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观点】| 朱乐尧作品:谁说农民没文化?
时下国内有一个很是时髦的说法,叫做“送文化下乡”。送什么?就是送几本没人看的书,或者热衷于弄几个明星到乡下假唱几首流行歌曲,表演几个毫无文化品位可言的小品。如此的“送文化下乡”有意义吗?
事实上,中国的乡村非但不缺文化,而是有着远比城市坚实、重要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反映在人员的文化素养方面,就笔者老家所在的村乡看,祖祖辈辈农民中,不少未入过什么学堂、私塾,大字不识一箩担的人,却悉知诗经、楚辞,能娴熟背诵不少千古传诵唐诗宋词,能够娓娓动听地讲述中国古文化史上的一些趣闻轶事、神话、传说、典故及民间故事等,其传统文化素养甚至超过今天的一般读书人。
比如,笔者熟悉的前辈铜锣湾王明栋,就学历言是一个典型的大老粗,但其知识的博广性和言说的健谈、谐趣及哲理性却远非一般知识人所能比。记得在一次多人参与的闲聊中,话题转到城乡常见的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特有文学奇葩时,王老前辈所提到的有关于厕所的几副对联我就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清朝广东新会有一个叫李淡愚的人,专为厕所而作的一副对联煞是有趣。其上联为“有小便宜”,下联是“得大解脱”。此联的句读方式,其一是“有/小便宜,得/大解脱。”这里的“便宜”,乃“便宜行事”,可作“方便法门”解,而“解脱”为佛家语,上下连起来读,对联仿佛是在讲成佛之道;其二是“有小便,宜;得大解,脱!”一联双解,亦庄亦谐,可谓妙笔生花。王老前辈提到的其他谐趣厕联还有“进去三步紧,出来一身松”,既语句通俗,又不乏生动形象,且不庸俗,以及“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带;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和“男女有别,来此寻方便,须看清去向;大小均可,入内得轻松,请注意卫生”等,对仗工整,音咏协调,情趣幽然,语意双关,足以达到引人一笑之目的。
再如笔者的父亲,幼时因家境贫寒也未上过什么学,但却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及传统文化知识。笔者小时候,就常听父亲讲陶渊明、汤显祖,讲张九龄,还有王阳明,讲桃花源,讲牡丹亭,讲梅岭古驿道,讲五胡乱华,讲王阳明崇义平乱、崇义设县等。尽管父亲讲的大多都寥若星辰,但我儿时的许多历史知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初认识却是从父亲那里得来的。都说父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这话不假。
更何况昔日赣西南乡村从来就不乏有文化的知识农民。在笔者老家所在的小山村中,仅笔者熟悉的知识农民,先后就有谢屋谢泽岐、谢秀淮、谢启明、谢秀连,龙上张为勳、张冠东、张品性,石孜坑林日昇,大仚里张金松,石湖里张爱平,瘦岗张金钰,山下陇蔡炎,姑坑姚吉桂等。一个不过千人、几百人的小山村,有着如此多有文化的知识农民,表明这里传承和发展包括高雅文化在内的乡村文化的土壤还是深厚的。
当下文化工作的关键,应该不是要去送什么文化下乡,而是当如何去延续、抢救正在消失的乡村文化。
本栏目编辑:宋蔷
作者简介:朱乐尧,江西南康人,1970年12月应征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服役,1978年高考后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2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辽宁财经学院(今东北财经大学)任教,1983年5月退出现役。
之后,一直致力于中国经济与农业及农村问题的研究与教学。自1982年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3种(部)。代表作有:《国民经济计划学》、《产业配置经济学导论》、《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关贸总协定概要》、《经济学通论①②》,《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之道①②》、《走向明天的国有企业》、《回归农业——中国经济超越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环城农业——中国城市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农业经营通论》等。
近年转入文化休闲类读物写作,已完成《故乡记忆——发生在赣西南一个小山村里的故事》一书写作,目前致力修订《哲学与诗,男人和女人》一书。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