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珍牺牲后:未婚夫一直帮忙照顾其家人,因扶她中枪者活到76岁
“刘和珍”三个字最初被大众熟知,是通过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如今已被移除出课本的文章,却是八零九零一代的“必背课文”。
课本上的刘和珍是鲁迅的女学生,她喜欢看鲁迅的文章,她喜欢笑,给人以很温和的感觉。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插图
真实的刘和珍与鲁迅后来的同居对象许广平是同学,生于1904年的她比许广平小了六岁。因为鲁迅是她们当时所就读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老师,所以,她和许广平都是鲁迅的学生。
每次鲁迅讲课时,她都非常认真地做笔记,偶尔,她还会举手提问。
刘和珍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她上学的钱还是未婚夫方其道资助的。所以,大学期间的她生活一度非常清苦,她买书、订阅进步书刊的钱,是她省吃俭用的结果。
鲁迅曾在文中说:“刘和珍是唯一全年订阅《莽原》的人”,这短短一句话便足以看出她的与众不同。
《莽原》是那个年代的进步书籍,在当时那个年代,看这种书籍无异于和当局作对。所以,刘和珍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订阅《莽原》。
《莽原》
从刘和珍的这个举动来看,她无疑就是鲁迅心目中的“最有希望的年轻人”的代表。刘和珍的确见识不凡,早在考上南昌女子师范学院时,她就曾有过一段振聋发聩的言论。
南昌女师发榜当日,年仅14岁的刘和珍听到一群人在议论说:“这下可好了,读师范不要钱,还有人给米、给书。”她听到这话后转身问说话的女学生道:“你可知道这米、这书是哪里来的?”女学生听完脱口道:“当然是官府给的!”刘和珍却用清脆的嗓子道:
“不,这不是官府给的,这粮和书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我们要努力读书,才对得起老百姓。”
14岁能说出这样的话,足见刘和珍之与众不同。相比之下,她和同时代经受过新思想洗礼的学生一样,也有极大的抗争精神,她敢于与一切不公去抗争。
只是在抗争上,她和真正有党派的革命党不同,她的抗争主要靠团结学生。而学生群体,是一个缺乏革命经验的群体,在鲁迅眼里,这个群体最不宜贸然行事。
刘和珍
可刘和珍却偏偏不想管顾太多,她如初生牛犊一样,敢于为任何不公抗争。
在学校期间,她就因为不满校长杨荫榆的各种“禁令”,而和同学一起抗争过。杨荫榆觉得:在校生应该在学校安心学习,不应过多参与社会活动。可作为女师大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却认为“学生也应该参与爱国活动”,因为“爱国不分群体”!
1925年1月,她竟联合女师大自治会决定:不承认杨荫榆的校长身份,并将其驱逐出学校。
最终,杨荫榆怒而将刘和珍、许广平等六名女生开除出校。原本,普通学生若遇到这种境况一定只能乖乖收拾行李走人,毕竟,学生怎么可能斗得赢校方?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仅仅是在学校翻看了进步书籍,就被学校除了名。
可刘和珍却不愿意就此妥协,被开除后,她依旧坚持抗争。校方的开除公告一出来她们便撕毁,后来,学生们竟还不许杨荫榆迈进校园一步。
杨荫榆和刘和珍的对抗持续了整整一年,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最终,杨荫榆离职。这场学生抗争运动,终以学生的胜利告终。
可如此刘和珍,在其他人,尤其鲁迅、林语堂等等的眼里,却从来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人。林语堂曾在回忆刘和珍时说:
“有一天晚上很冷,刘和珍十点独自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为了女师大演剧而借的衣服,刘和珍一家一家地分还。虽然已经很晚,但刘和珍依然笑容满面,说“不累”。个人的辛劳,似乎全不在她心上。”
林语堂所看到的刘和珍的“满面笑容”,实是她在生活中的常态。
刘和珍还经常和林语堂聊天,讲讲自己学习上的困惑,一次谈心时,她还告诉林语堂说自己“很后悔旷课多,没有好好学习英语,以至于英语水平并不高。”
林语堂在简单安慰之后还给她推荐了牛津字典,在积攒够钱后,她果真把牛津字典买来学习了。
林语堂对这个学生非常看重,他曾说:“她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
可林语堂并不知道,他最佩服的学生刘和珍的确也是个最苦恼的人, 她的苦恼来自于国家腐败无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上交的一篇英文作文里,她曾写了一段话,这段话被翻译成中文如下: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这篇作文,林语堂看过,但他并不知道,这个还在象牙塔里的学生的“纷扰”究竟来自哪里。他更不知道,这个学生是个实际上的革命者。
林语堂
早在几年前的1921年,还在上学的刘和珍就和方其道等30多人在南昌发起组织“觉社”,并出版了《是道之花》周刊。这份刊物和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所办刊物一样,都旨在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
也是在参与实际革命的过程中,刘和珍和方其道开始自由恋爱并正式订婚。
在那个年代,敢于自由恋爱的女子几乎凤毛麟角。她和大自己11岁的未婚夫约定:等她一毕业两人就完婚,婚后要一起革命。
订婚仅仅10天后,方其道就因所写文章激怒军阀当局被缉捕。因怕去刘和珍学校与她道别会连累她,他只在她家留了一个字条便走了。
1922年冬,俩人在南昌仓促见面仅仅几天后,方其道身份暴露,这一次,聪明的刘和珍第一时间差人送信让他直接逃去上海。
因为当局一直在设法抓捕写进步文章的方其道,南昌那一别后,两人竟整整两年未见,期间,两人一直只能靠书信交流。得知刘和珍想去北京上学却没有学费后,方其道省吃俭用存下了80元,随后,他步行90里到漳州,把钱汇到南昌给了刘和珍。刘和珍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后,方其道每月定期寄给刘和珍生活费。
方其道
1924年夏天,分别整整两年后,两人才在北京短暂相聚。此时的两人却完全没时间谈情说爱,因为当时中国的局势已经更加严峻了。
刘和珍以一个进步学生看到的中国已经岌岌可危:
“欧美列强渡过了一战后的危机,重返远东,争相掠夺中国;中国的政治与经济被帝国主义控制,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受重大挫折;各地军阀沦为列强的傀儡,他们豢养的40余万军队之间的战端不息;有些省份为支撑战争而横征暴敛,人民的身家性命危如累卵。”
总之,当时中国在进步人士眼里就是:政府软弱无能,国家被列强欺凌,百姓命如草芥且看不到任何光亮。
极其有意思的是,因为看多了中国人受洋人欺辱的画面,迫切想保护国民的刘和珍竟在这期间再度练起了武术。
早在南昌时,刘和珍就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武术,她学武的地方是精武会。精武会在当时的中国很火爆,它火爆的背后主因是:“被欺辱惯了的中国人,迫切想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精武体育会的三星会徽
去精武馆学武时,她还曾对着质疑她“会因为怕苦而学不好武术”的人说:
“苦算什么?我中华民族所以延续至今,不就是靠的不怕苦、不畏死之精神么?目下,我神州古国正屡遭外侮,积弱不振,凡炎黄子孙,热血青年,均应有抵御列强、中兴国家之义务。”
可很快,刘和珍便意识到:即便把中国功夫练到出神入化,也救不了国救不了民。当下中国的解药,乃在政治变革上。于是,她便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籍,并经常和同学探讨救国救民之路。
1926年3月,中国的政治局势进一步恶化:英法美意、荷比日西八国军舰云集大沽口,并发出若中国不撤出大沽口防务,将动用武力。
这是八国列强的最后通牒。
在列强威胁下,以段祺瑞为首的执政府声称:通牒内容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所以“不能认为适当”。随后,执政府和列强一时“静悄悄”。
任何时候,双方僵持之际,要促进事情进一步发展的唯一法子是打破平衡。这期间,进步人士和进步学生坐不住了。
3月18日,数千人聚集到了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中午会后,有2000人的请愿队伍到达段祺瑞政府国务院门口,他们要求段祺瑞和国务总理贾德耀出来见面。
段祺瑞执政府与请愿队伍对峙
这天,是个星期四,刘和珍和同学们有四节课要上。可一早,她却以学生自治会名义向系主任林语堂打电话,要求停课一天。被准假后,还在病中的她开始往宿舍给进步学生分发标语小旗。
刘和珍还在病中这件事,她的同学也已经发现了,当日拿到她分发旗子的同学曾在回忆说:
“当日她说话有气无力,精神很差,问询后才知道她重感冒,我们让她休息,她却说待会吃个药就行了。”
可以说,当日去参加请愿团时,刘和珍出发前没有任何准备,她们所有人出发时,手里除了挥舞的校旗之外,没有任何其他。
她们前往的北洋政府门口的卫队,他们手里却是棍棒和枪支。
当日,刘和珍等到达执政府门口的时间比较早,方其道到达时远远地看到在门口的未婚妻。他本想挤过去和她说几句话,可因想到来日方长,他便没有去人群里挤了。这一次远远凝望,成了他和她的永诀。
刘和珍(右)与朋友
多年后回忆起这个片段时,方其道眼神里满是遗憾,他极后悔自己当时没挤上去和她说几句。
那日,方其道听到枪声后便预感到大事不好,但他没往最坏的地方想。
傍晚时分,他来到北女师门口与刘和珍汇合。一到门口,他便看到很多和未婚妻同去的同学正在门口等刘和珍。见此情景,他大喊一声“不好”后,便赶忙往执政府门口赶。
方其道赶到执政府门口后,正赶上认尸,他一眼便认出地上有一具尸体正是刘和珍。他当场便失声哭喊起来,一旁的警察却当即喝止了他。方其道一直记得,确认刘和珍已死亡的时间是3月18日晚10时40分。
三一八那天的一幕幕,此后曾无数次在他的梦里出现过,那天,她离他那么近,他不被允许近身,她离他那么近,她却再也听不见他的声音。
刘和珍牺牲后,方其道带着巨大的悲伤为她写了一副挽联:
“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 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疆场共有约,白宫溅血泣黄泉。”
这副挽联中的“疆场共有约”,说的是订婚后两人约定一同赴沙场报效国家的约定。刘和珍曾对方其道说过:
“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我毕业后,也要到军队来当你的秘书,同尝沙场的滋味。”
看到刘和珍尸体的那一刻,方其道便做好了“拿枪”的准备,她的惨死已让他明白:“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
三一八惨案纪念
方其道曾亲自调查过刘和珍被杀当日的情况,他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他调查后得到的真相与鲁迅写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里描述她被杀的细节完全一致:
“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从鲁迅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刘和珍当日是在中枪后被士兵用棍棒猛击致死,两位试图扶起她的同学也惨被击中。根据史料记载,那次请愿中,当场被打死的有47人,伤者多达200余人。
这样的结局,在刺痛了鲁迅和天下人的同时,也深深刺痛了方其道。
事发第二天,全国各地纷纷谴责国务院门口发生的屠杀。鲁迅那篇《纪念刘和珍君》被刊发后,段祺瑞政府面临的压力更加大了。不久后,段祺瑞政府倒台。
几个月后,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后,方其道参加了北伐。他兑现了他们昔日的承诺,只是,刘和珍已经无法和他一起了。
北伐中,方其道曾在北伐军任第二师政治部主任,他当时的师长是刘峙,副师长叶剑英。可越是官做得大,他对未婚妻的思念便也越深。因一直念着刘和珍,他在未婚妻牺牲后将她的母亲和弟弟都接来照顾了。
刘和珍牺牲时,他的弟弟刘和理年仅16岁,他一直供弟弟在武汉大学化学系读书到毕业。即便后来与其他女子正式结婚了,他也一直照顾着他们。
而当日因试图扶起刘和珍而一同被击倒的两位女同学中,杨德群已当场牺牲,而另一位中了四弹的张静淑却侥幸活下来了。
事发当晚,她被抬回了女师大,惨叫了一夜后,她才被抬进了医院。期间,她身体所受的摧残已非一般人能想象。大幸的是,经治疗后,她的身体已基本复原。
解放后,张静淑回到了湖南长沙,她后来与友人一起创办了大同小学及新民、光明两所托儿所,余生里,她一直致力于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
张静淑留存了很多她与刘和珍等的合影,每年的三一八,她都会用各种形式悼念当日牺牲的刘和珍等。
刘和珍、许广平、张静淑等二十四名学潮中的骨干在园合影留念
晚年的张静淑身体一直不好,她有高血压、白内障,三一八事件时所中的四弹留下的伤也隐隐作祟。但她仍在这种境况下,顽强地活到了1978年。辞世时,她享年76岁。
相比张静淑的长寿,刘和珍未婚夫方其道就短寿多了。
刘和珍牺牲仅仅20年后的3月29日,方其道因病辞世于南昌翘才中学,终年他年仅53岁。临终前,他将自己和刘和珍的合影交给了弟弟刘和理保管。一切交代妥当后,他一脸释然地走了。
方其道的女儿们说:“父亲走时很安详,似乎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的确,方其道死前已经把他能替刘和珍做的,全部都做到了。他一直悉心照顾着刘和珍的母亲和弟弟,抗战期间,南昌危急,已辞职迁居江西赣州的方其道收入低微,可他宁愿变卖贴身物件,也要将刘和珍母亲和弟弟照顾好。
在他的帮衬下,即便刘和珍早已不在,她的家人却也一次次度过了难关。
方其道与刘和珍
方其道后来结婚所生孩子都管刘和珍母亲叫“外婆”,管刘和珍弟弟刘和理叫“舅舅”。他们两家,一直亲如一家。
刘和珍的母亲活到了解放后,因为是烈士家属,她受到了国家的优待,83岁那年,她无疾而终。刘和珍弟弟刘和理,在解放后被安排到了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他的一生也平安顺遂,即便后来方其道去世了,他也一直与方其道家人保持亲密往来。
1982年,刘和理辞世时,亲手将那些珍贵照片交到了方其道女儿方梅姐妹手中。后来的后来,方梅姐妹一直珍藏着这些珍贵的照片,他们翻开这些照片时,总含泪讲着那个年代的故事,似乎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
本篇末尾,附上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对她予以最高评价的那句话,谨以此致敬刘和珍和与刘和珍一样曾为革命牺牲的勇士们: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刘和珍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