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72
NO.72
原来,冯弘虽然客居异国,寄人篱下,却依然总是摆出一副天朝上国的架子,对高句丽君臣颐指气使,这让高琏非常不爽——这是我的地盘,你不要打错了算盘!
于是他对冯弘不再客气,不仅强迫冯弘交出太子冯王仁作为人质,还强行赶走了冯弘身边所有的随从。
这样一来,冯弘只能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自己倒马桶……
一向养尊处优、擦屁股都要八十名宫女用八十卷LV卫生纸伺候的冯弘,怎么可能受得了这样的罪?
他忍无可忍,只得派自己的小儿子冯业等人渡海前往刘宋,请求刘义隆接他到南朝避难。
这下终于触怒了高琏。
他当即派人将冯弘及其身边的子孙十余人全部杀死。
尽管逃到高句丽的冯家所有人都被族灭了,但冯弘留在北魏和刘宋的后人中却出了不少名人——几十年后执掌北魏大权的冯太后就是他的孙女(和冯崇一起投降北魏的冯朗之女);一百多年后威震岭南、被誉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则是其玄孙冯宝(南逃到刘宋的幼子冯业之后)的媳妇;唐玄宗时的著名宦官高力士则是他的十一世孙(冯宝的六世孙)……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还是先把镜头对准拓跋焘吧。
吞并北燕后,拓跋焘又把解决北凉提上了议事日程。
尽管北凉早就对北魏称臣,对这个宗主国也非常恭敬,但拓跋焘志在统一,当然不可能放过它。
事实上,早在公元431年、胡夏赫连定刚刚覆灭的时候,他就派自己的亲信——尚书李顺出使北凉,名义上是友好访问,实际上却是打探虚实,为攻打北凉做准备。
李顺出身于河北大族赵郡李氏,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足智多谋,为拓跋焘东征西讨出过不少主意,是拓跋焘身边仅次于崔浩的智囊。
这次出使北凉回来后,李顺向拓跋焘汇报说:沮渠蒙逊控制河西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此人阅历丰富,善于应变,还是很有些能力的。不过,他现在已经年逾花甲,衰老多病,我看他的日子应该不会太长了。沮渠蒙逊的几个儿子都是平庸之辈,如果硬要矮子里面挑高个,丑女里面找妃子,那也只有沮渠牧犍稍微强一点,将来继承王位的一定是这个人。不过沮渠牧犍比起他的父亲,相当于五粮醇比五粮液五十年陈酿——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到他上台后,我们再取北凉就轻而易举了。
拓跋焘闻言大喜:既然如此,灭掉北凉应该也就是几年以内的事了,那就等等再说吧。
事实证明,李顺的预言比天气预报要准多了——之后仅过了两年,沮渠蒙逊就病死了,其子沮渠牧犍继位。
这样一来,拓跋焘对李顺自然更为信任:你说的一切都应验了,真神人也!
不过由于当时北魏正忙于对东面的北燕用兵,一时顾不上西面的北凉,北凉这才又苟延残喘了几年。
两国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也因此得以继续维持,不仅双方的使节频繁往来,而且还互相结成了姻亲关系——拓跋焘娶沮渠牧犍的妹妹兴平公主为右昭仪,沮渠牧犍则娶拓跋焘的妹妹武威公主为王后。
当然,在拓跋焘看来,这种友好的质保期是有限的,等到北燕不复存在了,两国关系就该变质了,他也该变脸了。
于是,到了公元437年,也就是北燕灭亡的第二年,拓跋焘就迫不及待地打算对北凉动手了。
李顺进谏说:如今国家频频兴兵,士卒疲惫不堪,西征的事,还是等几年再说吧。
拓跋焘虽然心中有些不快,脸色有点难看,但想想李顺所言似乎也有些道理,最后还是听从了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