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陇行”画题 (4)

继续此“青陇行”题材。

1、《敦煌郊外》。画幅左侧,枝叶繁密之白杨巍然成林,低处浓阴内,数辆越野轿车,隐伏于土路旁沟坎之上。其余大部幅面,清朗云天之下,荒白微黄沙地一片,而傍林一带,约略可见些许瓜果棚架。画之右下角,则是几株摇曳生姿之纤细蜀葵。斯真乃而今旅游时代西北郊野间常见之景致也。

2、《莫高窟》。直写这莫高窟景区外部情景:炎天下砂崖一带,各种古文化遗址,或洞室、或甍檐,或廊道,悉依山势遍布其间。众多游人,傍崖列队,或潜藏入阴影,或仍暴露在烈日下,分明尽皆正待参观这闻名于世之宗教艺术宝库。唉,内中得能有几人,是真对艺术本身有甚兴趣,想来也只因慕此盛名、进而觉得该要了了这“看过”的心愿罢了……近前疏林轻荫之下,一女子抱膝而坐,其落寞之态,却恰与那厢“盛况”两相对照。此意象之得来,是因当时荆妻偶觉不适,乃在一旁等待着咱,孰料反促成今之画趣。

3、《想此莫高窟外 千年旱火 已将砂砾化轻尘》。景区一隅,颓败之灵塔数座,寂寞地对着一派荒旱川原与火风流云。右下侧显眼处,一长袍顶笠之人,负手背对景物而徘徊于斯,竟似有不忍观此景象之态。自觉作此背向之人,效果远强过其正面观景。

4、《嘉峪关前绿柳垂》。淡淡蓝天之下,荒颓古关,城墙几乎已与关下土丘连为一片。其间癞皮般地残存着丛丛衰草灌木。眼前近景,却是一泓清水,岸坎上绿柳森密。一子闲伫于柳荫下,正远眺着隔水荒旱之境,似心存慨叹。其暗含“春风至此已然难度”之寓意欤?

5、《古关下 一派荒沙迷酒泉》。画之一隅,置故关城楼一角。城上堞垛旌旗犹在,城下则依稀刺棘沙草荒落。远外,淡黄沙丘如海浪起伏,斜延天际;边线之上,隐隐却见似有它城。其意蕴也,已然将画题轻轻揭示。另,近处城门洞中,点缀一长袍之人,似亦暗示其古代之精魂,不时游荡于斯。

6、《张掖将至也》。满幅雄峻山岭绵延,盘曲公路,萦绕其间。一醒目之绿色路牌,挟带些许草树,矗于画之近前,以与整体童山突兀之景象两相对照。而画之上沿,奇异且跌宕有致之淡白云朵,映带日光,飘浮于晶亮的天幕;云下,分明已见色彩绚丽之所谓“丹霞地貌”山野,渐次来临。兹真为异域行旅之客观记载矣!则阔大洒脱之笔触内,却存藏自信悠恬之艺趣文心。

7、《达人观识丹霞山》。既至山前,着游山步道一带,蜿蜒以上。中有一子,会意达某,独自凭栏,似惊喜眺望眼前这片浩如烟海之赤橙色山野。其山山岭岭,脉络井然;虽山石细节走向皆备,则犹可见整体之大写意趣。右上角处,隐约亦见景区房儿,并杂色之观景游客。而天际几朵飘浮之淡白云彩,亦复为此相对实在之景观,添加了几许轻盈袅娜的趣味。

8、《天倾西北隅 遍野覆丹霞》。浩大山野,斜挂而下。随心所欲以色墨之浓淡鲜灰,信意写出岭麓间或明或暗、或红或青之山石肌理。其笔意犹显洒脱动势,彼时这心中逸兴,此尽皆藉之抒写体现焉。同为画之右上角处,着一带观景栏干,其间亦隐约可见三五游客。顶头之上,两朵沉厚艳赤云彩,因山石跑墨而略微别具怪异之趣。呵呵,其果真暗示所谓“天倾”之意否?

9、《斜照下 丹山异彩 顿幻幽蓝》。当时那云光明灭不定,事后回味,转而另得几多画思。此图也,不唯笔意尤觉整体大块,其明暗之感,亦借助显著之对比关系而得彰示。且是色彩感觉,同样也是既单纯、亦复比照强烈:通幅蓝、橙、黑、白、灰“各司其职”,共得确凿不疑之视象,并使之趋于宁静与恒定。噫吁,“艺术与生活”,此当其谓矣。

10、《静观山海覆丹霞》。一抹山岭之巅,若海潮平满而略带起伏。几朵映霞之云,亦缓缓飘浮这赭橙“海面”。近处峰崖间,有梯斜带而上;顶头则微见二人背影,似拄杖静静观景。画幅笔触洒脱兼以沉厚,色相冷暖,比照强烈,尤似那向光之暖调,披覆于稍稍低近之暗寒色上,故名。整体虽未着更多细节,然意趣已自隐含其内。

11、《七彩峡谷中 隐然出河源》。刚硬且复干燥之山岭一片,犹若奔腾汹涌,斜挂天际。收尾处有峰巍峨。其色墨感觉,略分所谓“七彩”,而浑然统一于微橙、轻紫之淡白调间。岭谷中则隐微可见浅浅溪流,若有若无曲行于内,且是临近处色泽亦略带潮润之意。整个画面之感,仍以动势见长。

12、《霞岭西沉夕照间》。却写游山归途中之境。当时残阳下岭,近前大片山野已然沉入幽暗阴影内,而远外诸峰,犹有几许,映照着灿烂夕阳,并呈自身赤艳华丽色彩。近影中隐见游山步道依次以降,迤逦朝着低谷间显然是那景区换车之点靠拢。整体情调,于平淡中别具意味。作此亦有一感:人间任是甚奇绝之地,实景久看不过如此,则天之赐予吾辈画者,却可生发出多少意外之机趣!

13、《祁连山下 门源葵也连天发》。绵延雪山下川原一带。入眼可见高树之下,平谷之间,缓缓溪流侧畔,一大片盛开的向日葵,皆各各顶着丰硕之花盘,在清朗透明的大气中随风摇动起伏,直延展向天际。其间亦见当地特色之民族建筑设施,与高远之处圣洁雪峰两相辉映,境界真堪称异常宜人。于画艺本身言之,斯作笔道劲健,自信满满,绝无拖泥带水之态,可算是恰如其分表现出其地方特色情调,亦为个人箧内,面目相对特出者。

14、《花树乱遮青海道 碧草微茫祁连山 悉入达某老来眼·远年童儿也》。依然是平坦川谷内,清朗云天之下,祁连雪岭延绵。大片茫茫原野间,庄田亦隐约可辨。甚为注目者:近处一带公路,道旁花树密匝,悉于清风中婆娑起舞,竟觉异常光华缭乱、生意盎然。点缀在其间的汽车,以及一群飞鸟,也赋予此境别样意趣。咳!委实是的:不行兹路,不入斯境,如何可能凭空构得这般画图?另:其题句中既已有“达某老来”之谓,故尔落款亦曰“远年童儿”,以与之对应。

15、《祁连岭麓险 青海草花黄·达某旅行得见》。山崖回折处,有车路可通。放眼望去,高峻之山岭下,一溪斜带而下,其坡岸两旁,绿中间黄,草本之花幽粲。另亦可见,麓间星星散散,篷帐三五,牛羊成群。此固然为当时沿祁连山脉行车之际,车窗外常见之境也,撷之以入吾图,乃又新得画意。

2018、8、30-9、27

………………………………

吾之画艺追求

浑天成纳万象,澄静水泛崇光;

涉虚灵远狂怪,缘尘世类仙乡。

不依成法,不玩花样;

不拘真切,不入抽象。

广拓画境;

显立人格;

巧融诗、书、画、印;

穷究笔、墨、水、色。

宁苦涩毋甜腻:

宁复沓毋单薄;

宁散乱毋板结;

宁霸悍毋柔弱。

于画种本身所允许之范围内,力攀旨、趣、法、技之综合高度,且于假定三维空间内,全力驱使笔、墨、水、色混合运动,即令咫尺方寸之间,其势亦犹如大兵团之“立体作战”……

静思己艺何之……

详略意趣求于宾虹、子庄间,皴染技术跃出傅、李两家外,兼谋潘、吴二公之构架造境,更体味寄萍堂神髓与大风堂气势,并旁涉如莲、秋园之纯然逸兴,由此融入一己文魄诗魂,及毕生生命体验,再另假以天然之拙笨手法,而后看看是否可以渐成独立面目。此吾画之终极所觅也,即使觅之无果,死于途中而不憾。

另,以一人之力而欲取众多大师之长,宁非痴人说梦;况其各种优长本身,亦或相互抵牾,虽欲杂揉也决不可能。吾言不过愿置身于此上好气场,受其潜移默化影响而已。画道中君子,得明此意,吾辈乃称幸甚。

我之为艺意态

景仰然非直袭而唯扬弃古典艺术,认同与爱好并介入于近现代艺术,关注亦理解却不跟踵于当代及所谓后现代艺术。或换言之:仰止于古典殿堂前,置身于近现代队列,伫足在现当代圈外。致力用心五十年,虽居草野,亦觉可以平视今之艺海文滩。毕己事,每常潜入古今中外艺林细细体味各家各派之艺,也尝精心挑选出数人刻意研习。其时也,精魄膜拜而神志清醒,唯思:当作何为,方可避免死在这株株巨树之下。与此同时,却又遥遥地对一切行于不同艺路但确具造诣之士,默怀敬重之情……

…………………………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