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波 ▏回忆当年围观老外
作者 ▏黄艳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喜欢围观活的外国人,就像不花钱可以看到珍奇动物一样稀罕。
1977年,我爸以30岁高龄参加高考,考上了四川医学院。他在成都念书期间,每年寒暑假都要申请留校值班。同时老妈也会带我和我姐到我爸那里团聚几天。
每次去,老妈都要带我们到南郊公园去玩。那里不收门票,还有滑梯和秋千等免费儿童娱乐设施,可以让我两姐妹乐此不倦,消磨时间。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南郊公园原是刘湘墓园,我的眼里只有那个大象梭梭板,有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可以反复梭,是多么地好玩。
南郊公园隔壁的武侯祠门票也才卖5分钱一张,像我这么矮的小孩儿还免票。当年玩腻了梭梭板和秋千后,我们也顺便进武侯祠看看。里面的塑像很多,一般我只注意那些塑像谁的衣服更漂亮,谁的脸更好看。
记得有一年夏天,七八岁的我正在武侯祠里乱蹿。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空地,挤了很多人,那里一定有热闹好看!我立刻兴奋地杀入重围,仗着自己瘦得象泥鳅,在人缝里左冲右突,很快挤到包围圈最前面。这才看到包围圈中心有片小空地,空地上站了个外国人!
那是个中年男子,高鼻深目皮肤白,穿着衬衣长裤,背着单肩小包,一副很温和的样子。人们象潮水一样亲密交融,站在离他不远不近的附近,围成了里三层,外三层厚厚的圈。让孤零零站在中间的他,插翅难逃。
所有的围观人员都相对安静,面无表情。就连人缝里一贯喜欢嘻哈打闹的小孩儿们,也被这庄严肃穆的气氛感染,纷纷噤声。我们每个人都盯牢老外的一举一动,默默拿眼睛对着老外前后左右上下,依次扫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细心揣摩,百看不厌。没人拍照,没人摄像。那时的普通群众基本买不起照相机和摄像机。人们只用眼睛疯狂拍照,无声摄像,要将老外的音容笑貌清晰地保存在脑海里。
可怜的老外身上落满了厚厚几层观赏者的眼睛,他被盯得不知所措,也渐渐被人们的目光聚焦得燥动不安起来:只见他象猴子一样不停地抓耳挠腮;他的身体不自觉地扭来扭去;他象鱼儿一样不断空张着嘴,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其实他也小声叽里咕噜地说过几句,可没几个围观群众能听清,就算能听见,也听不懂。老外焦躁的样子反而让他显得更好看,让他更具有观赏价值,又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人往这边涌过来。围观群众小声议论老外的声音也逐渐大了起来。
这时,老妈已挤到我身边看了一会儿,我姐暂时不知跑哪里去了。作为民办教师的老妈,平时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找到教育子女的机会。可能她觉得此刻正是千载难逢,给孩子增长见识的好时机。于是老妈指挥我说:“去跟外国人说你好,再握个手!”
我是从小在乡下野大的孩子,很多场合我都没见过,但什么场合我都没怵过!当时我一得令就冲到老外面前,不等他回过神来,也不问他是否愿意跟我握手。我一把抓住老外的右手,上下摇动几下,边摇边用汉语说:“你好。”这时我妈的新指令又传到耳边:“跟他敬个礼!”我放下老外的手,给他敬了个标准的少先队员队礼。这老外莫名其妙就跟我握手,他一时还没反应过来,又莫名其妙看我敬礼。他什么都没说,什么也来不及说,反正他说啥我也听不懂。
我顺利完成任务,像个得胜的将军,骄傲地回到我妈身边,与大家继续共赏老外。
老外与围观群众就这样默默地对峙着,谁也不肯后退。他是无路可退。群众是因为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而无法后退,何况他们本身也舍不得后退!大家平时很难近距离看到活的外国人,要看就一次看个够,才解恨。再说又不花钱,最多花点时间,多划算。
大人的耐心好,小孩子的耐心终归有限。我看了一会儿,终于觉得无趣起来!这时我看到包围圈旁边有一群人又浩浩荡荡往别处挤,那边一定也有热闹看。于是我果断退圈,跟着挤过去。原来这边是刘备墓前的铁栅栏门打开了,大家可以近距离接触这土堆。
那时刘备墓景区常年用铁门锁得好好的,一般不开门。听说今天是因为有个老外小分队来了,特意为他们而开,还有随同导游专门讲解。我也得以和其他游客一起混水摸鱼裹进去。我围着刘备墓转了一圈,瞄了几眼,蹭了几句导游词听,郑重得出结论:这个土堆很普通。再说里面埋的不是刘备真身,简直没意思,还没有开头那个外国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