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声音,从训练开始
报了一个声音训练课,这事儿的起因来自于对自己声音产生的巨大反差。
因为眼睛老花对手机的排斥,来自公众号的文章,没有音频的基本就是略过,有声音的也是选着听,喜欢的内容可一听再听,内容一般的主要主要选声音,有魅力的声音可以让内容增色,文章因为有朗读声音而更好。
想起自己也曾集训过普通话,并勉强取得过市级普通话测试员的资格,所以也想自己录制声音。
想起以前朗读时的陶醉,把学生和自己读哭的动情,于是,颇为自信的开始了。
可录制出来的结果却很让人失望,心理预期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我简直不敢听自己的声音,竟然这么难听!就像小鹿老师说的“有深深的挫败感”。

想起集训普通话时,当时山东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说过:每次跟她的普通话老师通电话时,总是思忖良久,搞清楚这些句子该如何发音,才敢拨通电话。那种对说话声音的敬畏,可见一斑。
最近10年,我说话少了很多,更是极少使用普通话,有些读音始终都不是很清楚该怎么发。这次报声音课就是想让声音变得更好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声音魅力。

昨天,在学习群里问助教老师:“翁”的语音,该怎么发?记得这个字我在入集训前老师测试时读到的时候,老师低头做了记号,我知道那是读错的标志。这个字难了我很久,于是便向助教老师请教。
助教老师说 “翁”是个撮口呼,w eng,仔细听了数遍,自己发音时还是有“ong”的声音,老师说,口型不要那么大。可是,我的舌头、嘴唇、上颚全都混沌一片,怎么发,也不对的样子。没想到教了一辈子学生,居然连这个音都发不准。
今天上交声音作业,几句自我介绍,助教老师评价:像是只读出这些字,没有打招呼的亲切感。向别人介绍自己,要微笑着说,要提起自己的颧肌,也就是苹果机,为了训练提这个苹果肌,还可以通过瞪眼睛来配合着提。而且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文字,要读的轻快,声调要向上扬,能体现积极向上的语气,不要当成是一般的朗诵。
这样一个小小的自我介绍,就有这样多的道理在里面,看来声音真的是值得学呀。

小鹿老师讲:音强、音长、音高,包括发音部位、共鸣腔体和吐字的流程,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的,声音里80%的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只有音色是先天形成的,比较难以改变。
所以要把有声语言说得更有魅力,在老师指引的对的方向,科学的方法,加上坚持不断的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得体舒适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就是我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