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打工故事:打工人是他们的自嘲,但他们的生活绝不是玩笑

从“丧文化”到“佛系”再到“打工人”,普通人在自嘲和反复的网语解构中,不断地寻找着共鸣。

但还有一群人,他们没时间发声,也不知道如何参与到这场网络造梗中。

他们建造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清扫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奔波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之外,漂泊城市多年但难以在城市扎根。他们中有人辛勤打工一天后,晚上会躺在宿舍的床板上,思索明天去哪里找一份更高收入的工作。

他们,是“打工人”世界里最艰辛的打工人。

凌晨一点,是蒋文华的起床时间,他需要从出租屋里骑单车去剧组等戏。

他拿到的第一个角色是《大宋宫词》里的无名百姓,从凌晨等到中午,十几个小时后才轮到他的戏。这个角色唯一的戏份就是跪在地上看头顶飞过仙鹤,他对着只有白云的蓝天,努力表现出看到仙鹤的敬畏跟惊奇,自觉表现良好,不过这部戏至今还没有播出,他无从得知自己的戏份有没有保留下来。

不像明星动辄千万的片酬,他的工资按小时计算,一个小时10块8毛钱,好在剧组包盒饭,蒋文华最开心的时候除了拿到工资,就是在盒饭发现有排骨的时候,通常这种剧组对群演会客气一些。

刚横漂的时候,他还在期待见到明星,久而久之这种热情慢慢冷却,明星身边通常会搭配几个助理,休息时间会进保姆车吹空调,而他在38度的高温里穿着厚厚的铠甲笔直地站着,不敢脱下,怕人说他这个群演不敬业。他拍戏时做的最多的不是演,而是等,等人对他说“轮到你了”。

他觉得群众演员也是演员,演员就是要塑造角色,《有翡》《传闻中的陈芊芊》等热门剧集他都有参演,可他演的角色没有具体的名字,在剧组被统称为“背景墙或者道具人”,而在“背景墙或者道具人”里他最喜欢演的是尸体、囚犯以及黄包车车夫,前两者只需要躺着就好,饰演车夫有露脸镜头的可能性会大一点。

成名就像中彩票一样,虽然几率渺茫,但还是有勇敢的人依然在为梦想坚持着。

早上7点,于野爬上95米高空的塔吊操作间,按照地面要求,一丝不苟地调动旋臂。

为了不影响工程的进度,不耽误其他工友的时间,他早餐不敢吃太多,也不敢多喝水,因为他如果下来“方便”一下就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想“方便”的话尽可能憋着。

22岁的他,工龄6年,是工地里年龄最小的一个。

塔吊这份工作没有任何休假,也没有任何福利,工地不管吃喝,干活一个日夜勉强能拿260块。唯一休息的时间就是工地停电,但是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2019年冬天于野连着上班4个月,就是想多挣点钱给爸妈。

高空点外卖

来自陕西西部农村的他,性格继承了三秦大地的淳朴憨厚跟勤劳勇敢,偶尔也有怕的时候,那就是大风天跟雷雨天。

大风将操作间吹得来回抖动,他被困在塔吊上,一边听许巍的歌一边静静坐着等风雨停。

晚上10点,是葛较瘦为视频构思剧本跟话术的时候。

97年的葛较瘦,在送外卖这一行已经待了4年。刚开始的两年,平均每天在40单左右,收入最高的一个月税后拿到了一万三千块。但后来由于平台降低配送价加上外卖员群体的壮大,月入过万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

连续爬高楼、不许进高端商场、暴风雨里送外卖对他来说从来不是事,反倒成了他拍视频的素材。

他用手机记录下外卖小哥的日常,有受伤休息三个月、刚痊愈上岗又被撞的,有才干6天就被晒得脱皮的,还有因为头盔上戴的兔耳朵可爱被小姐姐求合照的......这些视频帮助他积累了30多万粉丝,还让他得到了跟大张伟一起直播的机会。

即便拍视频的收入已经超过了送外卖所得,他还是想继续送外卖,是众多形形色色的外卖小哥们给了他的视频灵魂。

早晨6点半,在部队养成作息习惯的马徳新准时起床,去批发市场购买食材。

然后回到店里打扫卫生,土豆削丝煮熟备用、黄瓜削丝、蒸大米饭、炸辣椒段等这些事情已经成了他的肌肉记忆。

2016年从部队退伍后,马建新回到家乡后开了一家小饭店。刚开始半年基本上没有生意,他一个人把服务员厨师收银员打扫的活全干了,每天挣的刚够日常花销。

直到5个月左右,附近的居民终于熟悉了这个天天一脸微笑的饭店老板,知道了他家的一碗炸酱面十块,葱油面六块,最贵的牛肉面才十六块,奶茶更是便宜到只有5块,人流量开始一天天增加。

本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偏偏年初疫情暴发,20天损失6万,饭店不让开门,每个月赔着房租费,媳妇用每个月仅仅三千块钱的工资帮忙顶着房租费,才使他坚持下来,现在他已经开了第二家饭店。

早上7点半,小朱夫妻已经开始在拉链厂一天的工作,直到晚上8点下班。

小朱夫妻都是湖北人,蜗居在工厂20平的宿舍里,即便晚上下班很晚,他们对晚饭也一点不随意。

一般做一顿饭需要准备1—2个小时,等他们吃饭已经到了晚上10点左右。好在小朱的厨艺不错,每天还会变着花样做,酸菜鱼、红烧鱼、干锅鸡、五花肉炖粉条、炖排骨、红烧鸡翅、青椒豆腐、蒜苔炒肉丝、水煮五香毛豆等等,抚慰了他们工作一天的身心。

2018年,小朱夫妻终于在老家买了一套120平左右的房子,今年终于拿到了房产证,虽然价格不贵,但这让他们在上海的奋斗有了意义。

当人们把群体刻化成概念,再多的磨难只是狂欢者眼中的沧海一粟,当把概念解构成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每一个放大的面孔都是一段感人至深的长篇。像文华、于野、葛较瘦、马徳新、小朱夫妻这样的打工者,他们正在努力追上城市化跟数字化的步伐,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未来。

愿你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有这么多人陪你一起,你并不孤单。

撰稿|sofia 设计|维尼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致敬所有打工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