞋,有的同学脚臭,素以我也不喜欢。

人迎也是很常用的,有时候寸口摸不出什么来,就用到人迎了,即颈动脉。不过按压的时候要小心,颈动脉窦就在这一块,网上报道过情侣种草莓猝死的,生命真是很脆弱。

要一边摸完,再摸另一边,不可同时一起、大力、按压。

一般人迎寸口我基本是必用的。只有下焦病变的时候才偶尔用到太溪或趺阳脉。

力学原则: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站墙边向墙上泼水,用力越大,水反弹我身上就越多,就这么个原理。

这样的话,血液到达各个脏器,有多大力就应该反馈多少力。

一个人寸口(桡动脉)很弱,但是人迎(颈动脉)洪大有力,可以确定,头部不舒服,脑子定然很混乱。

年前有个朋友很远来找我调理身体,症状就是大脑很亢奋,身体却很累,很疲惫。性欲非常高,脉象,寸口比较弱,人迎摸着跟圆珠笔那么粗。天天躺着没办法活动,没办法工作,脑子里又天天很焦虑。

现在恢复的不错,找到工作上班了。

人体出问题,无非是体内的组织脏器气血能量分布不均衡导致的,不均衡,就有的组织脏器气血过多,有的脏器气血过少,气血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力的不均匀。反映到脉上,就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

再简单点四个字:热胀冷缩。

中焦实热的人,双关比寸尺就会有力,大。(热胀)

中焦虚寒的人,双关脉就虚,弱。摸着凹下去一块。(冷缩)

因为我学医晚,首先学的是西医,其实班里几十个人就能把脉学练起来,每个人体质不同,脉象也不同,几十个人也就足够了。另外同学们都是年轻人,身体稍有变化,就能在脉象上显示出来。还有就是年轻人的病没有多重的,脉象变化也很轻微,有时候脉象的变化仅在一二头发丝之间,绝不是夸张。

轻微的病变能感知出来,年纪大的、病重的脉象就更不在话下。

对手指的基本要求:随便拿几根头发在手上,轻捻应该能分出是几根,不过伤寒论里脉学要求没这么高啦。

其实双手把脉最好,因为比较容易对比寸关尺各部的力量不同,而且速度也很快,同样的时间可以快速得出结论,只不过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很早看脉学,有人亲身体验说把脉会传气,以前我不信,觉得唬人的。也就是说,如果病人的病气比较强,会传到医生身上,听起来很玄,但这确实是真的。

我第一次体验到是在一个男生身上,十七八岁。他是风寒感冒,当时班里还有个喜欢中医的同学告诉我说,这个脉是个浮紧的脉,你感受感受。

我定了关,手指搭上去大概半分钟,心中就开始有点发冷,嗓子开始不舒服,咳嗽。刚好他在发烧,也咳嗽,把脉的时候他就一直在咳。从此我半信半疑,觉得可能巧合吧。

但是后来不止一次遇见这种情况,有的现象非常明显,从此我才完全信了。

我遇见最强的病气,手指刚搭上去,感觉有什么东西“崩”的一下就顺着手指窜进来了。有的到手肘,有的能到肩部。真的是“弹”进体内的感觉,非常明显,把完脉需要搓手指头搓半天。

后来我看见过一个人的博客,她女儿学中医的,她写女儿判断病人情况轻重,治疗是否棘手,依据就是把完脉后手指头会冰的发木,得搓半天才暖。

我以前身体不好,膝脚冰凉,但是手一直都很温暖,所以她的情况我很少有,只有小孩子发烧前手脚冰凉那个阶段,我多握一会才会冰的手发木。

但是如果是一个人非常阴寒湿寒的体质,只是坐在我面前,我就觉得像一大坨冰一样,往外冒丝丝凉气,把我的热量在吸走。把脉时间长点,就会感觉从胸到腹全是凉的。拔凉拔凉的。

我自己遇见速度最快的传气,手指才搭上去一两秒,就感觉心慌心悸,左胸心脏处立即空了一块,对方此时的感觉我基本就感受到了一部分,一点都不夸张。

所以,把脉,首先第一:我自己现在不敢太用心,不用心?没搞错吧?

没错,用手指头感受就可以了。不必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方的手腕部。

第二,减少把脉时间。

第三,用自己身体好的那边去把脉。我身体素质左边比右边差很多,大概五分之二。所以我现在常常只用右手,双手脉我基本不用,用不了,没办法。虽然优点很多,节省一倍时间啊,容易比较身体各部分的气血能量差别啊。

但左手顶不住对方右手的病气,也是很无奈。

原理说过了,那基本的定关,手中指中心线对着对方的桡骨茎突最高点,感受到搏动后其余手指放下,就可以了。这个不详细说了。

我第一次,用我思考的这个原理把脉,当时对着书,看着图念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肾,一个男小同学,说没事给我把脉玩吧?我说行啊,闲着也是闲着,练练手。

一搭上去,双寸摸不到,右关还偏弱,整个脉跳的还行,节律好那心脏没事,看着他也不像心脏病的人,整天活蹦乱跳的。听着也不喘不咳,肺和呼吸道也没事。那就是大小肠的问题了。于是我迟疑的说,也许、大概、应该你是肠道不好,有寒。这小子“嗤”一下笑了:我都拉了两三天肚子了,你给开点药呗。

我说你买归脾丸加附子理中丸吃几天估计就好了。

最好的例子是女孩子月经周期,可以比较完美验证我的想法,女生月经快来的时候首先子宫内膜要充血,小动脉增生。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充血多血流增大力量变大,反映到脉象上,脉象尺部应该是增强的。确实是这样,身体比较好的女生比较容易把出来,月经之前,双尺部会鼓起一个小疙瘩,力度会随着月经来临而增强。常有女孩子来问,说应该快来了,还不来,你把脉看看。

如果以前脉象熟悉的女生,我可以把月经来临时间精确到三天内,非常熟悉的女性甚至可以到一天。

月经来之前的脉象有时候跟早孕不太好鉴别,都是尺部一个小疙瘩,这时候要靠问诊或者是试纸,不行就B超。要不就查血HCG。

现代科技好用就用,我们不一条腿走路。

如果月经来了之后,有人双尺部很快就会变空虚,没那么有力了。也有的会经过一两天慢慢的变空虚,因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

所以常有看上去身体比较健壮,气色比较好的女性,但双尺部特别弱,我会问是不是经期,十有八九都是的。

正常人刚吃饱饭,气血回到消化道来消化食物,胃肠血液变多,反馈到脉象双关变强,会鼓起一块,很多人右关明显,所以要晨起空腹看中医最准确。

所有这些都要建立在敏感的手指上,也有朋友跟我学脉学,我说有个人我把脉是脾胃寒,右关凹下去一大块,你摸摸吧。他摸半天告诉我说没感觉,我说你看我的手指头红色的,你的手指头萎黄,先好好补补身子再说吧。身体内部能量不够用,怎么能到体表和四肢末梢。

后来学了伤寒论,也吸取了其他很多高手的经验,毕竟把脉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耗费精力的,我这人又懒,就把脉学弄得更简单了。

寸关尺代表上中下,左手代表左边,右手代表右边。

浮脉代表体表,沉脉代表身体内部。这也不是我发明创造,抄袭很多人的啦。

举例:双寸大而有力,超出掌橫纹了,头不舒服。头晕头胀睡不好,气血过多的向上部去了,脸红易怒,失眠多梦。

颅腔是个封闭的结构,所以气血稍有上行,就有症状,也容易在脉象上显示出来。气血太多,颅压上升,大脑温度太高,失眠多梦,脸红易怒。

下肢承受能力强,压力变化影响不大。比方说下焦湿热想在脉上显示出来,症状需要很明显才行了。

人迎脉也是如此,定关以中指中心线对着喉结尖,向后放到颈动脉的位置就行了。

上边大,上边实。

下边大,下边实。

中间大,中间实。

左边右边以此类推。

身体哪个组织部位气血过多,相对的脉象就大、实、有力。

哪个部位气血过少,相对的脉象就小,虚,无力。

打别人一巴掌,自己手也疼,力与力是相互的。还是这句话。

一个人右尺部特别弱,问,右腿脚怕冷或是不舒服?答是的。如果双上寸极弱摸不到,问:蹲一会起立会不会眼前发黑,答会。

那是因为血液向上部供应太少导致的眩晕,若是心脉跳的不好,迟、缓、弱,甚至节律不齐,就问夜晚做噩梦否?答天天做,因为心阳虚的患者会老是梦见死人。有的患者有时候还老是做梦飞翔,问咋回事医生?那根本就是大脑供血不足在睡梦中眩晕感引起的。

大脑气血太多温度太高就会梦见打仗,温度太低就会梦见水。黄帝内经里说的。

以六部所有的脉诊断心脉。

常常有吃不下饭的患者,一把脉,所有的脉,沉,迟,细。节律不稳,二话不说,直接强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分钟起效,火生土么。其实这也是伤寒论里的原则。

浮紧脉是体表大量的汗液排不出去,组织压力升高,导致动脉水液潴留,无法向外扩散。动脉血液太多,过度充盈后,轻微怒张,跟下肢静脉曲张原理一样,下肢静脉曲张后就会浮现在体表,动脉也如此。

太阳伤寒,脉浮紧,原理就是这样,皮肤突然遇冷,大量的小动脉突然收缩,粗一点的动脉血液向外走不出去,一条河,支流的水闸全部关闭,这条河水位肯定升高。

动脉血增多,压力变大,于是就,浮。压力高硬度大,于是就,紧。

沉脉是身体内部能量都不够用,所以减少体表供应量。

比方说冬天,如果血液都到体表就无法保温,夏天相反,为了散热血液多到体表来,所以夏天脉洪,而且人的脸色看起来好看些,但是胃肠缺气血能量导致食欲通常不好。

所以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最早我还觉得这话说错了,现在我大夏天都吃四逆汤,比吃姜强多了。

秋冬处于变化之间,故春弦秋毛。世间所有的物理现象,对人体同样起作用。比方说热胀冷缩,人体也会吗?当然,否则解释不了脉学的夏洪冬石。

人体毕竟也是物质组成,我们肉体严格遵循这世界严苛的规律。比方说若是走路不小心就会摔死,这就是地心引力。

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为什么不呼出二氧化硫?氢氧结合产生水,绝对变不成碳元素。这就是自然和宇宙的严苛规律。

人,绝对遵守。

世间万物,绝对遵守。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这样,谁也说不清。

除了思想,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

这才是我学医这几年最大的感悟。

人,因为有思想所以太自我,总是觉得改变了世界,其实什么也没改变。不要觉得我们凌驾于万物之上,从肉体上,跟条狗、跟只猪没多大区别。

一只低体温的猪,精神萎靡,灌一碗四逆汤下去,也会好。发高烧,白虎汤加苍术,照样退烧。我们肉体比他们高级很多?

我从意识到人体其实还是物质,也绝对受这世界各种规则严格约束以后,许多中医问题才豁然而通,医术才突飞猛进。

曾经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后来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当我意识到自己是个傻X的时候,进步最快。

所有现在我们已知的任何自然界的规则,用作人体,同样有效。

浮沉定表里,有力无力主虚实,再配合眼神,气色,声音,病人反应,配合伤寒论的六经还有症状辩证,基本够用了。

总结:脉学原理,就是何处气血供应过多,血液压力大,反馈的力度就大。

相对应脉像就有力。主实主热主淤塞。

何处血液供应不足,血液压力小,反馈力度也小。主虚主寒主不足。

实热则泻之,虚寒则补之。

别的不想再多说,自己体验就是了,主要就是说原理。

脉学在诊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人迎大,就直接可以开重镇安神的药物,例如,龙骨牡蛎。把上面的气血往下收一收。

这还是小方面,开药的寒热方向很多时候只能靠脉学,例如我太阴篇讲的,一个老妇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声音高亢步伐轻盈,估计得滋阴清热去火。

一把脉,脉弱。

寒症。

四逆汤粉就拿给人吃了。

不然单靠问诊、望诊,打死也不敢给人吃附子啊。

其实大约猜也能猜出来是不是寒症,但是加上脉诊,可以百分百的保险。

历史上也有许多骗病的例子,但脉象骗不了人。

真是那种能改变脉象的内家高手,人家何苦找咱看病呢。

发个失败的医案,鄙人的,那时候也是小白一个。

把脉在中医诊断辩证里面非常重要,曾经有一次没有把脉我就栽了个跟头。

邻居的一个小男孩,三四岁。天冷老是脸热脸红,脸耳血红,像鸡冠一样。睡着了更重。脸红脸热,小孩子嘛,肯定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我家俩小孩都阳亢。那其实我也问了,大便怎样?干不干?小便黄不黄?家人回答说,大便干,小便黄。看了舌头,舌头舌苔都有点偏白,舌体有点润,但不重。

伤寒论里讲,舌上胎者,小柴胡汤主之。给其家人说,你买点小柴胡颗粒给他喝吧。药量稍微大一点,喝两天试试。过了两天给我反应说,没什么效果。我臆测颗粒可能药力不行,就自己配了一副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加了五个栀子。

吃了两天我又看见这个小男孩,脸不红了,我心中还很开心,有点得意:切,小小毛病手到擒来。

但是他脸色看上去有点青黄。我想是病刚好,或者是用药太凉了。等等自己恢复吧。

过了两天其家人晚上叫我说让去看看,说脸又红了,我们是邻居很近,去了孩子睡的很熟,听了听呼吸不快,手放在鼻子旁感觉出气不怎么烫,摸了摸手脚和肚子,温度都算可以。

最后把脉,当我一个大拇指压上去的时候,我知道以前判断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居然寒热都判断错了,脉象大、比较迟缓、且无力。

基本战略方向一错,全错。

自己暗骂了自己一句后,我问孩子平常吃饭怎样,家人说还行,我说还行是什么样,家人说就是也吃,但是吃不多。

不管是气虚发热,还是因为里寒发热,总之前方绝对开错了。重新开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各30加大枣加红糖当茶喝。(主要不太苦)

后来见这孩子,脸红如血的现象没有了。

这给我的教训很深,从此没有相当把握,我不轻易给任何人开方子。

所以呢,失败也很正常,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

感谢胡希恕《伤寒论讲座》,浮脉的原理来自于胡老讲解的太阳篇。

感谢金伟《金氏脉学》,金伟老师是个盲人,手指敏感性远超正常人,他的书中有大量的数学物理符号,只看结论就好。

感谢本科第八版西医临床《生理学》。

感谢大自然,鄙人家乡有山川大河,没事盯着这些自然之象,也悟出许多东西。

一个在很狭仄的环境生长的人,我不太相信能学好中医。

就像日本,一直出不了战略家。

多在山川大河之间走动走动,对我们更有帮助。

有错误希望大家指出。

公众,伤寒论之美。觉得有道理可以赞一下,谢谢啦。

(0)

相关推荐

  • 椎动脉的这个频谱有什么重大意义?

    昨天发了篇文章,配了楼下这个图,有朋友问既然这不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的频谱,那它是什么? 其实,一般来讲,这是由于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所致. 如果想要分得更清楚一点,就是椎动脉颅内段发出小脑后下动脉之后闭塞. ...

  • 腹部大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部血管解剖 成对的分支: 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生殖腺动脉脏支 不成对的分支: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壁支.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 腹腔干Celiac Trunk 腹主动脉发出的第 ...

  • 病例分享:高血流量动静脉内瘘合并盗血----的解题思路

    摄于2020年2月5日 昨天春光明媚 阳光透过窗户洒向卧室 甚美 即使疫情之下 也不好太过辜负 这是前些天发过的一篇文章,之前血流量计算错误,现更正重发,来龙去脉请点击链接:关于TAMEAN和TAMA ...

  • 《伤寒论》脉学 《金匮要略》脉学

    《伤寒论》脉学 《金匮要略》脉学

  • 【转】《伤寒论》脉学 + 《金匮要略》脉学

    下面我们以<伤寒杂病论>脉学为准,以病脉证治为基础来阐明脉法的诊断运用. 1.<伤寒论>脉学 浮脉,浮脉主病在表,浮脉,轻按即得,主阳气浮于外,各种病脉都是正邪相搏的结果. 太 ...

  • 【《伤寒论》脉学 + 《金匮要略》脉学】

    下面我们以<伤寒杂病论>脉学为准,以病脉证治为基础来阐明脉法的诊断运用. 1.<伤寒论>脉学 浮脉,浮脉主病在表,浮脉,轻按即得,主阳气浮于外,各种病脉都是正邪相搏的结果. 太 ...

  • 云霄脉学解《伤寒论》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若头痛者, 必衄,他这个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 而头痛不已,那个人啊还鼻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这个病啊,这个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 ...

  • 云霄脉学整理《伤寒论》中经方

    一. 太阳主证表证一,伤寒(表实)麻黄汤二,中(伤)风表虚 桂枝汤表里同病一,水饮犯肺 小青龙汤二,水停心下(1)表里俱轻 茯苓甘草汤(2)表里俱重 桂枝去勺加茯苓白术汤主之(3)表轻里重 茯苓桂枝白 ...

  • 中医千年的摸脉技巧,记住16点,你也可以成“脉学大师”

    中医千年的摸脉技巧,记住16点,你也可以成“脉学大师”

  • 脉学精粹

    医道流芳中医传承,医道流芳.关注 針推承傳中医针推技能传承.关注医道讲坛名师名医讲解,中医学习提升的小天地.关注艾灸999"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关注 健康归元食疗专注于中医 ...

  • ​揭开千年中医摸脉的神秘面纱,掌握16个脉学技巧,你就是下一个“脉学大师”!

    读这篇文章之前,学过中医的人,请先清空脑子里的脉学知识:没有学过中医的人,请不要怀疑,先看完,多去体会一下,你会感谢我. 1.脉位--脉浮血充盈,正气足,心脏搏动力强:脉沉,人消极,血不足,气也偏弱, ...

  • 脉学精华

    揭开千年中医摸脉的神秘面纱,掌握16个脉学技巧,你就是下一个"脉学大师"! 读这篇文章之前,学过中医的人,请先清空脑子里的脉学知识:没有学过中医的人,请不要怀疑,先看完,多去体会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