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中)

二、谈退比谈进更不容易。

因为进的要求比较简单明了,并且还没有进的和进去了也走过了的人能够心态平和的对待。而退的现实却千差万别,同时,既然已经进去了,要退,怎么都有点心不甘情不愿,所以很难认可简单的理由和分析。

退的情况有两个类型(进的其实也有两个类型,只是投资的进要按照另外方式选择用人,不算是严格的食用菌本身要求,所以略过不谈),分别是个体型和投资型。

1、个体业者退出

个体型的从业者的退出是很大任意性的,甚至有进进出出的,这种当然是少数,但足见门槛低的问题存在。未来的精细分工会使出菇环节入门技术要求更低,不过相信从事前段工序的业者会站在大局角度提出要求,避免这种问题出现。

个体业者退出的理由多数是以利益为分界的,今年打工赚钱多就去打工,年年换工作,不小心换进了食用菌行业,运气好干多几年,运气不好立马抽身走人,这种退出的影响和进入一样无足轻重。

2、中等规模投资型业者的退出

绝大部分中等规模的业者是从个体业者走过来的,无论是经验还是市场,或者渠道关系,都非常成熟。由于多年积累,家当也指定不少,并且大体上算是主业了,真正退出的话,损失肯定不少,因此,决心很难下定。这种类型的业者如非在大城市大市场的附近,一旦退出,对当地的市场也可能有很大触动。

所以,这种类型的业者的退出,一定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当然我知道的最多的退出理由居然与技术无关,因为那实际上源自一种中国特色——拆迁。

食用菌培植不是随随便便选个地方就可以的,因此立足不易,动迁艰难,而且往往拆迁补偿不包括预期利益——这又是中国特色。由于土地归属问题的关系,食用菌业者基本上没有可能抗拒拆迁。

属于技术原因的中等规模业者的退出,主要是在技术更新换代方面的无法适应,最主要的是金针菇培植和杏鲍菇培植业主,因为工厂化的供应优势(不一定有成本优势,质量更加不存在绝对优势),而被中断销售渠道,挤压利润空间。这种情况是不是应该退出?其实也未必,关于这种类型的退出,我将在下一节谈!

不过,中等规模业者里面,如果进入规模生产后长期难以正常盈利的,一定是上有工厂化压力,下有小业主血拼,出于这种境地的,无疑还是退了的好。值得考虑的东西是怎么把设备卖个相对好点的价格。

3、企业之退

实际上在进退问题上最为举棋不定的,是企业型的业者。

从绝对的损失价值看,企业的退是最大的。但从市场的角度讲,企业的退也是最有必要的。而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讲,企业的退,应该成为常态。但事实上现在企业的退常常是资本和权力在背后左右,企业实际反而夹在中间。

什么样的企业该退,这是第一个需要弄清楚的事情,基本前提是撑不下去了的,企业是大进大出的,撑着的难度可以说是万万不能。大体上有这么几点:首先是三年以上不能持平的,无论什么原因,说明你有克服不了的问题。其次是指靠政府补贴的,实际上也就是自我无法正常生存的。其三是存在建设问题的,包括选址问题(如华苏亚大丰基地)和厂房缺陷问题。其四是有太多政府优惠政策还无法正常的,这个和其二有点重叠,但不完全重叠。其五是合伙人太多,决策困难的。其六是内部问题层出不穷的,这意味着缺乏管理基础。其七是频繁换人(当然指技术管理人)的。其八是使用了违禁药物来保障生产的,这个只有自己心知肚明。

退的问题,我的看法只是参考意见,决策永远是自己。或许人家就是要坚持呢?所以,我写着写着,就感觉到,该加一节,叫“坚持”。凡是感觉自己不能坚持的,当然我建议退,而感觉能坚持,却缺乏坚持的理由的,就恐怕最终要咎由自取了。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