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方汇参】苓桂术甘汤 PK 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 PK真武汤
1.配伍的奥秘
苓桂术甘汤
茯苓 四两 白术二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真武汤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 炮 生姜三两 芍药二两
2.六经与方证
苓桂术甘汤
【方源】桂甘+苓术
【方解】桂枝甘草通阳降逆解表,苓术利水。
【六经】太阳太阴合病,阳气不通,夹饮上逆。
【方证】a 气上冲,头晕目眩身摇;b 短气,小便不利。
真武汤
【方源】附子+苓术+芍药+生姜
【方解】附子温阳,苓术利水,生姜散寒利水,芍药敛阴兼利水。
【六经】少阴太阴合病。表里皆阳虚,水饮内泛。
【方证】a 头晕心悸,振振欲擗地,肢体沉重肿痛,恶寒怕冷;b 腹痛下利,小便不利,肢体沉重肿痛。
类方汇参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中治疗痰湿水饮的经典方剂。从伤寒条文中分析,是太阳伤寒与太阴水饮合病,误用汗、吐、下法治疗,激动在里之水饮,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导致阳气被遏,被遏的阳气夹饮上冲,从而出现上述诸多症状。“短气,小便不利”也侧面反映阳气不通,所以有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但体内伏饮说明素有阳虚,误治之后一会虚损阳气,所以治疗以通阳为主,温阳为辅。方中用桂枝通阳降逆解表,兼以温阳。 茯苓白术利水,甘草温中定悸,本方与“真武汤”相较,后者属于阳虚水饮,治疗当温阳为主。一通一温,道出其中奥妙。
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经典方剂,六经属太阴少阴合病,即表里之阳皆虚,故用治疗重点在”温”。阳虚则气化不利,寒饮内生泛滥各处,出现条文中所述各种症状。方中附子温补阳气,苓术利水化饮,加生姜发散水饮兼以散寒,芍药敛阴以防阳损及阴,同时可佐制附子之热,还有利尿去水之功。
综合比较二方,真武汤证较苓桂术甘汤证阳虚更甚,所以寒证更为明显;水饮更盛,泛滥周身,涉及上中下三焦,心脾肾阳皆虚。上有头晕,中有心悸、咳喘,下有水肿、腹痛下利,甚至全身振振欲擗地。苓桂术甘汤证则主中上二焦,涉及心脾,在上有头晕目眩,在中有心悸胸满,“气上冲”是其主要特征。若继续误治发汗,则“身为振振摇”,逐渐发展为真武汤证。
3.仲景之言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后记
药味组成简单、配伍严谨是经方的一大特点,一味药物的变化,甚至一味药物剂量的变化都会给方剂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桂枝汤类方就印证了这一特点。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药物组成基本相同,个别药物剂量不同,方证却同中有异,甚至差别较大,仲景先师的功力可见一斑。正因如此,诸多方剂外表虽大体相同,主治方向亦很相似,临证抉择之时,我等青年医师尚无太多经验,仅靠熟悉程度选择使用,往往方证难以无缝相对,功效必然大打折扣。此类方剂数量颇多,故选择“类方汇参”一栏,一方面致敬左季云前辈经典著作《伤寒论类方汇参》,一方面从多角度分析相似方剂的不同之处和应用要点。望各位读者能不吝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读书感悟,写下各种见解,相互参考。千言万语,唯临床之效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