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莉||【散文】芝麻叶里的情

      芝麻叶里的情
 
                    文/程相莉
 
说起芝麻叶,对于土生土长的我来说,在少不更事的年纪,是无论如何也爱不起来的。
小时候,在那物质匮乏缺少粮食的年月,为了贴补主粮的不足,几乎每家都要储存很多芝麻叶。
 
每年立秋过后,母亲都会从地里掐回来几大袋子芝麻叶,塞满满的一锅,加上水开始烧火烫煮,还不时用锅铲翻着。待叶子褪去了绿色而变黄时,便倒到麦场上晾晒、揉搓成条,晒干后收回家贮存好。
 
做饭时,提前泡好、洗净,待水烧开,放进开水里烫一下,捞出后用盐和芝麻香油腌好,面条煮熟后倒下锅,芝麻油的香味随即弥漫整个厨房,弟弟和妹妹都能吃满满一碗。
 
 我就不行了,看着芝麻叶就发愁。母亲怕我饿着,便变着法儿做芝麻叶菜卷、芝麻叶菜盒给我吃。可无论母亲如何用心烹饪,我也只吃菜卷、菜盒的面皮,而把芝麻叶留在碗底。父亲见状立刻火了,碗一放,眼一横,怒斥道:“这不吃那不吃,你还想吃啥,瞅瞅你瘦成啥样了!”
 
 父亲一火,我顿时吓傻了,端着碗愣在那里,不敢看父亲,也不敢哭,奶奶见父亲生气了,放下碗,张开手臂,说:“小莉,来,到奶这儿。”我像见到了救星,飞奔到奶奶怀里,这才“哇”一声哭起来。奶奶边轻轻地给我擦眼泪,边抚摸着我那稀少枯黄的头发和蔼地说:“小莉听话,咱把芝麻叶吃了,芝麻叶有营养,吃了长头发。”随即又对父亲喝道:“吃你哩饭去,看把娃子吓的,哪有你这样当爹的,就会嚷娃!”父亲不作声了,我也含着泪艰难地把碗里剩下的芝麻叶慢慢咽下了。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多年轻人都加入了外出务工的潮流,芝麻叶也渐渐成为众多游子心里温暖思乡的情怀。
 
2001——2003年间,在同学的帮助下,当时正病着的我,在平顶山一家超市边打工挣钱边治病。那是我生命中最阴郁的一段日子。
 
一天,下班后我像往常一样,在鹰城广场附近漫无目的的漫步着,想起中风的父亲以及瘦弱的母亲每天忙碌辛苦的身影,还有他们忧心忡忡的眼神,又想到我的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呆呆地望着天空,心情低落到极点。
 
“闺女下班了,喝碗芝麻叶酱面条吧,刚做好哩。”一个亲切的声音,把我那越飘越远的思绪拉了回来。我回过神一看,小吃摊旁,一位阿姨正用温和的眼神看着我,见我停下脚步,又热情地搬来一把椅子。
 
阿姨的年纪跟我母亲差不多,齐耳短发,朴素整齐的衣着,把那个简单的小摊位收拾得干净整洁。那一刻,我莫名其妙鼻子一酸,差点流出泪来,竟忘了小时候对芝麻叶的排斥。我坐了下来,要了一小碗芝麻叶面条,慢慢吃起来。其实,那碗面条并不比母亲做的可口,我却感到瞬间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使我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第二天是周末,下班后我又不由自主地走到了那个酱面条摊前。阿姨正在忙碌着,一个女孩接待了我,女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眼睛不大却很有神,话语不多,却总面带微笑,看到她,便想起家中的小妹。
 
 后来,我下班后经常去那个摊位,阿姨总是很亲和地叫我闺女,而那个女孩则会叫我姐,慢慢熟识后得知她叫巧珍,是阿姨的女儿,在平顶山一所中学读书,周末写完作业便来给妈妈帮忙,爸爸因为身体不好只能做些轻活,一家的主要收入大多都是靠着妈妈的酱面条摊。原来,每家都有每家的不易,但都不言弃,依旧微笑着努力地好好生活。
 
那一段时间,阿姨那爽朗的笑声,那声“闺女”,还有巧珍那句甜甜的“姐”,温暖着那段无助忧伤的岁月,而那碗有着母亲的味道的芝麻叶酱面条,则滋润着我的心。
 
现在,每到立秋前后,待芝麻歇了顶,我也会掐来芝麻叶,煮好晒干保存好。因为婆婆喜欢吃芝麻叶面条。
 
婆婆常年生病,近两三年又卧床,加上吃各类药,胃口一直不好,但是她却爱吃芝麻叶面条,特别是在这样严寒的冬季。
 
做饭前先泡好,清洗干净,水开后煮好盛出来加点盐和香油,待面条熟后下锅,再撒上葱花,雪白的面条,暗黄的芝麻叶,绵香柔软,婆婆说这饭吃到胃里才舒服,心里暖融融的。
 
给孩子们盛一碗,他们尝一口就吐出来了,说:“这芝麻叶真难吃,我不吃!”我学着儿时奶奶对我说的话:“吃吧,芝麻叶有营养,吃了长头发。”谁知他们却说:“我的头发本来就又黑又亮了,不用吃芝麻叶。”我又说:“奶奶喜欢吃芝麻叶,咱们陪她一起吃吧,奶奶心情好吃饭多了,病就好了。”孩子们这才“勉为其难”地把一碗芝麻叶面条吃了。
 
每每此时,看着眼前那碗热气腾腾的芝麻叶面条,不禁想起奶奶那慈爱的话语、母亲为我做饭时那疲惫的身影、父亲那严厉又心疼的眼神;以及那位阿姨和巧珍在忙碌之余那相视一笑的温馨时刻,不觉间泪湿眼眶:这哪是一碗普通的芝麻叶面条,分明是一碗满满的爱呀。

程相莉:

      80后,河南新野人,一普通农村女子,全职家庭主妇,喜欢在平日繁杂的琐事之余自由地畅游在文字的海洋里,希望从中寻求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宁静。

谷亮:

      70后,自由职业者、主持人、教书匠、演员。无科班出身的光环,千禧之年与麦结缘,而立之年方幡然醒悟:此生应属于舞台,遂创立主持工作室。

      为了传承主持和声音艺术,开始带成人学生,因成人学生时间无法满足教学的热忱,不惑之年起像带小徒弟一样带播音主持与表演班孩子,成立教书匠谷亮私塾。

【联系方式:13803773021】

(0)

相关推荐

  • 原生家庭最忌讳的事,别再犯了

    声音:星野          文字:小睡眠 今天,我们将带来小睡眠用户"机械老鼠"的故事. 在这个夜晚,我莫名想到了随父母去医院看望奶奶的场景. 那时我还没经历过生死,觉得死亡并不 ...

  • 阅读悦读丨张俊生《奶奶》(散文)

    阅读悦读丨杨保志<看戏>(散文)(下) 文/张俊生 [作者简介]张俊生,曾在<散文选刊><河南日报><南阳晚报><广元日报>等刊物发表< ...

  • 香油

    ◆ ◆ ◆ 文 | 小石头 & 图 | 网络 香油在乡村俗称为小磨油,暗红色的液体存储在玻璃瓶中,粘稠且有馥郁之香.平素炒菜用的油,锅铲舀半勺,趁着热锅倒入其中,一片喧嚣声起,香气扑鼻却片刻即 ...

  • 乡土散文丨儿时乡村的土鸡蛋,有着说不完的辛酸故事

    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 作为儿时生活在农村的我,对养鸡养鸭一点也不陌生,养鸡的目的除了食用以外,最主要是用来生蛋,换取日常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鸡屁股"银行的功劳可大着呢! 儿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 ...

  • 家乡的芝麻叶面条

    我的家乡河南省驻马店,最爱芝麻叶面条走到哪都想吃. 我是中央纪委主管的某反腐网站一名记者,只要有重大的要案都要派记者去做卧底,潜伏下来调查私访搜集证据,然后回来曝光.有时,我们闲得要死,有时我们忙得要 ...

  • 【故事会】又是一碗面 | 风霜艺人(诵读:苏三郎)

    又是一碗面 作者/风霜艺人 诵读/苏三郎 编辑/紫烟 腊月的天气,阳光惨淡,北风肆虐.海亦然走在回家的路上,三步并作两步,看着路边经历冬霜的麦苗,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一点冷意.两年了,第一次回家:这些年了 ...

  • 梦柯 | 母亲的擀面杖

       女人的美,多体现在心灵手巧上. 母亲的美,体现在绝色的相貌上,做活的手艺却不怎么的美,她概不能和有着灵巧手艺的女人相比. 小时候的吃饭,很挠头,男人一般不管理家事,女人就要洗衣做饭,管理家道,而 ...

  • 面条

    昨晚,女儿回来的早,就自己到外面买了一碗冷面回来,然后自己拿来碗,倒上调料,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们两个老的,就喝我们自己爱吃的玉米粥,倒是谁也不羡慕谁,呵呵! 我小时候,面条可是好吃的食物!一般是下 ...

  • 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父亲的爱

    父亲的爱 有人说父爱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有人说父爱如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我说父爱如一碗爽口的面条,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 那是一个阴天,我的心情也如天气一样阴暗-一我与好朋友在电话里吵了 ...

  • 黄峻玮 | 一庭栀子香

    [往期回读] 娄勤俭教育情怀    丁沟影视城开工 游走宜陵老街    麾村史话 古镇小纪史话    郭村史话 蒋勋细说红楼梦 | 80回大合集 "六"字扬州方言,你还会说吗 一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