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菌业的有用和无用

中国人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都是划分有用和无用两个基本类型,这毫无疑问代表了中国的唯实用主义文化特质,在中国批评中国文化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不过要是比方一下说:认识医生有没有用?那就随机应变了,生病时一定说认识医生是有用的,身体正常时肯定说认识医生没用。
世界上的东西,其实都是有用的,没用是相对的,有用是绝对的。也许一些目前用不着的东西,以后用得着,也许看起来不相关的东西,间接的有用途,关键是我们如何判断这种有用无用。同一类东西,其有用无用也是程度不同的。
就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几样东西吧。
先说很多人都很烦的食用菌培植原理知识,也就是大家开口闭口都很反感的“理论”。确确实实,如果一个人抱着打工心态做食用菌,或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在行业里混,那么“理论”这个东西就可有可无。而如果你想做的比别人好,想获得更高收入,想进入更深层次,甚至想当老板,或者已经是老板想做的更大,想领导潮流,那么理论知识基本上就是越多越好。当然,如果自己不知道理论,但可以花钱买理论也行,这就是善于用懂理论的人了,这个更高级,放之四海而皆准。
食用菌培植理论这种东西,有深浅差异,有宽窄差异。正常情况下,要深化,涉及的东西就多,所以就要更宽的知识面支撑,这就涉及到另一个东西,那就是文凭,虽然文凭不完全代表了知识,但大的概率来说(尤其是理工医农类),有高等教育文凭的平均知识量高于没有的。当然不要拿今天的博士比当年(30年前)的正宗本科,也不要拿不从事所学专业的人去比较。这个不好钻牛角尖。农民高手的缺陷,往往就是在知识面上吃亏。农民在生产中看到的现象,有很多是具有理论总结意义的,可惜往往白白的路过。
第二个要说的是会议。会议不一样,用处也不一样,现在的行业会议,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地方偶然搞的,作用是为当地政府贴金。这种会议,无论是对当地菇农还是外地客商,都谈不上有用。通常是媒体和地方合作的,这是典型的权媒勾结,或者说官商勾结,这种会议最多,但效果最差。
固定地点搞的,基本上是当一件事情在做,会尽可能的汇集一定范围的参会人士和参展企业。这种的通常信息量比较大,资料汇集能力强,参展商比较齐全,因此对于普通菇农和技术人员的用途是最大的。这种会议最大的问题是分布太少,有些地区参会不便。
连续主题的会议,多数是专业性很突出的,只对有相关需求的人有用,面略窄些。这种会议通常是媒体和学术机构合作的,大体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以产业推动为主题,另一个是以专业研讨为主题的,前者适合基层,后者适合科研。
总之,持之以恒的会议大体上效果好于有一下没一下的会议。
第三个说参观。基本上会议都会组织参观,但从专业人士的角度看和从外行准外行角度看,作用也不尽相同。一般参观点的组织,要么为企业做广告,要么为政府吹牛皮,要么自以为是的炫耀。应该说,如果做得很好的地方,不应该让人参观,因为那基本上算是骚扰正常工作,所以参观这件事不要抱太大希望。不过对于计划进入菌业或者长期没有出门的人来说,参观的作用还是有的。
参观本身不过是看,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参观能不能有大的普遍性作用,其实看有没有人敢对参观对象做出专业的不避讳的评价。我在我省一次参观“茶树菇工厂化”时,一不小心惊叹了一句:“这是哪个混蛋设计的?”,结果直接把省里某位小大佬得罪了。不过很多人听见了立马围过来,然后有人悄悄地告诉我是某某某的杰作,然后我就很不方便解释了。参观的核心有两个,看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并了解它,还有就是看人家有自己打算要的东西有什么问题。
最后说一下行业政治,行业政治不是说权力争夺,那个没有专业性,行业政治说的是行业与政治导向的关系。了解行业政治的作用是把握未来,是观察行业大局和机会,别人都干的,你凭什么超过人家?别人不干的有没有前途光明的东西。永远记住要利用政治来壮大自己,而不要利用政策捞钱,钱会用完,能力永远存在且越来越体现优势。
当然还有些大家不以为然的东西其实更有用,比如逻辑,缺了这个,问题才严重。我们说的分析有用无用的基本能力,就来自于逻辑分析。但关于逻辑,这一篇小文字就不够用了,打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