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非遗】露源“缸米黄”制作技艺

露源“缸米黄”制作技艺

酿制黄酒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缸米黄”是兰溪民间酿制黄酒的土称呼。

据传,农家做黄酒起源于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江南一带属吴国管辖,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酒的故事:相传江南有一户很穷困的农家,主人为人忠直厚善。有一天,一位神仙路过他家,向他讨口茶喝。主人热情地招待神仙吃过茶饭,神仙十分感激他,想报答他的恩情,于是就问主人吃的水是从哪里取来的?主人说是从屋后的一口渗水洞里打来的,神仙说:“你带我去看看。”主人带神仙来到渗水洞边,神仙向洞里撒了一把米,并说过一个月后,叫主人把洞水挑到街上去卖,那便是酒。一个月后,主人挑了两桶洞水到街上卖,竟是香喷喷的黄酒,众人喝了都说是好酒。穷主人卖酒生意日益兴隆,一年后家里由穷变富。第二年,神仙再次来到他家,问主人家境如何,主人说,酒生意是好,但是没有酒糟,家里有几只猪因没有酒糟吃都喂不肥。神仙即在大墙上写了几个字,曰,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酒没糟,若要有酒糟,洞里红米白米造。说着神仙不见了,主人按照神仙的话,到渗水洞里挖出红米,混在白糯米中,黄酒真的做出来了。自从那时起,就一传十,十传百,四周农家都学会用红米混白糯米,酿造黄酒。每逢佳节江南农家都要做黄酒(缸米黄)喝,一直传承至今天。

白露山一带,每到过年都要酿制“缸米黄”。缸米黄的制作流程:做缸米黄酒,先做红曲,用大米筛选全粒,放入水里浸三天三夜,放入饭蒸得半生不熟而取出,用红曲粉当曲娘伴在大米饭里,堆放几天后红曲和大米会自然发酵,稍微颜色变红,装在饭篮里,放在清水中洗淋,待水滴燥,又堆放发酵,经过3—4次大米自然发酵成红曲,有了红曲就可酿制缸米黄。做缸米黄要用糯米饭,每一斤糯米用红曲一两配制,先把糯米饭摊凉,每斤米一般一斤半水,把糯米饭和红曲拌均匀,放入水里过5—7天就酿成“喷香”的缸米黄酒。

(0)

相关推荐

  • 老家的黄酒

    进入冬季,寒风四起,雪花飘零,斑驳的老树坚强的矗立在风中.每到这个季节心绪似乎总不能宁静,除了各种的年终总结让人疲倦,隐隐对亲人团聚日子的期待可能更为真实.期待亲人能像儿时那样,在房檐垂挂着成排晶莹剔 ...

  • 【兰溪非遗】上戴“缸米黄”

    上戴"缸米黄" 酿制黄酒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缸米黄"是兰溪民间酿制黄酒的土称呼. 据传,农家做黄酒起源于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江南一带属吴国管辖,至今在民间还流 ...

  • 非遗:广宗薄饼制作技艺

    饼,<汉语大辞典>解释说:"古称烤熟或蒸熟的面食,取面.水合并之意.后专指扁圆形的用面粉.米粉等做成的食品."各地饼的种类很多,广宗薄饼是把面团甩成饼状,放在加温的鏊子 ...

  • 非遗:临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临西手工挂面是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地方特产,主要分布在尖冢村.万历初年,尖冢镇王氏二十八世祖王垣,始创手工空心挂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2009年,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 非遗:饼卷肉制作技艺

    饼卷肉又称临西肉卷饼,俗称饼卷儿.吹喇叭.制作技艺源于临西县下堡寺村,是当地的著名的小吃,以临西县县城为中心,向方圆两百公里辐射,主要分布在冀西.鲁东一带,威县.清河.邱县.馆陶.邢台等县,以及山东省 ...

  • 非遗:王大黑烧饼制作技艺

    王大黑烧饼制作技艺 根据考证,烧饼是汉代时从西域传来的.据汉末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详记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后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 ...

  • 非遗:留垒酱菜制作技艺

    留垒酱菜在当地俗称老陈菜,产地在滏阳河畔的任县留垒村,因其选材独特.腌制考究.风味独特,在明清时期就已闻名全国. 老陈菜久负盛名,更是源于当地百姓对抗自然的真实写照.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留垒 ...

  • 非遗:石头老炒肉制作技艺

    石头老炒肉制作技艺 所谓"老炒肉",即"老式炒肉"也,完全按照传统配料和传统做法炒制而成,以味浓.色重.酱香而称著.2011年12月,石头老炒肉制作技艺列入任县 ...

  • 净土非遗 多彩阿坝——皮具传统制作技艺

    净土非遗 多彩阿坝——皮具传统制作技艺

  • 守住一根线 静待锦花开——记非遗代表性项目真丝花线制作技艺艺人张国权

    守住一根线 静待锦花开 --记非遗代表性项目真丝花线制作技艺艺人张国权 时至今日,与故人相逢时,张国权还会听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还在做真丝绸啊?" 这个问题的关键,落在这个&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