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痴日记(1)
从2016年起,习惯了写电子日志,或长或短,或深或浅,都是平淡生活的琐碎。
2016-1-2
买了《梵高手稿》,随手丢掉了在读的几本书,专心只看这本书。买的记事本也成了读书笔记本,基本上生活的记录寥寥无几,大多是写了关于梵高绘画的一些心得。
之前看摩西奶奶的《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文字很糟糕,重复的语句实在太多,唯一有点价值的内容就是她的话和这句“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她说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学画都不晚,但生活的经历丰富了,会增添许多美好的素材。
2016-1-3
人只要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就永远无法逃避现实。
即便是唾弃它,仍然在不离不弃地包裹着你。
A.j不出意料地跟艾米在一起,我忘了女主的名字,大概是什么艾米之类的。《岛上书店》越来越好看,是我想再次看几遍的小说。虽然现在一遍都没看完。
2016-1-4
之前看电影《玛丽与马克思》,里面有句台词是说,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才会有健康的人格。这两年一直莫名其妙的给自己的胃灌输太多营养,以至于身体开始走样,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啊,岁月是把杀猪刀。
今天在微博里推荐了一本书《斯通纳》,起初亚马逊看评论并不太好,后来问他这本书翻译的如何,他说还是值得读中文版的。索性就顺手在亚马逊买了电子书。关于斯通纳的一生,是普通人的平淡生活,恰巧在这样的人身上,作者投入了更多的情感,用耐人寻味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本书起初并不被出版社看好,貌似是过了五十多年才出版,是世纪文景出的中文版。
2016-1-9
对艺术产生恐惧的人,心是朝向现实的。
艺术是自由的,没有边界的,他们的行为和内心更为契合,而常人却往往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和眼光。搞艺术的人多少有些自恋和疯癫,甚至会与世俗抗衡。
画家总是把某一瞬间捕捉到画布上,在某些不起眼的lofter,展出了一些当代画家的作品,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和色彩的调配,真是令我惊讶,甚至让我觉得像是用相机拍摄出来的。
比如,有人用四个关键字提炼李贵君的绘画:女性、生命力、单纯、境界。他描绘的都是一些青春期的少女,画中女性温润柔美,综合了女性的典型之美,无论是具有一般生活感情的普通人,抑或是专家,都会凭借生活的中的审美经验和直觉体验到这种美,正所谓雅俗共赏。
艾轩的西藏题材的风情画与陈丹青的我与西藏组画有些相似,但陈丹青更多画是是群像,艾轩画中的色调更明媚一些。艾轩画西藏高原景色和孤独的人物,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
2016-1-12
输本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不可能常胜不败。在人生这条高速公路上,不能一直在超车道上驱车前行。然而不愿重复相同的失败,又是另一回事。从一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在下一次机会中应用。尚有能力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时,我会这样做。(村上春树)
2016-1-14
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真正执着的人寥寥无几。看《斯通纳》小说的中间部分心情低落,他也是个彻头彻尾理想主义者。
他坚持不让沃尔克毕业,是觉得他达不到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可他的反对,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反而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这让我想起上学的时候,有些老师坚持不让学生毕业,因为论文不过关。为了能不延期,找人拖关系才解决,有些没有硬关系的就只能延期。
这是高校普遍的现象。所以更希望看看小说的结局。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是不是被真的无情地剥夺。
2016-1-22
阅读只是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写作才能真正的复活,对于一个做媒体的人来说。
孤独一人也没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着一个人,人生就会有救。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
青豆如是说。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面写道: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年轻的时候,人们总觉得感情是可以任意挥霍的,前方会遇到更好的人。这样的任性与洒脱,也只有在那样的青葱岁月,在某个午夜或是清晨,说什么永远不分离,以为真的可以地老天荒。
然后一边快乐着,一边想象着生活在别处,以为世界的大门都向自己敞开着,只等着我们的到来。而当往事沉淀,曲终人散,总会再另一个车水马龙的夜晚,想着那句:因为一个人恋上一座城。或许真的存在过,或许并不存在,也或许只是一座失落之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