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警世名句,后世却用来指男女之事,网友:苏轼要气醒了
自古以来,由于古诗词高度的凝练性及文学艺术蕴涵,人们在表达情感或描绘场景时,常常喜欢引用些古人的诗词。然而,由于很多人在理解诗词时或主观或不自觉的揣测,很多诗词的理解及运用都出现了偏差。
春宵一刻值千金。语出自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春宵》诗中,在当代,很多人在提起这一名句时,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男女之事,乃至于进行错误的运用。今日,笔者就请诸位伴随本文,一同来看一看《春宵》这首诗。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悠然的春夜,短暂而弥足珍贵。花儿吞吐着缕缕的清香,花下,月光的阴影散发着朦胧的美。远方的高楼,笼罩于幽深的夜色之中,官宦贵族们,尚自沉醉于轻歌曼舞之间。夜深了,空荡着秋千的庭院在幽寂茫茫的夜色中渐渐归于沉寂。
东坡诗词,素来以豪放不羁、热情奔放、想象丰富及意境清远而著称于世。在他的笔触下,春夜里迷人的景致好似自宋代缓缓徐来,由虚化实,呈现于读者眼前。清幽雅致,而又意境深远,令人悠然神往。清幽的春夜、寂静的庭院以及远方官宦贵人们的欢愉,动静相间,却完美糅合,丝毫不觉一丝矛盾之处。东坡之才,尽显无疑。
单就“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句而言,主要在于感叹光阴的珍贵。或许,苏轼在诗句中也蕴含着警示人们珍视光阴的意图。不过,珍视光阴,并非是要拿来放纵享乐。事实上,后文苏轼描写官宦贵族人家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也正有讽刺放纵虚度光阴的行为的意味在。
第二句,“花有清香月有阴”。主要是与前一句相呼应,通过描写花的幽香及月的朦胧之美,将春夜美景尽情展露,与前句构成因果关系,进一步凸显时光的珍贵。而“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两句,则充分反映了当时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并最终再次以沉寂的夜景想呼应,华美而含蓄,惹人遐想。
苏轼饱学多才,然而其仕途却并不顺畅。
苏轼21岁入京应科举考试,年纪轻轻即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等人的高度赞赏,欧阳修对这个年轻人寄予厚望,并作出预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一时,苏轼名动京师。
后苏轼入朝为官,时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与他政见不合,被迫离开京师。而后来的“乌台诗案”,诸多变法新党力主要取他性命。所幸,虽政见不合,王安石依然上书力保苏轼,“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由此,苏轼得以被从轻发落,逃过一劫。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之后苏轼连遭贬斥,虽司马光上台后曾短暂蒙受提拔,终究再次被外贬。直到62岁时,苏轼还被贬至儋州(今海南儋县),宋代海南岛之荒凉难以想象,在当时,放逐海南被认为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然而,苏轼已习惯随遇而安的生活,他将儋州当成第二故乡,并在此开办学堂。宋历百年,海南从无进士及第者,苏轼北归不久,即有姜唐佐举乡贡。为此,苏轼欣喜莫名,题诗到:“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如今,儋州有自古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乃至于东坡帽,儋州的人们视苏轼为儋州文化的开拓播种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文章憎命达”,苏轼屡遭贬斥,漂泊半生,看尽了百姓疾苦与贵胄子弟的奢靡,有感而发,写下《春宵》一诗,讽刺奢靡生活,警示人们珍视光阴,也算是顺理成章。然而思及其经历,依然令人不自觉地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