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悟斋主:致敬李璞先生/《李璞书法》赏析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致敬李璞先生
——《李璞书法》赏析
理悟斋主
李璞先生与我,素昧平生,但我对李璞先生却神交已久。因为我的老同学刘畅觉与李璞先生是多年挚交,我的学弟张小江则以兄长侍之,他俩与我常有来往,而每次往来交谈中总少不了对李璞先生的由衷赞许;他们俩都是学问人品不错的人,我也就因此对李璞先生有了一份未曾谋面的景仰。去年我的另一位老同学刘季芳携一部《李璞书法》来我家,说是李璞先生知道我们俩是同学,就托他带给我。因此我才有了直接全面地领略其书法美学意蕴的机会,才得以从其《自叙》中了解到他不平凡的修习书法艺术的历程。才有了从扉页中得见其影像:身着老红色的民族大右衽襟衫,头向后稍稍昂起,花白的头发向后梳着,开阔的前额一无遮拦,高挺的鼻梁,深邃而坚定的目光,直视着前方,似在沉思中……。这一影像居然与我曾经想象中的李璞有几分暗合:一位中国传统文化长途中永不疲惫的追寻者。
《李璞书法》乃十六开、22个印张的大部头精装本,长达三百三十多页,沉甸甸的。所选作品,影印清晰,印刷精美。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书店总经销。
我喜得这一部书法艺术册子,两个多月的时间,朝斯夕斯,爱不释手,挨篇读过,未有一字之遗。我钦佩书家广博的文化素养,为书家诸体兼善的书法而惊讶,为书家六十余年为书法艺术的坚守而萌发深深地敬意。于是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李璞先生的书法,给我的第一个启迪是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表达心志、表现情感的艺术创作,但它只是文化人群的高雅创作。
书法对创作者自身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有着高度的的依赖,同时书法艺术也对欣赏者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有着高度的依赖。很难设想,一个只会依样画葫芦的文化素质低的人能创作出高雅的书法作品,恐怕他的作品只会充满工匠气。反之,也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人能体验出《兰亭序》中那充满人生矛盾的超逸。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对于懂得鉴赏的人才有巨大的魅力,欧阳询观索靖碑、李阳冰观碧落碑数日不能去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书法是可以表达出心志和情感的,书法创作尤以情真思深为极致,要打动读者心灵,其笔端必凝聚真情,表达出神高韵远的境界,但这些无疑必以深刻的思想和思维为基础,并以驾驭自如的高超表达技法为工具。为此,书法之道是物质存在与人格精神存在的综合体现,缺一不可。
当我们带着如此的认知来读李璞先生的《丁未初入京师杂诗十九首》之六(《李璞书法》P58):悔不当初学种田,粗粮野菜不烦钱。寒藜弱小空怀技,胾肉尊荣实有愆。顾我流离长路上,怜他(她)望惘草扉前。难矜习艺真精到,犹恨书盲耳正尖。以及《甲寅娄底打工作》(《李璞书法》P59):平生不欲寄人篱,惭愧初衷今始违。怕想囊空亲旧远,常闻粥少弱小饥。谁堪陌路皆白眼,每见无行尽绯衣。梦魂不解思乡苦,恁是难期夜夜归。两诗都是抒发了自己痛苦矛盾的复杂情怀,诗歌本身的创作可谓深得唐人风致,暂且不说,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它以自然流畅不加整饬的书风,浓淡随行的墨色、小大不拘的字形,发泄了自己起伏难平的苦闷:为艺术的坚守却不能给予自己和家人以温饱富裕的生活。从落款的年月和书法条幅书写的时间,可知这两首诗创作在前,而数年后又创作为书法作品。这就不能不有了种“昔年心事依旧在”的苦闷。书法的整体表达与其他冷静的经典散文或诗词书写的条幅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想到颜鲁公《祭侄稿》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前者将满腔悲愤和其忠臣烈士的凛然正气自然融合抒发出来,书法作品显现出来的这种激越复杂的情感是浑然天成的而非人为的做作;《兰亭序》抒发充满人生矛盾的超逸,也是自然地流露。它们都因此在中华书法史上双峰并峙。可见书法是能够表达心志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创作,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可以撼人心魄的。但毕竟书法创作中的抒情是第一大难事,也就绝不能单纯以抒情为绝对审美条件。这也比之音乐艺术,好听悦耳也是好作品,并非要求所有的曲子都有明晰的抒情主题。那么书法也就如是,只要看起来典雅美观,与书写的文字内容和谐统一,养眼也是好作品。
谈到养眼,不能不说说李璞先生的篆书,尤其是他的铁线篆,那真是养眼的好作品。《李璞书法》收录有铁线小篆作品30余幅,幅幅都肃穆、庄重、精美、活泼、古艳、隽秀,可以说是少见的佳作。
文字学界和书法界普遍认为,铁线篆是小篆的一种,它是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笔划首尾如线,故名。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铁线篆,因其《谦卦碑》笔画纤细刚劲,风格独具,是典型的铁线篆。铁线篆的体势是标准篆书的变体。结字是篆书第一法,它以圆熟优美的形体结构,施以毫厘不爽的线条,成就了铁线的定义。前人写铁线篆,极尽婉转流动之能事,到了近世,则参以方折劲峭的笔法,故能圆融与刚健相佐,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因而,它的书写特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学习。但要在铁线篆上获得一定的成就却有相当的难度。这里有两个方面难处:
其一,铁线篆与其他书体的书写方法不同,在落笔之前,要对全文有个安排,既要强调单字的结体到位,以至全篇的布局妥当,精心安排之外,又不能忽略其书写过程中用笔的自然生动,即所谓用笔的意趣。否则缺少书写激情和随机应变的灵动,就会使作品刻板生硬,即使结构准确,首尾如线细硬似铁,却少了书法所要求的用笔圆活。所以即使是当代名书家也少有出色的铁线篆作品。
其次创作一幅铁线篆书作品,对心境状态的要求相对于其他书体的创作要高很多,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如行书草书创作,其情绪激越,一挥而就;它们的线条虽然统一,但它是在丰富多变条件下的统一;而楷书则笔法只要在协调的条件下,可以丰富多样,只要在通篇稳健的情况下能产生肃穆的效果即可。铁线篆的线条变化非常单一,通篇要求视觉上粗细一致,这就给书写过程带来了相当的难度,甚至在书写过程中,根本没有调整的余地,书写者就须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务必笔笔到位,字字精准,行行贯气,通体寓神,在这种近乎禅定的状态下,去创作一种高度精确、雍容富丽的饱含审美情趣作品,就需要简淡平和、不激不励的心态,把创作激情委宛地融入这种平和之中,不动声色。这种近乎禅定状态的心态不仅在创作前需要主动及早调整到位,关键还得使这种心态,能保持相应的持续性,直到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同时在书写过程中,要在这种禅定状态下同时生发出艺术创作的快感、创作的愉悦;并将这种快感和愉悦内化为作品的美学意蕴。否则,作品就会成为毫无创作激情的点画描摹而缺少艺术情趣。肃穆、庄重、精美、活泼、古艳、隽秀,是铁线篆作品的追求的艺术效果。
因此,我个人认为,李璞先生的铁线小篆是我迄今所见最为养眼的的作品。其线条规整统一、笔画纤细却不纤弱,刚柔相济,相反,它那筋骨强健的线条有如银钩铁画,坚劲畅达 曲直相宜,极富艺术的的力度感。字形则庄重典雅、古朴流畅,大有庙堂气概。其大篆则有金石味,可谓深得篆书之道。
《李璞书法》的最后一部分乃“篆刻”作品,选载篆刻50余方。虽然篆与刻是两个不同的分野,但李璞先生如其他高明的篆刻家一样,完成了从篆到刻的直接创造,一气呵成,大有西泠气象。其艺术的欣赏价值用不着在下多饶舌了。
在书法艺术中,传统的重要性还在于书法艺术是广阔的传统文化背景的一部分,而我们便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生存,时时刻刻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一个杰出的书法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国学大师,任政先生是,启功先生是,李璞先生也是。
据笔者统计,《李璞书法》遍涉中国古籍的经史子集及宗教哲学著作多达四十余部,他把自己研读的章节录写为书法作品,在当代书家中可谓独一人,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能反映出其文化底蕴的是其“自撰读书笔记”。P246《瞎字瞎说》就今人点评《东坡志林》“谢鲁元翰寄暖肚瓶”篇误“瓶”为“饼”且强为评点的错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正误;又就“达摩一苇渡江”世人误“苇”为芦苇作了令人信服的纠谬。表现出一定的文字学和训诂学素养。还有P249《再读东坡志林梁贾说见乔丽华注议》对“糟糠”“姬姜”两词义做了精当的训诂,对当下学术界不加考究妄注盲评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又P004--005先以《说文》为本,说明“绿”不同于“渌”,各有其字义;然后数引前人诗文为据,论证了将“渌净堂”堂额书写成“绿净堂”之非。表现出严肃的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他深厚的学养基础上的。其自撰诗歌中抒情作品虽有韵律上的瑕疵,但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有唐人气象,也属难能可贵。
李璞先生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书法创作上,而且在书法理论上同样有所建树。P036——037录印的文章就书法界长期倡行的取象之说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既肯定首倡的合理因素,又批驳了泛滥其用的不良影响。其自撰诗文中有几首涉及书法理论的诗歌:P079:字贵刚强并醇和,非穷毕世味难调。时人不具观书眼,一任逢迎用耳谋。P080:西风聚渺最无聊,字贵沉雄且中和。堪笑刘郎无见识,美丑从来不混淆。P81:刚柔各恃一胜场,果能圆融即墨皇。势雄万夫无犄角,从古迄今独二王。P82:心正笔正诚悬语,后世讥为恶扎祖。。乃知过之犹不及,允执厥中庶无咎。P083:自古有人非成法,标新立异终有罅。要知天道贵自然,古训谓之思无邪。这几首诗虽小,但蕴涵的书法观点却深刻而明晰,表达出李璞先生的书法美学理想,值得深研。
其《自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书法美学论。其中论点画、字形和墨色有云:“璞常谓谓字之点画,犹四肢之接于躯而五官之布于面。方幅之内,则如众星之布于河,而卒伍之列于野也。其间点画之修短、疏密,用笔之轻重、缓急,字势之正斜向背,则字形之结构也。一点一画,笔笔皆有佳处,厝之佳处则佳,厝之劣处则劣。此犹四肢之接于躯而五官之布于面也。人皆有五官五体,而劣者一目而足,佳者百睹不厌。是以西施、王嫱,千古知名;而右军率更万古不废也!而用墨之浓淡枯湿、行间之茂密疏放、上下之联缀、左右之顾盼、字之大小、画之劲柔,则方幅之布白也,字字皆有佳处,厝之佳处则佳,厝之劣处则劣。然亦非止于此也。若夫意气风发,顾盼雄飞,潇洒流落,气象恢弘,则天赋学养也。至若墨气昏暗,用笔软缓,或故作姿态,举措失据,或素眛观临,美曰创新,若优伶之弄巧、市娼之抹红,一睹而欲濯目,一闻而欲洗耳,又岂可与嫫母无盐比哉!”文章不仅深刻而形象地论述了作者的书法审美理想,同时也反映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能。
该《叙》还说:“夫欲字之佳者,首在临池。临池之要,首重楷法。楷之为义,法式也。……”由此启发我想到,“书法”即书写的法度。何谓法度?规矩、制度、法式即是,书法艺术中用来指代长期形成的形式规范,可以说这是一个内含巨大的模糊概念,可以说它包容一切传统,但又无法确指。书法中的规范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书法学习总是依赖前代的杰作,人们可以藉此比较顺利地把握形式构成的某些规律。进入任何艺术都可以以“法度”为依靠,但是没有哪一种艺术象书法这样严重地依赖法度。因为书法是“纯化”的艺术。因此李璞先生在这里以自己三十六年临池习楷的经历,谆谆开示读者,艺术没有捷径,唯有那不倦的攀登者,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说到楷书,我们不能不惊叹李璞先生楷书的成就。尽管《李璞书法》只选印了几十幅楷书作品,但我们依然从中领略到其楷书的功力和美学魅力。首先我们从所选“小楷千字文局部”(见P244--245)和“岳阳楼记”(见P250--251)可以看到,作品透发出深厚的唐楷风范,结构方正润朗,气势俊逸,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既端庄又飘逸的风采。尤其是其点画和结构透发出《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手卷的风格,其间又不乏赵楷的影子。众所周知,《灵飞经》是唐人写经之小楷作品,也是唐人写经中的极品,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但《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手卷,书法界普遍认为其艺术价值不但不亚于《灵飞经》,而且代表了隋唐写经的最高水平。而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其流畅飘逸又不失稳健、流畅中蕴涵古拙的书风,最是书法界所称道,甚或有不少人认为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实力不输王羲之!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虽然没有求证于李璞先生,但我还是敢于肯定地说,李璞的楷书脱胎于赵孟頫和《涅槃》手卷,熔铸为自己的楷书风格。既追求两先贤的法度,又法随自己的书意而转,彰显出李璞楷书独特的个性:无雕琢气、更无馆阁匠气,不造作、不浮躁,因而不仅笔力充沛,笔法和结体圆熟,字体端庄,且用笔灵动,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李璞先生的楷书何以会有如此的美学呈现,《李璞书法-自叙》有云:“璞庚寅六岁遵父命习为字,至丙寅四十二岁,其间三十六年所习仅楷书而已。至丁卯四十三岁,始及行草。尔后于楷法之习,岁不下两月,患手生也。……”这段文字让我们了解到李璞先生数十年从事书法艺术的历程,尤其是其习楷时间之久长,心志之专注,当世应是为数不多的存在。
我说李璞先生的书法大有赵孟頫的风范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赵孟頫《归去来兮辞》行书长卷,该长卷通篇皆是“二王笔法”,是“二王”一脉书风的传承作品。而李璞对二王也是情有独钟,有其诗文为证。其实说他有赵孟頫风范也无疑有“二王”的风范。其次该长卷是赵孟頫行书的最高成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里程碑作品。书法史也因此认为他开创了抄录古人诗文名篇的一个时代。恰恰李璞先生一生热衷抄录古代典籍作为书法作品,《李璞书法》收录的行草作品多达340个页面,绝大多数是古代典籍的抄录作品。这是否受赵孟頫的影响,不得而知。但李璞先生如此行径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书法的技巧所谓“字内之功”,在大量的书写实践中不断熟练而至圆融;尤其是大量典籍的阅读抄录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圆融的则是“字外之功”,可谓内外双修。明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李璞书法》全书那“书卷气”“儒雅气”的源泉所在,没有丰厚学养的孕育成吗?也无怪乎李璞自撰诗文大有古文风致。
《李璞书法》收录的行书草书作品,最令我们心动的是P4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和P226—227元好问《骤雨打新荷》、P228—229《赵嘏诗闻笛》,三幅作品既呈现出专业书家的“练”功,即专业书法家的书法技法,又满是文人书家的韵致和神采,真是养眼的好作品。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在书法造诣上讲,古代名家在某一特有的神韵方面往往是高不可及的巅峰,当代人企图超越古人,我总觉得这是一个梦魇,一是当代人缺了古人那种读书人的氛围,二是当代人尤其缺了古人那种文化学养,追风古人尚且难,更谈何超越?尤其在当今社会,艺术的商品化使得人们心性躁动,在书法界,不乏这样的一些人:执笔尚且未稳,悬腕提肘未能,便妄称技法完备;书法艺术之理法未悉,便高谈书家意境;不谙书法之规矩,离经叛道,却自诩创新!更有个别人,恃一体之长,目空一切,藐视古今,对先哲时贤指手画脚,仿佛天下唯他为尊,谓之狂徒可也。对照李璞先生诸体兼善,且自叹“璞老朽矣!犹未敢成也。” 难道不觉汗颜?
谨以此文,致敬李璞先生!
庚子闰四月于岳麓山下之云栖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