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贤‖为了《一文钱》,我去了趟商洛
1967年6月中旬,我和同学王握民曾去商县丹凤县出过一回差,其主要任务是调查电影《一文钱》那部戏曲片的诞生过程。近日,在翻检旧物中,不意间邂逅到了一本50年前的日记,其中就有当年那次出差的真实记录。笔者认为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供读者体味。
—— 作者题记
6月11日
早上七点从西安出发,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缓慢地爬行,约下午1点才抵达商县。西安到商县路程约300余里。沿途景色极佳,塬上大片小麦黄澄澄的,已经成熟,沟底河边的稻田却是一片青翠。每当汽车在站口一停,乘客纷纷下车透透气,其中有一位乘客为内蒙古少女,穿着高高的皮靴,那身特异装束,却往往被村童所吸引围观。到黑龙口,许多穿着缀满补丁衣裳的村姑和中老年农妇用筷子把长长的凉粉挑得老高,用急切的语调不断地喊道:“好凉粉,快到这儿来!”还有许多卖水的小孩蜂拥而至,把一杯杯水殷勤地端到乘客的面前。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当地居民的生活还是十分困难的。
下午到商洛剧团,找了一些曾在《一文钱》电影中扮演过角色的演员开了个简短的座谈会。经打听《一文钱》的编剧仁宏谋,已调到丹凤县资峪公社了。
下午两点乘车从商县出发,行程57公里到达丹凤县。丹风县城街道极窄,街上行人极少。街道上铺满了麦秸,一些居民正在奋力抡着连枷拍打麦秆。看来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正值麦收大忙时节。经打听原来仁宏谋不在资峪,而在涌峪。这时已是下午5点半光景了,我俩又步行了30多里山路到达了涌峪公社。公社院内的干部下派到各个生产队割麦去了,只留了一个值班的。公社院子很小,居室很简陋,由过去的旧戏楼改制而成的。值班的打发附近的一个村民到岭后叫老仁去了。我俩正坐在院内的石头上小憩,从门外进来了一对怒气冲冲的夫妻来告状。又过了一会儿,一位20多岁年青人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提着一条甲鱼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我俩说明了来意并出示了介绍信,他说他就是革委会的负责人。他对我俩很热情,他说你们真有福气,今晚可以吃我在回来途中一条溪水中捉到的一条甲鱼。那个公社没有专职炊事员,都是干部自己动手做饭。这时天色已晚了,他亲自下厨房。由于步行跋涉山路的缘故,我们肚子早就咕咕咕叫了,那顿晚饭虽因限量而未吃饱,但吃得很香。
6月12日
老仁同志于昨晚什么时候赶回来的,我因早已熟睡了不得而知。今天上午,我们和老仁同志交谈了他编写《一文钱》剧本的经过。
下午,无事,我俩就到公社对面的小学去转了转。学校乱哄哄的,在“停课闹革命”。我俩在那儿看到了在西安看不到的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那所学校校舍十分简陋,一排教室后檐的台阶上,还排列着一排“小锅灶”。
到吃晚饭时,小学生们分工协作,有的到远处树林里去拣拾枯枝,有提着小桶下到很深的沟底小河里去打水。别看他们年龄小,但他们已经生活自立,自己做饭。他们饭食很简单,只是用粉碎的玉米粒熬一些粥罢了,青菜是吃不上的。这些祖国未来接班人,从蜡黄的脸色和瘦弱的身躯上可以看出他们显然是营养不良。看到这些情景,我的眼眶里噙满了泪水,感动又难过。
6月13日
上午从丹凤返回到商县。车上,因山路崎岖不平,汽车颠簸得厉害,我有点晕车,心里难受,头昏沉沉的。
下午到烈士陵园去,陵园座落在半山坡上。这儿静悄悄的。园内种有小麦,还养着几箱蜜蜂。园内有一座毛主席语录塔很醒目。有一个瘸腿老汉在看护着陵园。这儿的氛围很肃静,与外面到处贴满标语和大字报高呼口号在召开批斗会的乱嚷嚷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明天我俩就要回西安了。
作者简介:
周志贤,宝鸡人,中学语文科高级教师,已退休。酷爱文学,爱好写作,著书十余册。曾被《中国教育报》聘请为“语言文字之友”,曾为陕西省语言研究会会员,曾任凤翔县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阅读 松风阁语
平台往期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