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的【“气血”、“瘀血”、“气滞” 、“血瘀”】是什么?
中医自身有完整的诊断理论和治疗方法,其中用到很多专用术语(词汇),因中医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这些术语如果直接按现代汉语理解会有很大混淆,这些混淆阻碍了中医思维方式的形成,导致中医在医理上无法被现代人接受和正确理解。要学习中医,必须区分这些混淆,这里暂只讨论几个术语:气血、瘀血、气滞血瘀。
1
气血
中医理论中,经络是密布全身的“能量管道”网,
与血管相随,经络里“走”的是“气”即“精气”(“能量”),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心脏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动的动力,而血液对身体的滋养是靠经络内之“气”推动的,正常情况气与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气所依,气兮血所附”。又“血为气母”,“气”(“能量”)又来源于血液,血液为“气”提供营养、补充消耗。“气”在五脏里存储并分别归属不同的特性(经脉的五行特性),由五脏统领并由经络疏布、推送到全身发挥各自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正常情况下,血液是“气”的载体,“气血”指血液和“气”共同对人体的滋养能力的统称,故中医在诊断、治疗、养生保健里都是称“气血”。西医没有气血这个词,只有物质上的有形“血液”,因为西医里没有中医“气”的概念。
2
瘀血
在现代汉语里,“瘀”同“淤”,淤血,
在西医里指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
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经脉或毛细血管内形成经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比如受外力侵害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渗形成的淤青、器官内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肺淤血和肝脏淤血等等。淤血的后果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常见后果有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淤血性硬化等,严重时导致脏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在中医理论里,瘀血完全是另一种含义:
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积或流动受阻,中医的瘀血特指“离经之血”(可理解为“游离”于经脉之外的血),即与血液与经脉分离的状态。
如果局部血液里没有经脉提供“气”,血液对身体就没有滋养作用(提供养分和排除废物),成为“无用之血”,就是“瘀血”。
“瘀血”在体表或器官上看不见但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
如中医指明某些地方发生“瘀血”,必定形成隐患或已经引起身体的病变,假如用现代仪器检测甚至解剖观察,并不会有血液循环的明显问题,也没有血管破裂。中医的“瘀血”概念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而经络理论则提供了诊断和治疗方法,即使隐患已经变成疾病,也是如此。
“瘀血”产生的原因是经脉(或经脉里的“气”)出了问题,即“经脉不通”造成的(所谓“不通”是指经脉里没“气”或“气”太弱)。人体的疾病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与经脉密不可分,故中医里有“学医不明经脉,开口动手便是错”之说。
3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中医里的病理状态的描述。“气滞”指经脉里“气”运行不畅,“气”缺乏或堆积;“血瘀”指“气滞”的趋势导致的结果,即形成“瘀血”。
外力或外伤引起的血液淤积即淤血也会导致“气滞”,血液是“气”的载体,有形的血液循环受阻自然也会引起“气滞”。不太重的外伤导致的“气滞”是暂时的,人体会自动用堆积的“气”去“冲击”受损处,重新恢复受损的功能。比如外伤引起血管破裂或断裂,“气”受阻堆积,在经脉和“气”的作用下会逐渐自动重建局部血管的循环,同时带走渗出血管的“无用之血”,外伤也自然慢慢恢复。对外伤“淤血”,中医用活血药物加快消除。
如果是“气滞”导致的“瘀血”,要自动恢复就比较困难,必须先解决“气滞”才会解除“瘀血”。
“气滞”的原因很多,可能由外部“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外邪”)造成,也可能是“外邪”引动“内邪”或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内邪”造成。“气滞”可能使“气”绕道形成局部“瘀血”,或就此形成“气团”(“能量”非正常聚集),并阻碍了经脉其他位置“气”的运行。
“气滞”造成“血瘀”后,人体在一定程度上由经脉的五行生克动力去修复“瘀血”或维持人体的基本运转,可能暂时没有形成严重的疾病(其实更多是自身没有发现或没有在意),但隐患已存,时间长了就形成局部病变。“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人体一定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比如“亚健康”或者局部功能障碍,长期“瘀血”会直接形成局部严重疾病或经过经脉的五行传导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反过来说如果疾病已久,必定有“瘀血”,即“久病必瘀,瘀久必病”。所以要及早发现和解除“瘀血”,达到治小病而免大病。
要解决“瘀血”,中医俗称“打通经脉”,
即指将经络与血再次“连接”起来,使“气有所依,血有所附”,“气血”带去养分带走废物,恢复局部功能正常。
“连接”的实质是引导经络和“气”回归本位,方法是中医六法:砭、针、灸、药、按跷、导引,就是通常说的中医的治疗手段。
早期的“瘀血”,即还没形成严重疾病时,可以自己用简单的方法解除,比如根据经络理论按揉穴位、刮痧、拔罐和一些养生锻炼方法等,主动调动人体的“气血”,去修复已经形成的“瘀血”,解除不适症状,即使对已经形成的疾病,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去缓解症状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