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图讲座 第03讲 汉代“十二月卦图”及其演变

唐一行《卦议》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见《新唐书》卷二十七)可知,西汉时应该有“十二月卦图”。汉人称《易经》六十四卦中《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这十二个卦为“月卦”(也称“辟卦”)。即谓“十二月卦”,就分明是以其围成圆图而说“卦气”。

在地球北回归线以北的温带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于是生活在我国中原地区的人们方能以这十二个卦的阴阳爻,形象地结合一年四季十二月的冷暖变化而去描述气候,这就是“卦气易图”出台的依据。既有用十二个卦的“卦气图”,向前发展就有用六十四卦构成的“卦气图”。“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余皆六日七分。止于灾眚与吉凶善败之事”,从一行此说中,我们可知,到了京房之时又以六十四卦构造“卦气图”,而其真正的用意则在于附会人事。很明显,不管是什么样的“卦气图”,既然是表明“四季”变化,只是适用我国一定的地区。至于地球赤道、南温带、南北寒带那些地区,就是不适用的。

“十二月卦图”出台以来,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今天所见元、明、清三代的一些易图,有的就是从“十二月卦图”演变而来的。(见下列诸图)

以上左图是直接用十二月卦构成的圆图,右图则是以黑白点替代卦爻符号所作的《卦爻律吕图》(此图见于宋代杨甲《六经图》。图中连线是笔者所加)。从黑白点数的多少所表明的“阴阳”变化来看,右图就比左图形象得多。

以上右图是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构成的“十二月卦图”(见于元代胡一桂《周易启蒙易传》),左图则是右图的进一步演变之图(见于明代韩邦奇《易学启蒙意见》)。从“阴阳消息”的角度看,左图就比右图“流畅”得多。

上图是明来知德列于《周易集注》卷首之图。很明显,这样的图是从胡一桂、韩邦奇之图演变而来。然而,来氏自视此图甚高,曰:“此圣人作《易》之原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寓乎其中。孔子系《易》首章至'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及'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形上’、'形下’数篇,以至于'幽赞于神明’一章,卒归于'义’、'命’,皆不外此图神而明之。一部《易经》,不在四圣,而在我矣。或曰:'伏羲、文王有图矣,而复有此图,何耶?’曰:'不然。伏羲有图,而文王之图不同于伏羲。岂伏羲之图差耶!盖伏羲之图对待,文王之图流行。而德之图不立文字,以天地间理气象数不过如此,则兼对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图之也。故图于伏羲、文王之前。’”

上图见于清初高雪君《易经来注图解》,据说是高氏所得来知德旧图。从此图看,是用以表达“十二月卦”阴阳流行之义。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表意。这样的“梁山来知德圆图”是从“十二月卦图”演变而来的。

上图是清胡煦所作《循环太极图》(见于《周易函书约存》)。胡氏自注此图曰:“此图成于庚寅三月夜寐时。注想阴阳回旋,相须互根之妙。以两手四指交互之,而得此图之意,爰亟起而图之。”此图只是在“梁山来知德圆图”加了上下两条线,外加画“先天八卦”而已。说到底,都是从“十二月卦圆图”演变而来之图。

这样的“阴阳鱼”图,没有黑白“鱼眼”,是从“十二月卦图”演变而来的。而有黑白“鱼眼”之图,则是从“先天八卦图”演变而来的。其“白眼”是离卦上爻的变形,“黑眼”是坎卦上爻的变形,并非如同胡渭所言,“白眼”是坎卦中爻,“黑眼”是离卦中爻。

以上我们讲解了汉代“十二月卦图”及其演变诸图。当然,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汉代的实图。从“图形”载体的角度说,汉人既然有有关的文字纪录,当时就应该有这样的图存在。即便是画在地面上,也是“图”。

我们从“十二月卦图”到“循环太极图”的演变,可以了解“易图”的一般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有些“易图”越来越“形象”,也越来越“神”,甚至于画图的本人也不清楚它的本源所在。来知德、胡煦的“图说”,就是一例。

思考题:

1汉人想用“十二月卦图”说明什么?

2从“十二月卦图”到《循环太极图》是如何演变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