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疏古淡 ∣ 唐林藻及其行书《深慰帖》赏析
林藻,生卒不详,约唐顺宗永贞(805—806年)中前后在世,字纬乾,林披次子,莆田九牧林之一,今荔城区西天尾澄渚龙山村人。唐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及第。《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称:“莆田人登进士第,自(林)藻始”。林藻登第后,历官校书郎、判官、容州(今广西北流)刺史、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江陵(今湖北江陵)刺史等职。
学习刻苦 志尚高洁
林藻少时学习刻苦,读书过目不忘,胸怀大志。十五岁时,手抄六经、子史约千余卷。早年与欧阳詹创建“福平书堂”于紫霄山下,后徒步入京应试。应试时所写《珠还合浦赋》,辞彩过人,受到主考官杜黄裳的赏识,认为他“有神助”,终得进士及第。
林藻因其志尚高洁,不习迎合。四十多岁便解印归里,不再出仕。以诗明志云:“山川虽远观,高怀不能掬。”死后追赠睦州刺史。史志对林藻从政事迹记载无多,可能与其仕途平稳、未露声色有关,尚待探究。
林藻是莆田古代文人走向中原大地的精英,其文学、书法声名倾满朝野。著有《林藻集》二卷,可惜已佚,存世仅数篇诗文,有《文献通考》传于世。其裔孙、明刑部尚书林俊赞其一生云:“华夷轸壤,遐迩负耻。相先业儒,彼鹄自矢。赋成神助,破荒伊始。并影于飞,穿杨符喜。容州江陵,四仕首尾。庙食重庆,光有前史。”
书法名世 家教有方
据行家研究,林藻书法史称他的书法正楷先学颜真卿,形成自己“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的风格,意即结构持正中显得疏朗,用笔有筋骨而自然轻松,直追晋人意韵。再学智永(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的“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之行书。其行书《深慰帖》为行草横幅,成为传世之宝,备受后世书法名家推崇。
宋代《宣和书谱》称其“婉约丰妍,得智永之笔为多。”
宋书法家邵亨题《深慰帖》云:“道劲浓织,间杂参错,如冠冕佩玉之士,慷慨议论于庙堂之上,壁立万仞而以慈祥恺悌发之,唐人中丁丁(雄健)者也。杂之魏晋书中末易优劣。”(《书史会要》)。
元代书家李倜题曰:“唐林藻书,世不多见,今观此贴,意韵近古,字字圆熟,甚可崇尚。”
值得一提的是,《深慰贴》最初藏于宋皇家御府,流出后,曾为吴文定家藏,南宋有摹刻。之后真迹辗转流落,直至明嘉靖间方从严嵩府里查抄的字画古董中,发现林藻《深慰帖》真迹,当时大书家文征明、董其昌分别将其刻入馆籍,作品得以流传至今。
林藻与其胞弟林蕴都以善书闻名,成为唐德宗贞元时期名书法家和文学家。林藻兄弟二人书法均得益于父林披启蒙。传林披“工钟(三国魏人钟繇)隶草”,尤善小篆。教子习字练笔,喜学钟繇三体。林披志尚高洁,家教有方,九子相先业儒,英才竞出,俱为刺史,有“九牧林家”“一门九刺史”之誉。
林藻《深慰帖》赏析
《深慰帖》为行草横幅,整幅作品清秀舒展,气韵贯通。其笔迹以颜体为主,融进诸家的韵味,墨彩沉厚。博大之中,不乏峻拔的气概。其用笔精细,笔笔精良不涩滞,经得起挑剔或推敲。用笔特点是委婉圆润,线条多呈弧形,且变异无常,有方笔,有圆笔,行笔流畅,笔锋的提按富有节奏感,中锋轻点,侧锋取势,强化墨韵。对繁杂字,他轻描淡抹,意随笔到,纤细得如同蚕丝;在用墨上,能根据字形特点及章法的表现需要,或浓或淡,或轻或重,竭力营造一个畅达自然的韵致。他的作品布局挺有趣味,并非机械式的排列,而是左颠右斜,上下之间,时而紧挨相叠,时而拉开截断。但能笔断意连,丝丝相扣,整体章法显得十分灵动快活,潇洒飘逸,神采飞扬。
《深慰帖》被董其昌收入《戏鸿堂群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