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惰性是惯出来的,家长应“放松保护”,让孩子变得积极主动
作者/昕姐(图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倩倩是邻居老赵一家的'掌中宝',倩倩的任何事情都是由老赵他们打理,具体到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昨天下午刚好在小区碰到了老赵带着孩子出去玩,也聊上了几句,夸赞他孩子的幸福。但是老赵却是忧心忡忡,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凡是报的兴趣班,没有一个学成下来的,休息时间要么躺要么看电视,完全没有其它孩子的活泼开朗。
其实,老赵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原因是家长的溺爱所致,孩子总以为自己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思考了,也就变得懒惰,不愿意行动。家长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孩子会有惰性?
中国的谚语中有怎么一句话:'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
别认为懒惰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对于孩子来说,这无疑是洪水猛兽,让孩子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变得一事无成。
1、孩子会有惰性,多半是家长对孩子过分的保护。
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对孩子都是采取有求必应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心和满足感,但其实孩子也因此变得无法独立处事,丧失积极主动性,提不起做事的兴趣。
2、孩子缺乏自觉、独立性。
在受到家长溺爱之下的孩子,对家长是高度的依赖。一旦远离父母的庇护,孩子做事就会陷入困境,进而孩子就会选择逃避现实,不愿意思考,独自解决问题。在行为行动上就会消极以待,懒散做事。
3、孩子不清楚努力的意义。
很多家长没有正确的教会孩子奋斗的意义。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已经包办了所有的一切,衣食住行都不用自己过多的考虑。孩子从小过得养尊处优,哪里会知道努力的意义,总是坐享其成,自然就认为行动起来其实没有是没必要了。
因此,孩子懒惰并不是天生携带的,而是孩子的家庭环境所致。家长的担子很重,既要抵御外在的风险,又要兼顾家中的周全。但万万不能做的是对孩子过于溺爱,这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解决方案的能力,这在未来的生活中,孩子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
惰性背后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茅盾曾说:'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1、 拖延学习、拖延工作,完不成任何任务。
缺乏积极性的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是一副顺其自然的态度,这对于很多稍纵即逝的机会来说,孩子也不能完全抓住。学习上不积极,成绩效果也就越差,工作上不积极,结果自然不如人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孩子都会找出更多的借口去说服自己,避免独自面对困难所产生的压力。
2、没有目标,没有计划。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了孩子轻松即可逾越的目标,导致孩子对目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微乎其微。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也不是很清晰,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意愿度不高,做事也不会积极主动,甚至是消极以待,懒惰也是这类孩子必然的表现。
3、害怕面对困难,第一时间会选择逃避现实。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历过无数的小磕小碰才能真正的长大。懒惰态度的孩子在心智的不成熟,很容易在困难坎坷面前退缩。独自解决困难的能力始终是孩子的硬伤,这将陪伴孩子的一生。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关爱请不要只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需要家长把焦点放在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之上。既要给孩子温馨和谐的家庭,同时也要给孩子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勇气。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去做,才能让孩子变得积极主动呢?
李玫瑾教授说:'积极的人,会想尽办法,克服奋斗路上的困难。主动的人,会竭尽全力,成就非凡的人生'。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家长督促孩子积极主动重要原因。
首先,家长的自律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如果家长在家里总是一副积极进取的态度处理任何事情,那么这样的特质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使用在家长身上习得的办法,来面对和处理困难了。家长的这一行为就是孩子最值得模仿的例子,影响也最为深远。
其次,家长的督促能够帮助孩子自觉习惯的养成。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的实现自己克服懒惰的时候,家长就要适当的伸出援手督促孩子。鞭策的力量也会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尽早的建立孩子自我独立的意识体系,孩子抵御风险的能力才会更加牢固。同时,也要注意对孩子适时的进行奖励,在每一个进步的过程都给予孩子精神上的肯定,也会延长孩子的幸福成就感。
最后,适当的鼓励也是孩子前行的动力。
成长的路途是很枯燥的,很难保证孩子会坚持下去,所以家长也要做孩子的'啦啦队',为孩子加油打气。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努力并非没有人注意,家长一直都在自己的身边,改变是值得也是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的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孩子原动力不会损耗,孩子也会更愿意投入其中,自然就会形成习惯。
总而言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短期的改变而已,更要注意孩子未来成长的环境。相信一个积极主动、热情洋溢的孩子会更加令人放心。但是家长千万不要指望孩子会自觉,一定是需要父母的干预和引导才能摆脱懒惰的习性,要放松对孩子的保护,孩子才能有独自成长的空间。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关注@昕姐育儿之道,希望我们可以在育儿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