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容易被免费拿走时,你会想明白“我要什么”吗?
因为事实判断是确凿的,能够达成共识;而价值判断是依赖于视角和立场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社会永远呈现金字塔结构——为了稳定大众,减少可能发生的麻烦,使社会阶层更牢固,让下层「头脑简单」,就是最好的策略。
如果你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你就有必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我们内在的价值观、认知框架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跟外界交互、获取信息的方式;亦是我们在圈层中对自身身份的认同。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然后逻辑推理,最后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大概就是我们的思考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
最近暑秋班,大部分机构都在做活动,打 7 折,拼团、只要 299……赶紧去买!
这个思考过程的背后是什么呢?
1)暑假班太贵了,原价 3000多;
2)xx口碑不错的机构今天做活动,只要299,能省钱;
3)我喜欢他们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有用;
4)省钱对我是有利的;
5)所以,我要赶紧去买。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是观察到的信息(1和2),有些是我们心中固有的信念(3和4),通过用归纳和演绎法进行组合,从而得出结论(5)。殊不知,我们的推理和思考过程,并不能客观反映事物本身,而是被我们固有的信念所误导,得出了「我们想要的结论」。
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摄入海量信息,而这些信息绝大部分都带着偏见和立场。于是,它们就会累积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我们「先入为主」的观点。久而久之,大脑就会上当,以为这些观点是我们的真实想法 —— 这就是「预设立场」。
在这个前提下,当我们接触到其他材料时,会怎么样呢?我们会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正面证据」,也就是支持我们固有观点的证据。心理学家说:我们会将其「合理化」,用各种理由来解释它,给它一个合理的原因。
举个例子:当你用 299块买了一个暑假班,突然,你一个朋友跑过来对你说,他在拼团只用了99块就买到了,你会是什么心态?我想,多半会闪过这个念头 —— 「你报的哪个老师一定是新老师教的」吧?
为什么会出现动机性推理呢?本质上,是因为对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修正。
人天生希望自己是对的,不希望看到自己错了。出于这一点,当信念和外在信息出现偏差时,我们会倾向于「曲解」它,来维持我们信念的稳定。这才能让我们感到安全。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动机性推理呢?
建议时时刻刻启动「对立思维」,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思考: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
平时不妨多做做这样的练习:阅读、聊天时,看到跟自己抵牾的观点,先不急着反驳和嘲讽,而是停下来,静静思考一下:
· 我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是别人告诉我,还是我自己推理出来的?
· 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
· 不考虑对错,对方的观点,有没有合理和可取之处?
你会发现,你所笃信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未必能站得住脚。
你会开始产生怀疑,质疑以前被灌输的信息,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不要怕,这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独立思考?这就需要在脑海中保持一个筛子,时时刻刻把信息筛一遍,确认无误的,再接受;存疑的,放在一边。如果你在阅读文章时,觉察到情绪的起伏,那么就要小心了:很有可能,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点,来影响和干预你的判断。
常见的情绪干预手法有哪些呢?
· 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
· 高代入感的经历和故事;
· 细节描绘和镜头特写;
· 煽动性强的断言、反问、呼吁和感叹……
注意:不是说它们不好 —— 这些都是正常的写作技法。但是在擅长的人手里,可以轻易地通过灵活组合和运用,来实现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被引导、操控而毫不自知。
当你接收信息时,不妨同步在脑海里屏蔽掉这些感情色彩,只留下信息的内核和主干,再问自己:我可以如何理解这些信息?以此来达到对信息的「筛查」。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时刻保持大脑的运转。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被外界所操纵。
再一个,我们说群体对个体有着惊人的影响力。我们自以为独立作出决策,其实可能都是受到群体框架的操纵。举几个例子:
哪怕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当其他所有人都给出了错误答案时,你也会被他们所影响,把自己的答案由对改错。
米尔格拉姆实验证明:即使平时循规蹈矩的良好市民,在权威者的压力之下,也可能作出非常残酷的行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则证明:哪怕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只要适应了「监狱看守」的身份,也会不自觉地投入进去,对犯人作出伤害和虐待。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其实也许只是在「扮演」着我们的角色而已。
我们身在任何一个圈子里,都会被赋予一种身份认同 —— 无论这个圈子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是广阔的,还是小众的。
这种身份认同会塑造我们,影响我们,规范我们,让我们朝着「一致」去行动——这是「圈子效应」。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所处的群体,都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干预着你。
一个例子就是时尚。齐美尔有一段话:
时尚是一种特定的模仿机制。一方面,模仿满足了成员的群体归属感,使成员感觉到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孤独;另一方面,模仿减少了成员的责任感和羞耻感,获得一种安全感。因为个体在跟随时尚的过程中不需要为自己的品味与行为负责。
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我们追逐消费,追逐潮流,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而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消费了,就能成为那样的人。这就是一种群体力量的操控。
那么,如何避免被群体所影响呢?
唯一的方法是: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问清楚「我想要什么」。时时刻刻弄清楚,我的想法、观念、欲望,是真的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还是来源于群体、环境,和「他们」?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明确「我想要什么」,让一切来帮助你、成就你,而不是被融入环境。
在湍急的河流上前行,唯有内心的声音,能够为我们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