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时也不需要仪式感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强迫症如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有坚持仪式感这回事,并且确实获得非常充分的体验。毕竟仪式感本身就有丰富的内涵,如果扩大到整个社会的话,是能够大规模长期延续,最终成为文化的。个人对仪式感的代入也可以分为绑定社会或者纯粹个人主义,跟社会有连续就容易坚持,因为一切都已经建立好基础。而个人相关的仪式感,同样和社会有关,毕竟没有独立存在的行为,只是更偏向于自我意识而已。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是个观点,当然也没错。仪式感会节约规划,将决定留给习惯,大概等于强迫症,这样也能有限避免拖延症。习惯是能摆脱意识的,当用于思考的时间变成做事时,效率且不论,至少初始速度是有保障的。所以万事开头难,就算最普遍的事情都符合规律,所以仪式感或者强迫症能有效展开流程。
仪式感解决拖延症只是一方面,甚至有点暴殄天物。仪式感更重要的是服务生活。生活本身构成成分还是挺复杂的,家庭、事业和追求等等,在这些领域对仪式感的需求和待遇截然不同。坚持仪式感能够培养耐心和毅力,毕竟比较基础的仪式感不仅无法获利,可能还要倒贴资本,因此能够长期坚持这样动态的群体在这方面是会产生优点的。至于对生活的作用,则是另一个话题。
不过也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生活有时也不需要仪式感。仪式感听起来就特别宏观,但毕竟范围广泛,而且来源于生活,可以对应大部分小事,因此没那么神圣。这是仪式感能流行的原因,成本低操作便捷甚至不需要参考字典里的权威解读,只要广义对应本质即可激活属性。另一方面,仪式感的优势也是弱项。太廉价或者跟生活主体偏差较大的仪式感,坚持太久反而会拖后腿。
值得注意的是,仪式感不仅限于一两款,被放弃的是那些无用功或者已经对个体失去该有状态的仪式感,而生活本身还是需要其他仪式感来填充。生活是非常单调的,如果结合现实和大背景的话,还是满满的恶意。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不如意”的对立面不是如意,而是非不如意,这两者并不成关系。想要让自己不绝对沦陷在“十成不如意”中,就要求个体超越生活。这里面,除了最接现实所需要包括钱在内的物质外,还有匹配上限的精神。
不需要的仪式感是有具体指代性质的,而仪式感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本身是绝对需要的。放弃一种仪式感的作用最好是能腾出精力来经营另一种仪式感。由于执行认知并不统一,所以只要在允许范围内科学解读,就能当成自己的仪式感来使用。当然,太保守的概念只会孤芳自赏,这样就没有要求外界参与讨论了。如果把仪式感发展到对应生活,并且构成产业链,那就是其他维度的内容了。
生活有时需要仪式感,有时也不需要仪式感。生活本身是最重要的,但也不固定,有很多意外。这就是平庸必须被打扰的真相,说不定当事人的试探或者无意触碰,会带来意外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