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从哪里来?(8)

六、污染途径篇

前面说污染来源的这些文字,大体上把污染发生的过程理清了,但污染的出现,并不仅仅是来源一个方面,还有途径这个关键,对于非开放式培植方法来讲,没有途径,污染源是不成为问题的,这是“不得其门而入”的简单逻辑。

当然不必说,所有途径都是杂菌和培养料的接触,但实际上,这种接触的发生,不是仅有我们所容易感觉到操作过程,还有些隐晦的途径需要单独阐述。

1、毛眼

毛眼就是细小的孔,所以叫法很多,叫毛孔的、微孔、沙眼的都有,但一定是指菌袋上面肉眼看不见却实际存在细小孔洞。

毛眼的来源,一方面可能是菌袋质量的问题,也可能是材质的问题,也可能是操作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检验环节缺失的问题。

菌袋质量问题的现在比较少,早期则比较多,主要是吹制过程的粒子温度不佳和原料均匀度不好造成的,这样的结果属于制袋技术的问题,存在这种问题的,基本上都会体现厚薄不均匀和颜色不均匀,所以不管买谁的袋子,存在这种不均匀的一定不能要。另一个容易导致毛眼的问题是材质,材质不好的菌袋主要是再生料问题,这种袋子很容易识别,相比新料袋透明度显然更差,但完全新料袋是很少的,掺多少的问题也是制袋厂家的水平问题,掺到问题出现,那也是太low了。

而使用问题,也是菌袋毛眼的重要一节,其中环境不洁净平滑是一个主要方面,包括框、垫底的材料、支架、甚至原料,都是操作问题导致毛眼的因素。从目前情况看,注意最不够的是原料问题,有些生产者的原料甚至不过筛。

必须同时指出的是,香菇木屑近年有越来越粗的趋势,香菇之所以要粗锯末,并非如某些人认为的是耐消化,而是原料内部呼吸的需要,所以,并不是越大越好,大了就更容易导致菌袋的破损。而站在木屑粉碎的角度,粗的成本低,必然被木屑生产者鼓吹,形成误区。由于木屑越来越粗,菌袋也就越来越厚了,北方许多地方的菌袋都是0.07mm厚度了,而适当大小的木屑只需要0.05mm厚度的菌袋,越厚的菌袋越容易出现另一个问题——不耐揉和封口难。

原料造成毛眼是无法绝对避免的,所以,为了保险还要有检验手段和环节,以及弥补。前几天带一批培训学员去山西金田参观,学员们就发现,金田的检验是非常严格的,用糙话说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弥补手段很简单,一块透明胶带就可以贴住。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使用温度,众所周知塑料原料在低温下容易变脆,变脆后就容易因为揉折而出现毛眼,但极少使用者注意这个问题,香菇所使用的HDPE相对耐揉,而工厂化所使用丙烯袋遇冷变脆更严重,所以北方工厂化生产需要对菌袋预热,装袋环境要求密封性好些,以便保温,避免操作带来菌袋毛眼问题,这方面还牵涉到设计要求,我看过的企业这方面有问题的还很多,尤其是南方设计者,不能充分考虑北方情况,设计就留下缺陷,最近参观了一家日产能达10万包的企业,这方面显然搞错,一问之下,设计者就是福建的“高手”。

毛眼的危害显然比大块破袋要大,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在培养室里,走道旁边被刮破的菌袋也不污染,因为大块破损不保水,所以偏干(60-70%相对湿度)下的环境,原料干燥而不会染杂。但毛眼不一样,对杂菌来说,毛眼就是凯旋门,而对水分来说,毛眼基本上透过不多,毛眼内部不会显著变干,杂菌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