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沉迷于底层舒适,屈服于光鲜亮丽的舒服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越来越多的人,从外界认为光鲜亮丽的地方出逃。出逃者平静淡然地解释说:“那里的确光鲜亮丽、光彩照人,但我不想过一眼就看到头的日子。体制内的'舒服’,其实意味着另一种人生束缚。”

自觉的人生与自发的人生之间的区别

自觉与自发,代表人们行为活动的觉悟程度。与动物有所不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
自发与自觉相对,是自觉的初阶。自发,是不受外力影响而自然产生的行为。
一如列宁所言:“自发的成分”实质上是人自觉性的“萌芽”状态(摘自《列宁全集》第5卷,第342页)。而自觉,则是个体自己对外界有所认识之后,主动去做。
由此可见,自发是人的天性,不带有人的觉悟、计划和远大目标,人也不能预见自己活动后果;而自觉则是人性,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所理解和认可的表现。人自觉的行为,具有较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且能预见自己的活动后果。
自发与自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看来,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时间段内,必须经由自发,逐渐走向自觉。某些时候,也完全可能由自觉走向自发。并且这一过程,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和限制的。
低等生物,或在人的初级发展阶段,自身活动基本上都是自发的。随着人自身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自觉程度将会得到提升。
也就是说,当人在客观生活中抵达一定阶段,自身具备一定的常识与认知,即认识和掌握了一定的客观规律后,会逐渐按照客观规律所要求的方向去行动,并且能够预见到较长远的后果时,我们就认为这一个体的活动,进入到了高度自觉阶段。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阶段,可能会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而有些人又始终坚守在原地。就是因为每个人从自发到自觉的时间点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看待世界的观点和态度,自身行为决策也不一样。
因此,旁观者在理解和观察某个个体的选择时,不能只简单地从经济利益的得失、社会的确和角色上的变化上,来进行界定和理解。

更多的时候,我们要从一个人的内在成熟度上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决策。
譬如,当大多数人都整齐划一地朝一个方向行动时,有人逆向而行,不是逆行者疯狂或无知,而可能是他/她到了自觉阶段,又或者处于个人自发阶段。
而若从个体发展阶段来看待其行为和选择,个体本身的行为和决策,就无过错可言,所谓的与众不同,不过是本人的内化阶段不同而已,外界不应忽略人主体性的萌发和觉醒,而去单一评价其人行为。
要拥有这种理性认知态度,不但围观者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素养要抵达一定层面,还要求围观者拥有一种宽容心和宽广的世界观。而这一状况,恰好是自觉的人所具有的特征。
理性围观他人&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物质环境越来越好,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而社会中的人,也在不断为自己制造和提出新问题,不断让自身处在新的异化加载过程中。
显然,如此一来,人根本就不是某种一早就完成的、稀罕一劳永逸的生物。
他/她不愿意永远保持一种状态,总是不停地扩展和丰富自己的可能性不断创新,并不断应对自己在创造生成新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异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变化探寻到自己的本质,是人存在的一个矛盾,也是自我矛盾的一个方面,探寻变化,追逐更深邃的触底,是一个人必然的发展过程。
在诺曼·文森特·皮尔《做一个自发自觉的人》一书中,你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即如何从处于历史必然性规律中的自发的人,进入到人生的自觉阶段。
诺曼的建议很简单,那就是:
(1)想做就去做
· 不要待到万事俱备才行动
· 培养现在就做的习惯
· 行动会增强信心
· 做事要当机立断
· 人生态度要积极主动

(2)不要轻易放弃
· 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言放弃
· 鼓起勇气面对每一场激战
· 时刻保有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 时常进行自我审查与自我控制
· 持续进行自我觉察和修正
(3)你的问题是什么?问问自己在哪里?
· 没有问题的地方就没有自己
· 有问题才有答案
·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多方面的缜密思考
· 有了问题先冷静
看来很玄学,但对于在现实中迷失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启发。有时候我们看一些哲学道理,觉得他们非常脱离现实毫无用处,但往往在人生走到困境时,反而能读懂哲理中所蕴含的意义。
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人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迈进的表现,是一种心理上的成熟与人格发育上的完善。
梁启超:年轻时,要争取做“第一流”的人物,但不是去做成功人士。
1918年底,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慕尼黑大学,对大学生们做演讲时说过:
面对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过去是不可能再回去了,未来又晦暗不明,但正因为如此,就更要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因为只有这样人才会不断自觉的调整自己的未来,如果什么都不做只是质疑反思困惑,那么未来的可能也将变成不可能。
而关于如何面对未来,梁启超的意见是: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烦闷和焦虑,找到自己生命的位置。其次,要有做第一流人物的精神追求,做第一流人物并不是指做成功人士。
对此,梁启超特别强调说,今天的人们将成功人士与贵族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有着鲜明区别:
贵族:追求生命的卓越,愿意承担公共责任,有个独立且完整的自我。
成功者:充分利用社会规则,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但却始终避免承担社会责任。
当下社会环境中,人的困境普遍在于承担不起又无法彻底舍弃,沉迷于普遍层面上的自发性舒适,却又不完全甘心做一个工具人。时至今日,梁启超的观点依然能够对时下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困惑做出清晰的指引:
“人们应当在自己从事的行业和职业中,寻找到神圣意义,获得尊严感,而不是最大程度地篡取社会资源,获得权力感。”
如此,个体才能在精神层面得到真正的滋养和丰富,也就不会迷失在自发阶段的底层舒适里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2]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