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28,从诗词里感受不一样的吴忠韦州城风情

挖掘少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1

韦州故事:

词条上是这么写的: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大明庆靖王朱栴就籓宁夏。以饷未敷,令驻庆阳北古韦州城,就延安、绥、宁租赋。

他在韦州城筑王府,重修围墙,开启了韦州又一轮的历史新篇章。

  • 简单说一下韦州的历史:

  • 明朝的时候,韦州地域的范围还是挺大的:北至宁夏镇(银川)二百九十里;南至固原镇(原陕西镇)下马房界四十里;西至鸣沙州七十里;东至蒙城驿站七十里。

  • 历史上,它地处交通要道上,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 汉朝时候韦州汉代属北地郡地;唐朝时候,是吐谷浑部的安置点;一直到公元1022年,党项首领李继迁攻占韦州,经过李元昊的经营,设静塞军司以掌防务,使这里成为西夏的一个政治军事重镇。

  • 纵观整个西夏时期,它成为宋朝和西夏反复争夺的地方。

  • 到了明朝中期的弘治年间,鞑靼部落时常又由花马池(宁夏后卫)破边墙,经铁柱泉、惠安堡、韦州、下马关、豫望城南去固原州(陕西镇)。这条线路渐成北方鞑靼诸部的“入寇总路”,地处中间的韦州的军事、交通重要性更有所加强。

  • 于是,弘治十年(1497年)设置韦州守御千户所,隶宁夏卫。加强韦州的守备。

2

在志书上却是另一种说法:

韦州的旧城墙建于何时,这个就不是很清楚了。志书云:“城周廻三里余,据蠡山之东二十余里。未藩筑自何代名亦未详。”就是说,庆靖王没来的时候,蠡山东面二十里多里的这个地方,已经有城墙了。

在北宋张舜民诗《西征回途中二绝》中有提及: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故相传以为(是)韦州。那时候的韦州地域,就是一个战场,一个戍边的苦寒之地,谁愿意来啊!

这里地土高凉,人少疾病。志书上还说:“洪武二十五年,庆靖王建宫室于此,居之凡九年,徙宁夏,以其宜于畜牧故,留群牧千户所官军专以牧养为事。池阔二丈深七尺。”

就是说,在洪武二十五年(和词条有所出入,相差一年),庆靖王在这里建王府,九年后才迁往宁夏镇(银川城)。因为这个地方适合畜牧业发展,所以留下一个千户所的军官,在此地专门从事放牧以供给宁夏镇王府。城池也拓宽了。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都御史王珣奏请筑东关关门一城门二。

3

庆靖王在韦州城南门上建有“拥翠楼”,这个楼做什么用?避暑用地,更是为了观景而建,在这里,可以看到(韦)州古八景之一的:“蠡山叠翠”。

他并题诗曰:

《登拥翠楼》-庆靖王朱栴

天际风云起, 山树结夕阴。

园林含暝色,笳管动哀音。

边报军书急,南来雁信沉。

病怀与秋思, 憀栗苦难禁。

这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边塞诗。诗中抒发了作者秋思与伤感的苦闷心情。再美的景在庆靖王心里,都抵不过那凄怆痛苦的心情。

郎中(官职)徐键,登拥翠楼的时候,同样也写了一首《登拥翠楼》:

独上高城兴寂寥,西风吹冷景萧萧。

山容霜落峰峦秀,天气秋深草木凋。

翠巘倚空霄汉远,白云流水市尘遥。

逸人幽谷容招隐,桂树新词好与招。

明朝时候的深秋时节,一幅壮丽的蠡山风景画通过这首诗呈现在我们面前。

4

庆靖王迁宁夏镇(银川)后,他的王府还在,委托内官守护。但是,日渐已经有些荒废了。一个叫路升的仪宾(王府的女婿)有诗云:

《过故宫》

故宫风物太凄凉,惆怅当年此建王。

绣户不开金锁合,蛛丝低拂画檐长。

玉阶寂寂人踪灭,白草离离辇路荒。

落尽井梧秋不管,半轮新月照昏黄。

那时候,随着庆靖王的迁徙宁夏镇(银川),加上失势(被削藩)。韦州的王府破败在所难免。

由于韦州城地处“入寇总路”上,所以这里也是战伐纷扰不断,王府更是没人顾得上去打理,还时常成为行兵的宿营地。

但是,从诗句里,还是能够想象出当年宫室建成时候的那种高宅大院的气派和雕梁画栋的辉煌。

5

韦州城不大,但是,里面主要驻扎军队的一些公署和仓库,像宁夏群牧千户所,在王府东。庆靖王走后,这里是当地主要的办事机构,负责农牧事由。

还有一个韦州仓,这个仓库有个神奇之处,就是建成以来,竟然一直老鼠都没有,让人称奇!

此外,还有草场,专门备粮草供马匹使用。

另外还有一个驿站,叫“韦州驿”。

这个韦州驿开始有马夫十六名,专门为庆靖王府服务,到了明中期,设为军所,但是不为所愿,慢慢地群牧千户(所)的军户都跑光了,这里就废了!

至于康济寺,城隍庙,通明宫,这些建筑更是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知道的人已经很少很少。

待续,下集更精彩!介绍你不知道的(韦)州古八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