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要高产,苗期长势是关键,教你4点管理措施,很实用 2024-06-19 18:43:59 种植玉米苗期管理的好与坏,对于最终的产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句话相信种植户都懂,就好比盖房子一样,地基打的稳,才能建高楼,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据小帮手所了解,有些种植户在苗期时放松管理,或者说想去管理,但不知道怎么管理,因此,本篇内容,小帮手就和大家说说,玉米苗期管理的那些事。玉米苗期主要指哪些时期?玉米苗期并不是指刚出苗的那段时间,在生产上,一般把玉米刚出苗到拔节的这段时间称为苗期,如果按照叶片数来说,从1片叶开始,到7-9片叶,基本上都可以称为苗期,因此,这之间的所有管理,是玉米苗期管理的重点。玉米苗期都需要做哪些管理?按照玉米9片叶以下的生长情况分析,苗期主要做好以下4点措施,不过要因地制宜,具体如下:查苗当田间的玉米,大部分出苗后,要做好查苗工作,目的主要有2点,通过查看出苗的情况,做好补苗以及间苗的工作,如果田间大部分的玉米都已出苗,小部分出现缺苗现象,要及时进行补种,相反,如果播种时,局部区域播种过密,出苗后,苗与苗之间紧密相连,可以拔除一部分,也就是做好间苗工作,以此来保证后期的正常生长,不过,补苗和间苗二者可以相结合,把出苗稠密的玉米苗,移栽到缺苗的区域,一定要带土移栽。浇水玉米出苗以后,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情况,导致玉米苗弱,甚至出现发蔫发黄现象,这种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灌溉浇水,一方面通过浇水,可以促使未出苗的玉米尽快出苗,提高出苗率,另外一方面,利于玉米苗期的生长,增加自身的抵抗力,减少苗期病虫害的危害,同时,还为后续的生长打下基础。除草玉米3-5叶期时,是玉米进行苗后除草的关键时期,此时喷施玉米苗后除草剂,一方面,杂草长势较小,抗药性相对较弱,除草效果相对较好,另外一方面,此时的玉米,对于除草剂没有那么敏感,不易发生药害,常见的除草剂也可以全田喷雾,比如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莠去津、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莠去津等,而过了5叶以后,就需要喷施含有安全剂的除草剂。控旺玉米苗期也是控旺的关键时期,一般情况下,从6叶以后开始,如果田间的玉米出现旺长,即可喷施控旺剂,8片叶左右进行控旺高峰期,通过控旺,可以增加玉米的根系生长能力,不仅抗旱性增强,到了中后期,也不易倒伏,同时也提高了玉米吸水、吸肥的能力,最终利于高产,常用的玉米控旺剂有乙烯利、矮壮素、缩节胺等,不过要注意,玉米不旺长的田块,不需要喷施,另外,也建议一季只喷一次。以上4点就是玉米苗期常见的管理措施,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够有所收获,为后期的生长以及最终的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在种植玉米时,苗期都会做哪些管理呢? 赞 (0) 相关推荐 围观|大姜要高产,施肥管理是关键,来这里学习满满干货! <北方农资>记者 张亚静 随着消费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加大,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保证作物高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受到更多人关注. 大姜是中国餐桌上的非常重要的食材.连年种植 ... 教你一个不常见但是很实用的PPT效果——缩放定位,赶紧收藏。 教你一个不常见但是很实用的PPT效果——缩放定位,赶紧收藏。 车轮胎被人恶意上锁咋办?先把别着急,老司机教你用这招,很实用 车轮胎被人恶意上锁咋办?先把别着急,老司机教你用这招,很实用 废弃的煤气罐别扔了,小伙教你制作成材火炉,很实用 废弃的煤气罐别扔了,小伙教你制作成材火炉,很实用 中医教你去火的方法(很实用,找到真不容易!) 现在人们很少会按正常量摄入体内的8杯水,反而会吃多一点辛辣的东西,难免会上火,可是上火了有没办法,小编来告诉你怎么办!! 1.心火 表现:嘴苦,舌尖有红点,一般脾胃也不好. 灭火方法:莲子心煮粥或莲子 ... 种植玉米,花粒期时掌握好这5点管理措施,助你亩增产超百斤 玉米花粒期指的是从抽雄到成熟的这段时间,大概持续50天,玉米花粒期的管理非常重要,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少则增产上百斤,多则能增产30%甚至更多. 不过,据小帮手了解,不少玉米种植户,在花粒期内 ... 手机设置各功能的详细讲解(1)?手把手教您玩转手机,很实用! 手机设置各功能的详细讲解(1)?手把手教您玩转手机,很实用! 画友之家-技法篇-八个步骤教你画工笔葡萄,很实用的教程 第一步勾线,起稿,用重墨勾叶子枝干,淡墨勾葡萄 第二步用淡墨分出叶子 葡萄关系 第三步用淡墨分染葡萄,注意一定要染出体积感以及光源 第四步正叶用花青+少量藤黄平涂,反叶用淡草绿平涂.注意亮处用水笔润开 ... 玉米种植密度的关键找到了,做好这3点,玉米才能高产 "玉米合理的密植,才能达到较高的产量,不能种植过密或者过稀".这句话是在玉米高产相关的一些文章或者书籍中经常看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合理的密植?什么样算是稀植?什么算是密植? 玉米的 ... 玉米亩产1600斤,“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是关键,你学会了吗 玉米亩产1600斤,“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是关键,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