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经解密.海经概述
山海经 海经解密.海经概述
1.海经概述
《山海经》前五章为山经部分,主要介绍了五大山经中山的位置、河的流向、周边的地貌各个大山的祭祀方法和动物植物等,后面的十三章是海经部分,虽然名为海经,介绍的却不是大海,而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和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动物。
海经部分包括海内经、海内东经、海内西经、海内南经、海内北经、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大荒南经、大荒东、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十三个章节。
从这种安排来看,总体上呈现了古人对天下的认识,古人把自己所在的地方看成天下之中,那么从此地向四周延伸,依次是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这种安排也和古人的“五服”相吻合。《 国语 ·周语》记载“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 侯服 ,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 荒服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海经部分和山经部分的另外一个不同是,在山经里,每一列大山和前后大山之间的距离,山附近的河流都有明确的记载,这对于今天去寻找这些大山有着莫大的帮助。在海经部分各个邦国和地区之间没有相对的距离,甚至方位记载也很模糊,因此在确定位置是只能借鉴在山经部分找到的大山的位置和海经部分的零星记载、相关考古知识等做个大概的判断。
尽管海经部分的十三个章节在文献中分为海内经、海内四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几个部分,但是当我们认真研读海经部分是,会发现各个章节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互联系,我们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把海经部分的十三个章节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之所以把这五个章节归为一部分,是因为这五部分是从头到尾一个线索延伸下去的,各个章节之间是首尾相连。这五大海经的四个连接点分别是结匈国、长股国、平丘和毛民之国。结匈国连接了海外南经和海外西经,长股国连接了海外西经和海外北经,平丘链接了海外北经和海外东经,毛民之国连接了海外东经和大荒北经。这一序列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第一序列 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大荒北经
第二部分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和海内东经,这四个章节收尾相连,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连接点分别是氐人国、开题之国、钜燕和海。氐人国连接了海内南经和海内西经,开题之国连接了海内西经和海内北经,钜燕链接了海内北经和海内东经,海则链接了海内东经和海内南经。
第二序列 海内北经---海内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
第三部分包括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最大特点是分部描述了七座日出之山和七座日落之山。因此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序列所描写的位置是在两大陆地的东部和西部的边缘地带,这也是古人“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现实依据,如果做个推测的话,在这个两个大陆的临海地带,会有远古天文观测的遗迹。
第三序列 大荒东经---大荒西经
第四部分包括大荒南经和海内经,这两部分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和其他章节互不联系却都有各自的特点。
大荒南经部分的各个地名都属于大荒南经所独有的,不与其他章节相联系,这是其一,其二是大荒南经部分各个地点之间没有排列顺序,在其他章节常常看到的“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等提示方向性的语言在这里没有了,仅仅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很难判断各个邦国之间的相对位置。这个情况似乎在暗示我们,在大荒南经里面,各个地点不是线性排开,而呈现的很可能是平面布局,由此推断,大荒南经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和前面那些互不统属。
海内经部分是个很特殊的部分,这一部分所描写的应该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但是在这一部分,有很多的地名在海内四经部分等章节都有提到,比如说朝鲜、流沙、黑水、华山、苗民、鸾鸟凤鸟、三天子之都等,这些名字和前面章节的的名字相同或相近,感觉是重复了。再者,这一章节在描写邦国和地方时,没有顺序,感觉和大荒南经一样,不是线性排列,而是在一个平面内排列,因此海内经和大荒南经一样,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区域。
第四序列
独立篇章:大荒南经、海内经
根据海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山经部分确立的昆仑、南山、华山等名山大川的位置,基本可以确定海经各个章节所描写的位置。
我们划分的第一序列五个章节描写的是非洲大陆和亚欧大陆,第二序列从四个方位描写了非洲,第三部分日出日出的地点分别在非洲和南北美洲,第十部分的海内经是非洲,大荒南经是澳洲大陆。
由此可以看出,海经部分十三个章节中,其中涉及亚欧大陆的有三个章节,分别是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和海外东经,涉及美洲部分的一个章节,是大荒东经,涉及澳洲的一个章节,是大荒南经,其余的八个章节均描写的是非洲,包括海内经、海内东经、海内北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外西经、海外南经、大荒西经。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原因有一下几点:
1. 非洲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祖先对这里的山川河流了解最详细,所以描写的也最多,同时非洲也是“四海”观念形成的区域,华夏民族正是在掌控了非洲之后才形成了“四海的观念”。
2. 非洲的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半岛是文明的核心区域,是活动的中心。
3. 源于天下观念和中国观念,古人认为自己所处的地方是天下之中,所以在核心区分布的是中山经,从核心区往外是依次是海内经五篇、海外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共计十三篇,从核心区往东依次是海内东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往北是海内北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往南就没有了足够的区域,所以海内南经和海外南经就都安排在了非洲,大荒南经则到了澳洲,在核心区往西的尽头是大西洋,在当时,大西洋应该是不可逾越的,所以非洲的西部边缘也就到了古人所能达到的最西边。基于此,海内经、海内西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就只能安排到非洲了,这样安排,祖先所居住的区域才是天下之中,由此向四周延伸,这样才符合天下一家的理想安排。
4. 海内的东西南北经以及海内经均在非洲之内,这和古人的海内观念有关,非洲四面临海,是古人所认识的海内,从海内向外拓展就是海外和大荒,海内、海外、大荒就构成了天下。
海经部分,海内北经、海内西经、海外南经、大荒西经等都有提及昆仑,这里之所以重复,原因有三:一是昆仑山的地位尊崇,提及的次数多,二是因为先民的迁徙,原来属于海内经的昆仑山,在离开故土之后,故土成了西方,所以在大荒西经里重新介绍。三是源于天下四方的观念,先民在认识了大荒南经、大荒东经后,为了和大荒南经、大荒东经相对于,又从西山经里分出了大荒西经和海外南经,对非洲大陆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