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小人书的记忆
【北雁南飞.随笔】
童年:小人书的记忆
文/雁天南
“小人书”顾名思义就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书,其实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通俗的读物。它以其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故事情节曲折连续的特点曾在解放初期风靡一时,据说是占到当年刊物出版量的四分之一。直到八十年代末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渐渐地被人遗忘。
如今,旧版的、保存完整的小人书也是少之又少,能在旧书市场的犄角旮旯里寻的一本,也算有缘。也有部分爱好者收藏,做为那一代人(七、八十年代)的一个记忆,道不如说是那是童年的一个记忆,一个“念想”。因为,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精神文化食粮更是匮乏,尤其在农村简直是一片荒芜。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电,也就没有什么电气化。不像现在的孩子,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就连电影也是3D的,生活丰富多彩。那时候,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还没钱买电池。但唯一令人欣慰的就是学校的作业不多,也没有什么补课班、兴趣班,就是两本练习册,每天32K一小页,草草的做完拉倒,快乐的就像一个“大爷”。然后就是帮着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烧火、劈柴,喂牛等。完了,就是猫在顺山大炕的角落里看着那本翻得“少头没皮”的小人书,读的是津津有味,百看不厌。
那时候家里穷,没有富裕的钱买课外书,读书基本是靠借,真的应了黄生的那句话:“书非借而不能读也”。每当从别的人家里借得一本小人书,那简直就是如获至宝,那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比吃了蜜还甜,其实那时候也不曾吃过蜂蜜,逢时过节能吃上一点儿“黑糖”就算是好人家了。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小人书”是革命战争题材的《鸡毛信》。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灯火如豆,却看的我热血沸腾,为主人公海娃的机智勇敢暗自叫好,却时而提心吊胆。
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小人书”是我二年级的那个冬天。腊月,妈妈第一次领我“下丰镇”,置办年货。那也是我第一次进城,第一次去了所谓的“新华书店”。书店的门面大的很,中间的地上生着一个大铁火炉,烧的通红,到处弥漫着一股暖洋洋的气息。几个人,围着火炉,天南地北的说着话,呱啦着,还不时的笑几声。迎门的三面都是柜台,墙壁的书架上满满的都是书,其中靠西的一节柜台上陈列的都是小人书,什么《高山下的花环》、《三口御铡》、《薛刚反唐》、《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直看的我眼花缭乱。而且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书,才知道原来小人书的封面是彩色印刷(以前看过得都没有封皮),真好看!
后来,在我的央求下,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三口御铡》,这是一本属于我的,第一本的课外书,我珍藏至今。从此,我才知道“小人书”的本名应该叫“连环画”。我想,也许是由于连环画的体积小,内容短小精干,而且又是小孩子们的读物,所以民间才叫它“小人书”吧。
再后来,随着家庭经济的好转,我也有了一点零花钱“块儿把毛”的我总是攒着买小人书看。慢慢地,我的小人书便多起来,诸如《薛刚反唐》、《三国演义》、《包公案》等。这才知道小人书原来也是成套的,《三口御铡》就是《包公案》其中之一。
这就是我关于“小人书”最早的记忆,也是一段童年的美好回忆。想来,至今都是暖暖的。
后记:
呵呵,你们是否也有过一段看“小人书”的经历?记住,想看的朋友就微我哦,让我们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喝着拿铁,看一本小人书,人生是何等的快乐和惬意。
其实,幸福原本就是毛毛雨,温暖就在眼前!
一茶、一书、一米阳光而已!就这么简单!
【作者简介】雁天南:丰镇人,文学爱好者,中篇小说《小中专生讨生活》原创作者,公众号“大中专生”创始人。互动微信:HB628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