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打卡答题班 | 五道题目及优秀答案合集 | 快乐学习!

7月初开始的时候,秃头研究所第一次开始做了一场超过400人一起打卡的公益知识打卡答题班。Chacha学长每天都会在群里发布一道真题以及一份答题点拨和参考答案。到今天为止已经是第六天啦!

暑期我们始终认为是知识积累的最佳时期,因为大部分同学会拥有完整的两个月左右的复习时间。而这个知识打卡答题班的初衷就是希望各位秃头仔能够在查缺补漏和巩固热门考点知识的同时,能够开始接触一些答题技巧或者是答题框架。

虽然很多秃头仔没有赶上400人的队伍,但是可以在微博蹲我们呀!在微博上,铁柱学长会每天选出3位同学进行点评!而在周六,班班和花花也会整理群里同学们的优秀答案,希望能够给予秃头仔们更多的帮助!

最后!谢谢喜欢我们的你啊啊啊!

-

ᴅᴀʏ 1

知识点:信息茧房

  真题打卡  

信息茧房(名词解释5分)

  真题打卡点拨  

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这一现象被桑斯坦称之为“信息茧房”。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桑斯坦开篇便生动地描述了“个人日报(dailyme)”现象。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我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通过“标签”或者其它方式随意选择我们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dailyme)的可能。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对信息茧房进行名词解释可以先阐述它的来源、提出者以及内涵,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补充,最后还可以讨论一下信息茧房的危害等。一个5分名词解释的字数大概在250左右。

  chacha的参考答案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概念。具体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当下,诸如今日头条、抖音这类社交媒体和其所搭载的算法技术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其所带来的公民公共性缺失、群体极化等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目前,通过完善算法的计算机制、加强人工的干预、去KPI化等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弱信息茧房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补充知识点

谈及信息茧房的危害,大家可以写出答案基本都有覆盖,主要有公共性缺失(有些同学写的是社会黏性缺失)、个体认知失衡和极端化、思维群体极化等等。

治理措施可以从主体角度:首先是用户层面,加强自身媒体信息的多样化接触;其次是平台方面,加强信息推送中的人工干预;再次是技术方面,调整算法机制,使之兼顾个人性与公共性。

  优秀答案  

From:少睡觉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是指在个性化媒体信息时代受众的信息接受反而变得狭窄的一种现象。他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他指出:“在信息传播中,由于个人的信息需求并非全面,因而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形成类似'我的日报’的信息集合,久而久之会将个人桎梏在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中。”

信息茧房的形成与当今互联网时代算法在信息推送中的运用息息相关,它是个人的信息选择与数字技术支持下算法人工智能的过滤气泡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日头条的算法推送机制,便会形成信息茧房。信息茧房使受众处于信息的自我循环中,易导致个人信息接受“回音壁”加剧、个体认知失衡、群体极化、新闻价值异化等问题。

应对信息茧房,需要以人工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把关算法,同时实现去KPI化的硬新闻推送机制,以消解信息茧房的一系列负面效应。

点评:还是要有充足睡眠。

-

ᴅᴀʏ 2

知识点:发展新闻学

  真题打卡  

发展新闻学(名词解释5分)

  真题打卡点拨  

发展传播学也称发展新闻学,是传播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 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标志着发展传播学的正式提出。发展传播学一般被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施拉姆在1964年的著作《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中提出了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的观点。伴随着学者对于发展传播学的审慎讨论,发展传播学目前经历了三次范式革命,即从视发展和传播看做是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到反思发展传播中带来的消极问题,如媒介帝国主义和依附理论,再到第三世界国家传播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其整体发展政策、战略为前提的阶段。

知识思考:发展传播学在当下有哪些实践?发展传播学所经历的第二阶段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chacha的参考答案  

发展传播学也称发展新闻学,是传播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 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标志着发展传播学的正式提出。发展传播学一般被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施拉姆在1964年的著作《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中提出了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的观点。伴随着学者对于发展传播学的审慎讨论,发展传播学目前经历了三次范式革命,即从视发展和传播看做是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到反思发展传播中带来的消极问题,如媒介帝国主义和依附理论,再到第三世界国家传播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其整体发展政策、战略为前提的阶段。目前发展传播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依赖模式和参与性模式。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国家层面规划的具体实践中都含有发展传播学的理念和因素。

知识思考:发展传播学在当下有哪些实践?发展传播学所经历的第二阶段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发展传播学的实践其实非常之多,可以简单地将含有为服务发展而进行传媒实践的发展规划、合作倡议视为发展传播学。如前面所说的规划,但是中国的发展传播学实践有一些例子是相对而言视角宏大,比如“一带一路”中的发展传播学,其服务对象不仅仅包括中国,而是一个包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集合。除此之外,诸如非洲地区的抗击埃博拉病毒卫生宣传工作也是发展传播学的一种实践。

发展传播学第二阶段其实是对以往范式的一种反思,这给我们的启示其实是多样的。比如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的认知、国外内容引进使用中的审慎态度、发展中国家主体的位置(依附理论的批判)等等,这些内容的积累其实都是作为未来你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优秀答案  

From:胖冉

作为传播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发展传播学的提出是以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为标志的。发展传播学也称发展新闻学,一般被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发端于美国的发展传播研究的目的主要在

于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有效地帮助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促进社会发展。在发展传播学的传统中,其理论焦点始终是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发展传播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阶段,视发展和传播是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60年代的依附理论阶段,反思传播中带来的消极问题,如媒介帝国主义和和依附理论等。80年代以后的世界体系理论阶段,第三世界国家传播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其整体发展策略、战略为前90年代以来,全球化话语逐渐替代发展传播学的话语体系,但发展传播理论的中心议题未变,仍然是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

点评:这是一个可以拿到5分的名词解释。一个名词解释可以涉及提出,背景,内容,发展以及现状或启示。很明显胖冉的这个名词解释已经基本涵盖了这些基本点。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行文思路,不一定非要去网上找三种模式并复制进来,自己要学会提炼总结。

-

ᴅᴀʏ 3

知识点:麦克卢汉

  真题打卡  

简述麦克卢汉理论的主要观点

(15分)

  真题打卡点拨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家、思想家,师从哈罗德·尹尼斯。其学生尼尔·波兹曼开创了媒介环境学派,因此其与尹尼斯一道被称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奠基人。麦克卢汉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使用文学修辞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于媒介的深刻洞见,例如“媒介即讯息”、“媒介即按摩”等等。尽管这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引起诸多争论,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些论断似乎无不在向我们展示在上世纪麦克卢汉在媒介领域的睿智。尽管部分学者对于麦克卢汉的赞誉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麦克卢汉确实是一位在20世纪颇具争议但在21世纪却颇受欢迎的伟大的媒介思想家。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概括为“老三论”、“七原理”和“四定律”,借助本题,同学们可以对麦克卢汉的主要理论与观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不仅对麦克卢汉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能够积累一些论述题所需要的理论。在简述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选择理论罗列,也可以选择归纳罗列的方法,将同类的理论整理在一起,结合一些案例阐述即可。

  chacha的参考答案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家、思想家,出版有《机器新娘》《古登堡星汉》《理解媒介》等著作,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奠基人之一。麦克卢汉围绕媒介提出了诸多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启发了尼尔·波兹曼、约书亚·梅罗维茨等人进一步进行媒介研究,而且在当下成为讨论媒介技术绕不开的坐标点。以下将对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进行介绍。

一、媒介内部视域下的媒介观点

(一)热媒介与冷媒介

在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中,他的冷热观念派生于爵士乐。“热媒介”是指信息较为清晰明确、接受者参与度较低的媒介,如拼音文字、照片、广播等;而“冷媒介”则是指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接受信息时需要多感官参与的媒介,如:象形文字、漫画、电话、电视等。当然,媒介并不具有什么不变的形而上的冷热属性。相反,媒介总是处于演化中,这就使之随时可能显示“温度”的变化。尽管保罗·莱文森认为冷热媒介应当在同类媒介中进行划分效果最好,但是其对于电视、电话、电报、电影等的划分逻辑依然存在一定的逻辑矛盾。虽然学界对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划分颇有微词,但是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为当下研究媒介区分、媒介信息特点与人的接受模式提供了思路。

二、人媒共存视域下的媒介观点

(一)作为媒介即人的延伸

通过洞察人与媒介的关系,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作为人的延伸的每一种媒介,都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此外,不同媒介的使用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及反应方式。这一观点与其思想来源之一的哈罗德·英尼斯的部分观念颇有相似之处,这也正是二者思想继承关系的重要证明。

(二)媒介即按摩

在《媒介即按摩》一书中,麦克卢汉阐述了自己对媒介的双重认识,即媒介使人们沉浸于按摩快感的同时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上和机体上的“痛”。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对人的心理、文化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然而享受媒介按摩的同时,大众也被大众传播媒介截除了自我。

三、媒介弥漫视域下的媒介观点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在麦克卢汉看来,我们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改变人、改变社会的不是媒介的内容,而是媒介形式本身,因此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贯穿了麦氏学说的全过程,也是麦克卢汉学说的核心论点。

(二)地球村

在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划分后,麦克卢汉认为经过了口语传播、文字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时代时空已被打破,人类形成了新的整体,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对“地球村”的预言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它实际揭示了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时代的每个人、每个地区都成为了彼此相连的有机整体,人们在信息网络中成为地球村落的居民,人类的命运空前联系在一起。

(三)内爆

麦克卢汉认为,文化“内爆”指的是电子化引起的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文化聚变,这是由电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在他看来,印刷培育了对形成个性化思考和观点非常必要的私人空间,而这些领域水平与垂直的关系又在电子传播的撞击下重新构建。新媒介重构社会生活,以致我们现在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社会,没有文化等级也没有领域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间地“内爆”,这个“内爆”通过模糊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终结了公共领域。

真题解析

麦克卢汉的理论实际上非常的宽泛,无论是“老三论”、“四原理”还是后来被学者重新规整的“三十八论”,他的学术体系实际上非常庞大。本题问的是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这也就告诉我们不需要一一罗列他的观点,只需要挑出在麦克卢汉学术版图中最耀眼的几个枢纽即可。

因此本题的解题逻辑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罗列,即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等,但是要注意数量,有些同学把7原理都搬了进来,面面俱到却毫无说明;另一种是归纳总结,实际上观点不比一一罗列法多,但是却更加具有逻辑性,当然也是考察对于理论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本次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回答,由于简述题一般在10~15分左右,所以结尾可写可不写。开头部分多数同学写成了名词解释,其实是大忌,只需要简单介绍进而引入正题即可。最重要的是,本题全题只有一问,即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可以对其稍作评论,但是不要在复制时把来源文稿中的局限性、意义统统复制进来,看清题目是简答题以及问的是什么,不要答非所问、更不要在评价方面单列标题以至于喧宾夺主。

  优秀答案  

From:饿睿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传播学者,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媒介理论着眼于媒介本身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其独特的视角给传播学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他的主要观点有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冷热媒介等。这些观点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印证,另方面又给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以启发。

(1)媒介即讯息。每一种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内容如何,这种媒介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发社会变革。互联网时代的种种变革就是这个观点的注脚。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全维度的重构,引发新闻业态的极大变革。如新媒体的出现倒逼传统媒体的转型,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媒介形态促使新闻业重新定义新闻,信息的生产、表达方式以及分发都因媒介而改变

(2)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以一种泛媒介的观点来看待各种现象,把所有的媒介都视为人体的延伸。他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汽车延伸了我们的双脚,电视延伸了我们的眼晴和耳朵。新兴媒介的发展进一步延伸了人的能力,如如今的机器人写作延伸的记者的写作知觉,VR技术延伸了人的时空感,传感器技术延伸了人的感知知觉,媒介成为人体的延伸,成为理解这个世界的新方式。

(3)地球村。地球村指的是电视、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转瞬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如今的地球早已成为一个村庄,新的传播技术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信息流通更为便捷,与此同时,国际传播与对外传播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议题,在地球村的背景之下,讲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

(4)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分为冷热两种。冷媒介需要高参与度,需要投入思考和想象,如当时的电视(不同于如今的数字化电视),热媒介的信息比较清晰,参与度低,如广播等。冷媒介与热媒介的观点引发了争议,主要是因为它的界限模糊。但麦克卢汉的此观点旨在谈论人在媒介中的主动参与问题,对其中的矛盾也无需太过深究。

虽然麦克卢汉的观点极具争议性,但是其理论与如今的传播现象相联系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

点评:15分的题目目前来看可以给到13分左右。不仅完整的完成了题目的要求,没有多余的回答,而且答案中结合了较好的案例,把理论题拉回了应用层。因此我在答案中就没有举出详细的案例,而且做了理论层的回答。而这个答案可以作为应用层回答的参考答案。

-

ᴅᴀʏ 4

知识点:集合行为

  真题打卡  

简述集合行为的含义及产生条件

(郑州大学)(15分)

  真题打卡点拨  

这道题目包含两个题目,分别是对集合行为定义以及简述结合行为产生的条件。第一问集合行为的定义实际上较为简单,在这里不再给大家提示。第二问集合行为的产生条件其实就是集合行为的形成基础,主要包括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和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等三大条件,这是研究集合行为的主要产生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能够结合一些实例解释这三大因素或者把诸多因素进行介绍阐述都是可行的方法。

  chacha的参考答案  

集合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它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在群体的作用和推动下形成的个人行为,是人类基于生理反应或者心理因素产生的过激情绪反应。集合行为表达了人们对于某种行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或类似行动,是一种人数众多的无组织的自发行为。总的来说,集合行为多以群体活动、社会恐慌、流言谣言、游行骚动等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在网络时代,集合行为进一步发展出了网络集合行为,即网民对于网络中某种事件或者理念产生的反应和行为,其结果同样具有一定的破坏力。(到这里是对第一问的回答,参考了打卡群里@小饼干同学的答案。)

总的来说,作为非常态群体形式和非常态群体传播的集合行为的产生主要有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和非常态传播机制的活跃三大条,以下分别对三个因素进行简单阐述。

一、结构性压力

在集合行为的产生中,结构性压力为其提供了宏观的社会背景→阐述自然灾害、经济状况等会产生危机状况→举例说明,例如社会中弥漫的对外国人的优待、校园家庭之间的矛盾问题等等。

二、触发性事件

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种突发事件或突发的信息刺激引起的→举例子,核泄漏、银行、地震之类。

三、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异常活跃

在拉斯韦尔看来,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下的社会环境。然而当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时,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功能能缺位,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异常活跃,谣言、流言频出,集合行为往往容易出现→举例子。(到这里是对第二问的回答。)

综上所述,集合行为作为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预防和治理集合行为不仅仅要采取事后解决的方法,还应该加强对于集合行为的研究和预防机制的建立。(作为简答题,结尾有没有都可以,简单结尾即可)

真题解析

本题两问,但是同样有同学答非所问,复制了一些传播机制进去。回答题目请看清题目要求和所问,不要套题或者不加思考的复制粘贴。

第一问作为名词解释的内容不再赘述。第二问由于集合行为的条件因素颇多,所以采取任何一种都可以。常见的就是所举例的三种因素,这种比较适合简答题回答,如果是25分以上论述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较多因素的归纳。

  优秀答案  

From:闹来

集合行为( 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种刺激的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留言引起的抢购风潮。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干扰。

集合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达到临界点等危机状况下,社会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焦虑和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

(2)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例如,在宜宾地震频发的情况下,一条“宜宾今晚又会有地震”的留言可能会引发大量居民露宿街头的避难行为。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例如,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由于政府机构没有及时给出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主流媒体没有正确回应,人们相信了网上关于女司机逆行导致事件发生的流言。由此可以看出,在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条件中,至少两个条件与信息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即便是第一个条件,即人们感受到的社会的危机状况和结构性压力,也是社会传播的结果。

因此,信息传擂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集合行为容易引发破坏性的社会后果,治理集合行为的根本,在于消除它产生的温床或发生的条件。

点评:重庆公交车坠江的例子稍有不符,其他都很不错。鼓励原创!

-

ᴅᴀʏ 5

知识点:把关人

  真题打卡  

把关人理论是否会消失?谈谈你的看法。

(厦门大学)(25分)

  真题打卡点拨  

“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的生活渠道》中提出,他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 这一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学中,认为传媒组织实际扮演了大众传播新闻报道中的把关人角色,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并最终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与受众见面。

答题时看清题目的问题,这里没有问及把关人的含义,但是也要先简单介绍(简单简单简单)把关人理论是什么;其次,回答看法类题目要在解释完题目中的名词性内容后,表达你的看法:是,不是,或者其他的态度看法。进而开始论述你的看法,来证明你的看法是对的,劝服受众你的看法是对的。

最后要注意本题是25分的论述题,回答应当全面(全面全面全面,疯狂暗示。)

  chacha的参考答案  

“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的生活渠道》中提出,他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 这一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学中,认为传媒组织实际扮演了大众传播新闻报道中的把关人角色,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并最终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与受众见面。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技术赋权带来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因此把关人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把关人理论并未消失,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以下将从对此进行具体论述。

一、把关人理论的存在

(一)传统媒体依然存在编辑方针

尽管当下社交媒体发达→但时政新闻和国际新闻依然来自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存在编辑方针(媒介框架)→把关人理论依然存在

(二)主要传播渠道依然受到管控

除了传统媒体还有许多社交媒体分发平台→但依然受到政策法律规制→举例子→所以依然存在把关人理论

二、把关人理论的弱化

(一)把关主体泛化

技术赋权下,人人成为传播者→传统的把关权力分化给了普通大众→把关主体泛化带来了把关的弱化

(二)把关标准降低

把关主体泛化,不同主体的标准不同→传统的把关标准门槛降低→把关不再如以前,因此把关弱化

(三)渠道分发下把关能力弱化

社交媒体带来了信息分发渠道的分化→信息呈现裂变式传播,传播呈现实时状态→渠道增多和传播速度加快带来了把关的难度加大

综上所述,尽管当下传播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编辑方针和渠道的管控依然存在,因此把关人理论并没有消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把关主体泛化、把关标准降低和把关能力弱化的背景下,把关人理论呈现弱化趋势。把关人理论的弱化并不代表把关的重要性不复存在,对于传播环境的复杂性而言,把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优秀答案  

From:橙c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他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和群体规范的信息オ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家怀特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新闻传播学,认为传媒组织实际扮演了大众传播新闻报道中的把关人角色,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并最终决定些信息可以与受众见面。

在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几乎垄断了信源,把关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递的范围突破了原有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媒体形态及传播道的多样性使得现在的受众愈加分散,导致在新媒体坏境下的把关人理论发生了变化,但并不会消失。

(一)从传统把关到网络把关的转变

1.把关人:主体泛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守门人”的角色多由记者、编辑承担,只有这少数的大众媒介内部人员掌握着信息传播的权利。而在传播渠道充分畅通的网络时代,传播过程成为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专业的传媒组织不再是传播讦语权的垄断者,网络“把关人”呈现多元化态勢

2.传统体:作用突出

政府机关依旧作为宏观“把关人”对媒体事业整体环境进行把关。传统媒体作为具采写权利的机构,把关功能依然大,传统媒体的网络編拥有选择性转载、发布的权力,依然是受众的“把关人”;而在网络传播中,商业网站的編辑大多缺乏职业素养,把关能力较差。

3.把关节点:从事前到事后

传统媒体时代,传媒机构组织内对信息的把关是在内容发布前的选择加工,是信息发布前的“事前把关”。这种前把关是单的渠道把控,更看重社会的有效控制。而网络传播环境中,个人层次往往是“事后把关”。人在网络传播中更注重事后对信息的过滤、转发,再以传播者的角度发表言论、观点评论社会事务,对自己的言论进行把握。

(二)网络把关弱化的原因

1.传播主体扩大化,传播模式网络化

在网络传播领域,人人都有传播的权利麦克风”不再为传统媒体所独有,媒体的把关力量大打折扣,把关权力分化。网络的快速传播造成了信息的急剧膨胀,要对海量信息快速进行筛选,为把关增加了难度。

2.非新闻行业人员流入,网编素质良莠不齐

传统媒体时代,职业新闻工作者人数少业务精湛。而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壮大,对网站辑人员的需求日渐增长。诸多非专业网编自身的媒介素养不高、专业性严重不足,致对新闻信息的把关能力严重弱化。

三、加强网络传播中“把关人”作用

1.网络编辑的把关

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把关人”,网络编辑应先提高自身的把关能力。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记者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作为网络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网民自己要做好自身的“把关”工作。提高辨别信息能力,排除重复信息、剔除虚假信息,做到批判接收、谨慎传播,致力于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

2.政府政策的把关

网络传播的诸多乱象,不仅仅源于人员的把关不足,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媒体问责成为重塑网络把关的重要一环。

综上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并没有消失,反而呈现出新的发展。从宏观上来看,每一个传播的环节都存在着把关行为,而从微观上来看,传受双方在一体化趋势越发明显的情况下,亟待形成符合全新传播规律的把关模式和标准。

点评:格式规范,大家可以借鉴参考一下。内容逻辑清晰,也很正面的回答了问题,并从两方面回答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一部分加强把关人作用的也展示了自己的思考性,但是建议把“加强把关人”改为“应对把关人变化”,这样会更加贴合对于理论发生变化与否的讨论。

- 班班写在最后 -

大家真的超级认真,每天的打卡热情超过我的想象!而且很多同学的答案都已经是可以上考场的类型了。真的很棒!

也辛苦chacha每天要看几百份的作业,真的要看成没有感情的学术机器了哈哈哈哈!希望接下来的42天!我们仍然一起进步嗷!加油啊朋友们!!

  晚 安  

  ABOUT US  

🌟

- 我们的产粮囤积地 -

《2019互联网趋势报告》 ·《真相》

《童年的消逝》

后真相·花木兰·阿多诺和他的理论·B站

《陈情令》·《范式与流派》划重点

学硕专硕之争·千与千寻·传媒黑话·泫雅

婊言婊语·传媒业女性图鉴·逃离新闻业

鬼夫妻·高考作文·5G·复联4

挣扎的考研人·siri的婚姻·无纸化学习

同性与SM·分享营销之死

👀

🌟

🌟

🌟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