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学道为人
文/陈莲笙
唐代初年有个高道,名叫王玄览。他是四川绵竹人,三十岁的时候和几个同乡一起到茅山去学道。从四川到江苏,千里迢迢,现在坐火车也要五十多小时。他走到半路就独自回四川去了,是不是怕走路,怕艰苦呢?不是的,因为他认为“长生之道,无可同修”。
“无可同修”这四个字,各人理解不尽相同。如果理解为修道是不能由别人代修或者代别人而修,这当然是正确的。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修道和学道只能依靠各人自己的努力。
“无可同修"这四个字,如果理解为修道仅仅是为了自己,或者在修道中完全不需别人帮助和他人无关,那就错了。因为我们修道和学道不光是为了自己,而且应该处理好和同道之间的关系,离不开信众的帮助。这里面牵涉到我们道教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精神”的问题。
宋朝编修的《云笈七籤》里有一句话,叫“古之学道为己,今之学道为人”。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值得我们道教徒去认真领会。
第一,它指出学道的目的在古今是有区别的。古今社会变化很大。过去学道上山,结茅为庐,饮清泉,食松果,离尘出世。这一方面是修道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没有生活来源的必然结果。但是现在的山上,不论茅山还是青城山,都有钢筋水泥的殿堂,晚上敞亮的电灯,有的还有自来水、电话。学道人的吃穿,也大多买自集市。因此今日的修道生活同社会生活关系异常密切,更不用说北京、上海和广州等都市的道士了。过去一进道门就被称为“方外”之人,方外指的就是世俗社会的四方之外。但是今天我们道士享受国家保护的公民权利,承担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一样可以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方内和方外的联系也从未像今天那样紧密过。古今社会的差别如此之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学道目的也要有所变化。社会和民众给我们如此之多,我们还是光为自己,不也太自私了吗?
第二,学道为人是我们道教的教义和理想规定的。在《道德经》的第八章里,太上训诫我们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太上用“水”来比喻“道”,来要求我们学道的人。水是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它从来往低处流,总是流到人迹不去的地方,但是它又不是自我孤立的。水滋润着天下万物,人如果一天不喝水就要干渴得无法生存。植物离开水就会枯萎,土地如果没有水就会龟裂而变成沙漠。在我们上海,如果有一天自来水管子放不出水来,这个大都市就会一片混乱。水悄悄地做着自己的贡献。牺牲着自己,但是,从来不同万物相争。我们学道的人,就应该学习“水”,去为万物服务,使万物得利,这就是“道”。拿“水”的教义思想去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学道为人”。
我们道教徒都向往成仙,做神仙就是自顾自的吗?不是的。经籍里对于神仙世界有许多描绘。《太平经》里说到天上“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神仙们是相亲相爱,相扶相助,没有私心杂念的,否则怎么能算神仙呢?太平道向往的理想社会就是“太平”。太是天的意思,像天那样胸襟开阔,毫不偏袒照耀万物;平是地的意思,像地那样养育万物。天地对于万物都是公平无私的。因此,道教向往的社会是平等的社会,我们道教徒在社会上也应该有无私的牺牲精神。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学道为人”呢?
我们面前的“人”,有的是道门中的,有的是社会上的。我们学道为人,首先应该是为全社会的人。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学道为人就是要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义。《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有八个字,“齐同慈爱,异骨成亲”。这就是说我们要对普天下的人都“慈爱”,都像亲人一样。要做到这一点,经文要我们“十恶不生”,就是“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行为要符合“真常”天道。赵朴初先生和中国佛教协会提倡人间佛教的精神,有八个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个“有情”指的就是人,使人民大众得“利”得“乐”。在这一点上,学道为人和学佛为人,应该是完全相通的。
当然,“为人"不是空话,而应该身体力行。平时,我们对来道观做功德的信众比较关心,有的还和我们建立了联系。但是我们对一般的信众主动关心不够,应该说,他们来烧香叩头大多是有所求的,或者遇到了挫折,或者身染顽疾,或者带有某种希望。他们在社会上暂时找不到慰藉就到庙里来求告神明。如果我们值殿接待的道士能够主动一点,给这些信众一点安慰和鼓励,那么或许会缓解他们的痛苦和焦虑,对他们的生活发生好的影响。前辈高道们常常道“度世”,我们如里能以语言和笑容帮助信众,那也就是“度世”。因此,我们都应该主动一-点.做好信众工作。
其次,我们也要妥善处理同其他道门中人的关系。我们常说:天下同道是一家,一方有事,十方支持,相互帮助。不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道门中也有世俗社会的“同行是冤家”的反映,有时候少数地方问题还很严重。处理这些问题,只能从加强自己的“为人”修养着手,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盘山语录》中说到修道的人应该结伴“递相扶持,不至偏颇”,但是事实上五个手指不一样齐,修者的也可分为三第。一等是云朋霞友,他们“有志节,炼心地,究罪福,绝尘俗,逍遥方外,同志相求,遂为笃友”;二等是良朋知友,他们“有习学经教,琴书吟咏,高谈阔论,褒贬是非”;三等是狂朋怪友,他们“不治心地,不看经书,不顾罪福,出语乖讹,作事诳荡,触着一毛,便起争斗,夸狂逞悛、恃力持胜,欺压善良,相率成党”。由此可见,同道中的不良关系,古已有之。三类同道,将来会各得其报的。在现实的相处关系中,对于一二类道友,我们应该谦虚谨慎,相互学习,同成正果;对于第三类道友,一方面应该以清规戒律约束言行,另外我们也要耐心劝导,使其醒悟。对一般信众。我们尚且要“度”,对于这类道友,当然也要“度”,耐心劝导,使其醒悟,同登仙界。
世界是复杂的,人也有善恶。我们的“学道为人”当然是为最大多数善人的,而不是为了恶人。帮助善人,自己是行善功,帮了恶人,自己也是行恶。因此。我们必须睁开双眼,提高识别能力。
学道的人,要做到不损人,这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做到处处为人却是很难很难的事,需要将自己的身心和行为都修炼得像"水”一样的透明、纯洁、无私和奉献。这样才是真正上善得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