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背影

记得80年代,那时还没有“清宫戏”的概念,对古装剧,大都冠以“武打片”的头衔。因为剧情中,多多少少都会带有打斗的场面。其中最爱看的莫过于乾隆。我承认,是被《戏说乾隆》里郑少秋和赵雅芝“惊”到了。

“乾隆盛世”究竟有多牛?第一钱多,GDP 占30%,世界首富。第二地多,1453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多了。第三人多,2.9亿。放眼世界,无人能比,举国上下,一派兴旺。

不说别的,单从乾隆一朝琳琅满目的传世艺术品来看,品种之多、用料之精、数量之大、工序之繁,历朝历代无出其右,这也佐证了这个盛世的存在。

可这山越高,阴影就越深。家越大,麻烦也就越多。1793年,英国访华使团满怀“朝圣之心”来到中国,看到的却是触目惊心的贫困。“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巨大”、“吏治腐败,贪官横行”的局面无以复加。

仅和珅一人之贪,就抵大清10年的财政。更不必说在其背后的、那个更为庞大的官僚贪腐集体了。可以说,乾隆朝便是大清命运的分水岭。

乾隆一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完善、牢固的统治,却造成国民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和僵化,不但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更让今后的道路异常艰难。

当然,喜欢乾隆,是因其对艺术的独特品味和重大贡献。清三代,无疑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又一个巅峰时刻。纵观历史,以乾隆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美品大赏:铜胎画珐琅花鸟纹鼻烟壶

乾隆年制款铜胎画珐琅花鸟鼻烟壶,高6.5厘米,宽5厘米。

其器型规整,画工精致,配色丰富。

以铜为胎,白色珐琅彩为底,双面绘制花香鸟语图纹,“鸟语花容春自好,有生何处不安生”,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底款“乾隆年制”流畅工整,是乾隆一朝的典型器物。仅掌上之物,却不负“盛世”之名。

大美无言 风月无边 物来而应 关注是金

(0)

相关推荐

  • 清代鼻烟壶:看完这篇就懂了!!

    乾隆以后,鼻烟壶的工艺水平.艺术水平根本无法与清初的康.雍.乾三朝相比.嘉庆时期的彩色多沿袭乾隆的旧制,没有什么创新.道光时期民窑数量增多,出现了私家款如:"松亭""竹轩 ...

  • 清代鼻烟壶“鉴真”与“鉴伪”

    鼻烟壶玲珑小巧,向来被誉为"只手可握的中国之韵".它是集中国绘画.书法.雕刻.珐琅.瓷器.玉石.漆器等工艺于一体的装饰容器,在清朝的皇 室贵 族或是草根百姓之间,都十分流行. 鼻烟 ...

  • 乾隆拒绝西方科技真的是因为傲慢自大吗?不!他是被吓着了

    18世纪末,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英国谋求与清朝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1792年,英国以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派出了一个规 ...

  • 中国古钱——乾隆通宝

    钱币结构 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背面的满文比较复杂,可以参考华光普的<中国古钱币目录>,上面有很详细的价格和钱币拓片.历史年代为,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 ...

  • 乾隆13岁临颜楷《多宝塔》手稿,老师的评语乾隆终生未能改正!

    乾隆即位前手稿 这幅仿写作品是乾隆登基前最后的手稿,因为登基后便为"御笔"了,再没人敢给与评语. 乾隆时期,高产经济作物大量流入,全国人口数量暴涨,清朝发展达到巅峰.乾隆在位期间大 ...

  • 乾隆临颜楷《多宝塔》手稿

    乾隆即位前手稿 这幅仿写作品是乾隆登基前最后的手稿,因为登基后便为"御笔"了,再没人敢给与评语. 乾隆时期,高产经济作物大量流入,全国人口数量暴涨,清朝发展达到巅峰.乾隆在位期间大 ...

  • 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诀七首。歌诀(一)...

    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诀七首.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允升园:我的体悟:若左手为拳为合,则右脚掌为开,非五脚趾抓地.若左手为掌为为开,则右脚掌 ...

  • 乾隆年间阳宅八宅法全书

    乾隆年间阳宅八宅法全书

  • 来源显赫的人间绝色-乾隆「粉青釉镂空青花六方瓶」

    鉴赏瓷器,有时候就像欣赏美人一般,看容颜.身段.妆扮.出身.当绝美釉色.器形,配上巧夺天工的镂空工艺以及显赫来源,如何不教人怦然心动?说的是厦门保利 - 乾隆「粉青釉镂空青花六方瓶」,在「玄览」夜拍率 ...

  • 【远方•安宁有约】北京总社 《背影》作者•远方

    参赛详情请点击 关于远方诗歌文化传媒和中国远方诗人协会联袂隆重举办首届"远方杯"全国诗文大奖赛的公告 背   影 文/远方 静静的湖畔 我让你远远而行 远远而行 亲爱的 我要好好欣 ...

  • 门前挂一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乾隆巧对下联,惊讶众人

    文|小七讲历史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精彩的东西,就说对对子,在古代的时候,几乎每一个都会接触到,毕竟当时,大家到了春节的时候会在门口提出对联,几乎上到帝王,下到平民,都是受众这,而且越有文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