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天地】千年古城数梅城
千年古城数梅城
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坐落在浙西山区,位于新安江与兰江汇合处,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三江指新安江、兰江、富春江-梅城人叫大(tu)溪,又名渐江,发源于皖徽州地区的黄山等处,至歙县汇合,水势增大,又称徽港,原江水落差大,滩多水急。有“一滩高一丈,新安在天上”之说。
梅城,位于新安江与兰江汇合处,是古睦州府、严州府、建德县的治所,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城有两湖,东西点缀,外有双塔,南北对峙。登塔眺望,新安江自西向东,兰江自南而来,烟波浩淼,形如“丁”字。杜牧诗“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月花”,孟浩然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就是此地景色。据说当年唐伯虎游江过此地,忽见南北高峰隔江对峙,峰顶上各有一座古塔高耸入云,不禁脱口而出:“壮观也,双塔凌云!” 城内的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胜,可访古寻胜;城周围的玉泉寺、奉真道观、乌龙岭、万松林、双塔凌云、两江成字等景观,可探幽猎奇。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后四十回所写的宋江征方腊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梅城也与《聊斋》等历史名著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严州府城的雅称。1938年,才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关于梅花城的来历有种种说法,最流行的当推民国《建德县志》上的一段叙述:建德城即严州城,俗称梅花城,以临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梅城的城墙最后一次重建于明初,为朱元璋妹夫李文忠所建。至于雉堞为什么做成梅花形,一直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据民国县志记载,这是因为宋代有三个皇帝在未登基前都曾经领过严州的地方官职务,严州被认为是潜龙所在地,其制故与南京北京同,所以这一带有“天下梅花两朵半”的俗谚。但是县志主编王韧认为,今之南北两京并无作梅花堞者,所以还是不能作为依据,而且雉堞的形式也不一定就是衡量政治级别的标准。著名学者戴不凡先生则力主,仿南北二京说,他在《梅城漫话》一文写道:跑过不少国内古代名城,留心观察过,雉堞成梅花形的,除南京、北京外,我所亲眼见的,的确只有建德这半座,缺正北及东北角。戴不凡还根据民间传说故事,认为梅花形雉堞是为明代皇帝的一个宠妃而建的,这个宠妃是严州人,她向皇帝要求建造梅花城,后来,她不辛短命死矣,所以只造了一半云云。
一种说法认为梅城是为了纪念汉代高士梅福而命名的。
相传严子陵是梅福之婿,梅严两人都以节操高尚闻名于世。严州就是为了纪念严子陵在此隐居而得名的元方道睿、思台文集序: 吾郡山水闻天下,以严名州,子陵高节故也。民间有严子陵造梅花城的传说,为了纪念梅严两人,所以严州城又名梅花城。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建德特有的梅花“建德山梅”而得名。建德山梅生长在高山之上,冷坞之中,不畏寒湿,花开五瓣,花朵洁白而芬芳,盛开于春未夏初,这在梅花中是很独特的梅城历史悠久,作为州府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更增添了梅城的魅力,也吸引了许多人试图解开梅花城的由来之谜。
梅城曾名罗城。梅城之得名,乃古南城墙筑有梅花雉堞而来。 梅城历史悠久。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这里属会稽郡(今绍兴),富春县,为县治。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会稽置吴郡,富春县属吴郡。
三国,大帝孙权在位时,于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分富春县置建德县,为县治。集镇之形成,当在置县治之前。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建德、太末(今衢州)丰安(今浦江)三县入长山(今金华),改为吴宁县,县治设金华。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建德县,梅城仍为县治。
武德七年(624),建德县又并入桐庐,雉山(今淳安)两县。
唐,文祖李治在位时,永淳二年(683年)又复置建德县,梅城仍为县治。
唐,武则天称帝时,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睦州州治从淳安移梅城,梅城成为州治所在。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于天宝元年改睦州为新定郡。
唐,肃宗李亨在位时,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新定郡为睦州。
五代,(公元907-960年)睦州属吴越国。
北宋,钦宗赵恒在位时,于宣和三年(1121年)改睦州为严州。
南宋,度宗赵禥在位时,咸淳元年(1265年)升为建德府。
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至元十四年(1271年)改建德府为建德路。
明,太祖朱元璋称王,朱元璋的外甥,大将李文忠取建德路而改为建安府。建江浙行省于此。
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为严州府,直至清末。
宋、元、明代均行乡里制,城郭内(梅城古城城内)置坊,直属州府。清,康熙(圣祖玄烨)在位时,康熙十年(1671年),划都、图时;乡、坊依旧。
雍正六年(世宗胤禛)(1728年)推行顺庄法,建德划分五个区,梅城为城区,改坊为庄,直属于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严州府,设立严州军政分府。同年十月,分府废。城内设置延清旧制。
民国十六年(1927年)城内改村里制,全县划为六个区,梅城为第一区,设区公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办处设梅城。二十四年(1935年)撤消。并因乡镇建制完毕,设镇、乡。直属建德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建置梅城镇,归属三都区。梅城镇之名从此始。(因是年开始拆梅花城城墙,愚城废而名留之之意。)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城区。但无区署,梅城镇归县直属。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设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于淳安,后移梅城。三十六年(1947年)撤消。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2军35师解放梅城。遂设立第四专署,旋称建德专署。6月建德县设5个区,梅城镇属城关区。10月,镇分为四个乡属城关区。
1950年3月,专署撤消。
1953年7月,梅城上城乡 、下城乡合并,设置梅城镇。为区属建制镇,仍属城关区。9月,改为县属建制镇,直属建德县。
1955年3月,再设建德专署,于1959年4月撤消。划属金华地区。
1960年8月,建德县城由梅城移白沙。
1961年设立县属地区,梅城镇归杨村桥地区。
1962年地区改区,梅城仍属梅城区。
1963年建德县划归杭州市。
1964年2月,大洋、杨村桥两区合并,建立梅城区。
1992年4月,南峰、千岳二乡并入梅城镇,属梅城区。同年,撤区,镇直属县。
2005年3月28日,洋尾乡并入梅城镇。至今。
梅城位于钱塘江上游,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之汇,她北枕乌龙山,南襟丁水。是江南山水秀丽之处。
梅城城北的乌龙山,东西绵亘五、六十里,方圆百里,最高处海拔有916.6米,因山石乌黑,且又似一条蜿蜒数十里盘踞在城北的卧龙而得名。曾名仁安山,又称乌山。山周围尽是低矮的丘陵,惟其耸立众山之后,显得格外雄伟,又因颇似泰山,就有小泰山的美称。
山顶现建有电视转播塔,登此南望,古城风光尽收眼底,令人有“江水细如绳,故城小于掌”之感。转播塔往西不远的另一山头有一大平地,叫雷公岩,曾有人居,上面古树参天,恰似仙境一般,风景特别秀美。
山正中的祖师殿后有一瀑布称“跌水岩”的,梅城人惯称“白水”,高有五、六十米,除大旱外常年泉水不断,一到雨后更是壮观,飞流直下,水花飞溅,站在城中就能观到此万绿丛中一帘白水飞泻的奇观。
相传山中原有寺庙百座,现仅存唐净宗五祖少康大师所创的道场——玉泉寺(俗称石佛坳),仍游人众多,
香火盛旺。山正中的澄清道院(祖师殿)和山脚的乌龙庙还有遗址尚在,其余已难寻踪迹了。
自民国六年(1917年)县知事张良楷创立省立甲种森林学校,在乌龙山兴办林场,植树造林后。乌龙山上的建德林场在解放后又几经更新扩大,森林公园。
梅城城内有二个湖,原为新安江古河道,因地势低,前人利用低地段筑坝蓄水,旱时储水浇灌,涝时缓解洪峰,因而形成此一东一西二湖,站在乌龙山上俯视城内,二湖拟似明珠镶在城中,也有人戏称此乃乌龙的双眼。是梅城的风水湖。
东湖位于城东,有水面八十余亩,湖东有坝,再有外东湖与之相接。原来湖周杨枝依依拂面,柳絮纷飞入颈,坝上还卧有光绪年间(1901年)刻的镇坝石雕水牛,游人缓缓漫步嬉戏其间,别样悠闲。自明万历年间,知府吕昌期、华敦复相继开浚以来。清康熙十一年到民国八年(1919年)知事张良楷止曾八次重修。因湖污染严重,政府已筹巨资,欲沿湖铺设污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造污水处理厂,建东湖公园。还市民一个休闲佳场所。
西湖在城西,水面百余亩,湖西南有一半岛谓宝华州,古时曾建宝贤书院。始筑西湖坝蓄水者为唐刺史候温(865-871年),宋景定二年(1261年)洪水决堤,知州钱可则复堤,并与东湖相通。自明嘉靖四十二年到清同治六年(1867年)先后疏浚八次。民国八年知事张良楷又加固加宽湖堤,并治湖植树,湖边一柳一桃,风雅无限。但几经沧桑,已风光不在,湖面也因宣泄不畅而污染异常。
三江聚会古严州,一注清流奔杭城 梅城城南新安江自西而来,兰江由南切入,在城东南会合再折向东北,江也就改称为富春江了,这一汇一折成为“丁”字,梅城就“南襟丁水”了。
处在新安江、富春江、兰江汇合处的梅城水路四通八达,古时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是联系江、浙、皖、赣、闽等地的水上通衢要道,为浙西、皖南、赣东北水上交通枢纽和主要商埠。溯兰江而上可达浙西的兰溪、金华及衢州;沿富春江而下达省会杭州、直入东海;逆新安江而上,可达市府所在地新安江街道及淳安县和安徽省。但因水深又急,一直没建桥梁。直到20世纪初梅城的“大溪“上才建起严州和三都两座大桥。人们便利不少。现因陆上交通运输方便,水运渐渐萎缩,交通运输上“大溪”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梅城不仅自然风光非常优美,人文景观也很丰富。或景色或名人,各种媒体也多有记载。梅城处处有故事,比如:孙韶、少康大师、商骆,还有如为民求雨而中暑身亡的王光鼎和王公寺、范仲淹和思范坊、陆游三代和严州的情结、知事张良楷和建德的造林、江司谏-江公望和江家塘、俞夔兄弟的兄弟进士坊和重修南北峰塔。戴不凡和家乡梅城等等、举不胜举。我只在这凑凑热闹,将人和景连起来聊几个。
孙韶和建德候坊 梅城城南叫“南周庙口”的地方,树着一个“建德候”坊,它与古城墙遥相对立。这坊高9.4米,阔为8.5米,重有60吨,造价10.8万元。这是梅城镇人民为纪念“建德候-孙韶”而在1993年建造的。
孙韶(148-241),字公礼,本姓俞,三国时代梅城人。善用兵,深得孙策欣赏,收为义子,赐从王姓改姓孙。魏黄初年,孙权为吴王时,升迁为扬威将军,封建德候。吴黄武八年,任镇北将军。韶任边将十余年,边防安稳,军威大振。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卒。后代世居梅城。
坊底四只石狮,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人们走过总是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抚摸它,也许是用此方法纪念建德候的功绩吧。看,石狮身上已是澄亮澄亮了。
六合古井和吴国太:梅城的石板井头南端,有一口古井,整个井身是用石板砌成六角形的。很深,水也很清。据说是东汉未年丹阳太守吴景,家住梅城时所建,吴景之姐嫁给孙坚,是孙策孙权的母亲,世称吴国太。此井距今至少也有1800余年啦。后人在井圈上刻了“六合古井”四个字。民间还另有其他版本的传说,说是孙权外婆家的井,当时其外婆嫁到梅城时,为了显示娘家富有,水也不吃夫家的,才挖了此井。不管何种说法,井是有头两千年,是有来头的,必无疑了。此井至今仍完好无损,水质仍是清清的,百姓照常在使用。
玉泉寺与少康大师:乌龙山上南麓的玉泉寺(俗称石佛坳),寺旁有泉,冬夏不竭,而得名。古寺掩映在松林之中,环境清幽。站在寺门南望,但见山峦起伏,像是莲花开瓣,南北双塔高耸其间,犹如亭亭玉立之 莲蓬。庙内有一奇石,人称之为息石,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49年前后),净宗五祖少康大师在此建道场,并将边上的一块谓“息石”的岩石雕凿成一尊“阿弥陀佛”石像,此石据说不是产自乌龙山上的,它与周围山上的岩石色泽不一样,凡人烧香拜佛后,常有到石边靠靠、贴贴,说是能祛病消灾的。“息石”是玉泉寺镇寺之宝。由于少康大师不遗余力地弘扬净土佛法,使其迅速传播,名师辈出,直至如今风行海内外;净宗由洛阳南传入浙,然后传往日本,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少康大师纂《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还被收入《大藏经》,成为研究净土佛教的重要文献。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的农历十月初三日,少康大师在此园寂,年届69岁。距今已有1200余年;玉泉寺现建有大雄宝殿、放生池、天王殿、弥陀殿、观音阁等,香火也日见旺盛,也成为一处佛教朝山、游览和观光之胜地。是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重点寺院之一。
三元坊、落元里、商骆 明朝宰相商骆出生在梅城,自小在文庙读书。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乡试中考中解元,正统十年(1445年)在会试中考中会元,同年又在殿试中考中状元。在历史上象他这样连中三元的是绝无仅有的,为此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在府衙所在地梅城建了一座叫“三元坊”的石牌坊以示纪念。这段路也就叫“三元坊”了。用“三元坊”作地名,在浙江有三处,一是商骆老家淳安,一是省城杭州,再就是府衙所在地梅城了。商骆的出生地也在梅城,人们叫“落元里”,也就是如今梅城水门路45号附近叫“梨园”的地方。龙山村的人都知道。
《聊斋志异》与明桂、青柯亭 蒲松龄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许多人都知道,它的最早刻本“青柯亭本”就是蒲松龄的山东老乡赵起杲, 1766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年,任严州知府时,在府衙内的青柯亭里为蒲松龄的遗作《聊斋志异》校订、刻板、印行的。世称“青柯亭本”。青柯亭边有二棵桂花树,一棵开白花,一棵开黄花,人们称为“金桂、银桂”,相传是明代所植,至今已有四百余年。仲秋时分,花团锦簇,浓香馥郁,就好象蒲翁书中的故事所描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