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竹叶石膏汤化裁的配方组成、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配方组成】薄荷(后下)五分,淡豆豉三钱,葱白(后下)
三寸,连翘一钱半,竹叶一钱半,牛蒡子一钱,桔梗七分,芦根三钱,甘草八分,前胡一钱,僵蚕一钱半.
【作用与功效】发热,咳喘明显,发憋,咽肿,吞咽困难.
【适应证】腺病毒肺炎.
【蒲氏临证心得】曾治陈某,男,1岁,1961年4月13
日会诊.患腺病毒肺炎.咳嗽、发热12天,6天来咳喘明显,发憋,咽肿而吞咽困难,发热仍39~40℃,无汗,纳少,胸腹满,大便稀,日9次.脉浮数右大,舌红,少津,无苔.
属肺闭津伤,治宜清宣.处方:薄荷(后下)五分,淡豆豉三钱,葱白(后下)三寸,连翘一钱半,竹叶一钱半,牛蒡子一钱,桔梗七分,芦根三钱,甘草八分,前胡一钱,僵蚕一钱半.1剂.4月14日复诊:药后汗出,头汗多,热见退,仍咳喘,烦躁,大便日8次,仍稀.脉数,舌红少津,少量白苔.属郁热未净,治宜生津解热.
处方:竹叶一钱,石膏三钱,沙参二钱,麦冬一钱,法
半夏一钱半,粳米三钱,甘草五分,射干八分,诃子二枚.1剂.4月15日三诊:身热已退,咽肿好转而能吞咽.尚有咳嗽,痰不多,微有喘憋及烦躁,大便日4次,已不稀.脉缓,舌红少苔,四肢温.初诊方去薄荷、葱豉,加射干五分,黄芩四分,继服而愈.
【解读赏析】蒲氏用药,讲求药必适量,不求过大.曾嘱云:'要避免杯水车薪,也不能药过病所.如玉屏风散是治老年人或卫虚易感冒的方,余用粗末三至五钱,煎服疗效较满意.有一同志用玉屏风散使用大剂量,服3剂胸满不适,改小剂煮散获效,而无胸满之弊.余对于慢性病,调其所偏,补其不足,推荐煮散.如五积散每用五钱至一两,使用适当就能治不少疾病.用量适中,还要注意方剂中每味药的分量,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同样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组成.小承气汤是阳明里热结实,治疗目的在于攻下,大黄为主药;厚朴三物汤是气机阻滞,治疗重点在于除满,厚朴为主药.'初涉临床者应予留意于此.
从蒲氏对麻杏石甘汤在儿科中的应用可以看出,本方并不仅仅用于喘证,只要是肺经郁热,肺失宣肃均可用之,而且肯定会取得理想疗效.运用仲景方药,探讨其适应证时,不能仅见条文而不见病机,实则本末倒置之法.应探讨病机,补充证候,这才是抓住了《伤寒论》方证的根本.
《伤寒论》是研究外感疾病并包括某些杂病在内的辨证施治的经典着作.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临床上外感疾病的发生率最高,从儿科疾病谱可以看出,经方在儿科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从儿科发展历史看,自东汉以后,经方盛行,师仲景法、用仲景方治疗儿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在儿科临床上,经方的应用仍然很广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经方的适应证.
《伤寒论》所论及的各种方药的适应证只是纲领性的,条文中所论述的某几个症状只能看做是一种病理机制的代表,而不能看做患者的全部临床表现,应从病机上认识该方的适应证,应看到字里行间之意,这也符合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整个《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仅有此两条涉及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此两条的实质都是论述表邪已解,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如果患者出现喘促症状,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仅从条文理解,麻杏石甘汤仅能用在表邪已解的喘证.
这里的'喘'不能仅仅理解为咳喘气促,而应理解为肺经郁热、肺失宣肃的病机代表,这里的症状是表述病机的语言,除气喘以外,患者当有咳嗽、有痰等症.这样就可以凡是遇到肺经郁热、肺失宣肃的证候就可以考虑应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同样道理,汗出只是表述表邪已解的病机语言,除汗出以外,当无其他表证,如鼻塞、流涕、喷嚏、脉浮等症.
应当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造成这种以某几个症状为代表来表述病机的写作方法,也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竹简行书之难,可想而知,不得不以少量的文字代表大量的信息.
从病机着手,就抓住了仲景方证的关键问题.不能仅仅抓住条文中所述及的症状来对'症'下药,此实乃为以管窥天.《伤寒论》中大量的条文都应从这个角度去认识,才能真正理解仲景辨证论治之根蒂,才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
抓住了麻杏石甘汤的病机所在,就可以把它应用到许多疾病中去.在临床经常应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几乎成为儿科临床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基本方.大大超过《伤寒论》条文所述的内容,但其根本的机制仍符合仲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