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法作品一定能掌握笔墨的浓淡效果!

学习用墨首先是掌握好浓淡。凡是好的书法作品,水墨都是浓淡适宜的。墨须浓而不凝,因为凝则笔画呆板、干涩;墨须淡而不死,因为死则伤神,所以淡墨要活,要有情韵。可以说,墨浓淡适宜、燥润相杂,是书法艺术的一大关键。有功力的书法家都会根据书体而掌握墨色的浓淡、燥润,使字有血有肉,色彩光鲜。浓墨作品可以焕发精神,淡墨作品也可以别具神采。清代的刘墉善用浓墨,精华内含;王文治善用淡墨,风流儒雅,当时人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黄宾虹云:“古人书画, 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力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
墨色温润、含蓄、变幻多端、有五彩之妙,是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因素。中国书法的墨色,具有丰富美妙的气韵与情致。近代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论述墨色作用云:“世人公认中国 书法为最高艺术,即因其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之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之节奏。”字怎样能写出好的墨色呢?首先,水、墨、砚均要纯、净、洁。砚不可留宿墨,用完了就要用清水洗净。这样研出来的墨才能水墨调匀,写出来的字才能“血肉得所”。具体做法是:      首先,书写之前,笔宜以清水缓缓开释,使笔毫透润。在砚面徐徐轻捺,四面之毫浸润水墨,自然和顺挺圆。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色鲜活而笔力遒劲。
其次,用笔用墨必须完美结合,笔酣墨饱。笔能摄墨,锋到墨到,墨随笔而生发,因而氤氲万象。古人有“惜墨如金”和“泼墨如飞”的说法,意思是笔不妄下,墨不虚发,经营意境,灵活运用。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极尽浓淡枯湿错综变化。笔法娴熟,墨法精妙,灵动生辉,所谓“笔歌墨舞”。
古人云:“墨过淡则伤神采, 太浓则滞笔锋。”过淡且太湿,则笔毫控摄不住水墨, 墨渖溢于毫外,产生墨涨的弊病;若墨太浓,则锋毫运转不动、 放不开。书写要充分发挥墨色的效果。清代沈宗骞云:“夫传神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用墨耳。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且以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耳。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墨以随笔之一言,可谓尽泄用墨之秘矣。”
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 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人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衄以圆之。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他还说:“水 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则多累,积则不匀。”故用墨浓淡适宜,燥润相杂,实为书法艺术之一大关键。 古人用墨追求“千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
干,即墨色“焦枯”  润,即墨色“湿润”。燥润手法是书者功力、素养深浅的体现,内中颇多奥妙,运用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书法是讲究笔墨情趣的艺术,从技术上说是笔墨的艺术。骨气神韵俱足,笔情墨趣交融,方呈现出一种和谐、深邃的意境之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