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园渡口摆渡人之二:爷爷回家

小清河毛园渡口的南侧有三间瓦房,这就是“摆渡屋子”,也叫“船屋子”。比起爷爷做摆渡人时,条件好多了。

毛园村碑

那时的“摆渡屋子”是两间低矮的土坯小屋,坐北朝南,麦秸坉的屋顶,整个外墙上千疮百孔。屋内总共十几个平方,里间盘着土炕,屋里除了一张小饭桌和两个马扎外,再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什了。爷爷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小屋里,度过了几十个春秋。

早先的渡船

爷爷是退伍军人、党员。在部队时,作战、急行军是家常便饭,大部分物资都是肩挑背驮,超负荷的劳作使爷爷的腰落下了严重的劳疾,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锅腰”。但六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不怕苦不怕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也一直遵循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地做着这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通往渡口的生产路

通往渡口的生产路全长三百多米,以前是条土路,每次雨雪天总是被人、畜踩出高凹不平的小坑来,晴天后平整道路就成了爷爷自愿的劳作。大多数人都认可他的辛劳,都会投去赞许的目光。但有时也会招来个别人的冷嘲热讽:“你傻呀,大队又不给你钱”、“你已经是党员了,还在努力什么,呵呵。”对这样的闲言碎语,爷爷总是一笑了之。每次平整完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屋子时,累得连饭都不想吃,脸上却总是浮着满意的笑。

针灸(来自网络)
爷爷喜欢中医学,懂得针灸疗法,也经常靠针灸来治疗自己的腰疾。还有奶奶的头痛脑热,也是一针见效。久而久之,就有些乡亲们来求医。爷爷也是有求必应,但从不收诊费,也不要老少爷们儿送的东西。他还规定,治疗必须在晚上,不能耽误白天摆渡上的活儿。
本村一个年青人从小落下眼疾,看东西重影。四处求医无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找爷爷。正是秋忙时分,每天过河的人络绎不绝,这段时间也是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时候,但爷爷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此病要按疗程治疗,需要坚持好几个月。从那天起的每一个晚上,摆渡屋子里那昏暗的灯光下总能看到两个挨着很近的身影,一直到深夜……
毛园摆渡码头(现在)
1998年7月,正值汛期。有一天,73岁的爷爷在小清河上来回渡人,“奋战”了一天,从早到晚水米未沾。傍晚时分,看看上坡干活的人们都回来了,就把船锁在桩上,准备回家吃口热乎饭。当他骑着自行车行至村后的丁字路口时,一场飞来的横祸悄然而至。只听“咣当”一声响!爷爷还没反应过来咋回事,已经被一辆飞驰而来的摩托车连人带自行车撞出十多米,摔倒在路上,惊得过路的人们目瞪口呆。
骑摩托车的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值得庆幸的是他没伤到分毫,却也吓得脸色蜡黄。他战战兢兢地来到爷爷面前,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爷爷强忍着剧痛,挣扎着坐了起来。看到小伙子惊恐的样子,爷爷苦笑了一下,断断续续地说:“孩子,别害怕,我没有事,你走吧。”小伙子万万没想到爷爷会说出这样的话,连忙转身就走。不一会儿,他的背影就消失在了那惨淡的暮色中。
爷爷的这一举动也惹来了路旁人们的非议,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着,都说不该放他走。爷爷无奈地摇了摇头,再没有说什么。他试图站起来,身子刚立起来一半,却随着“啊”的一声惨叫,又一次重重地摔倒在地,昏厥了过去。
这时,好心的人拨打了120。当我们全家赶到医院时,爷爷已被推进了手术室。从医生那儿得知,爷爷右腿胫骨、腓骨骨折,腰椎三处粉碎性骨折,颅内有积液,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有生命危险。没等医生讲完,我们早已慌作一团。父亲和叔叔们焦急万分,而又束手无策,不停地在手术室门前踱来踱去,两个姑姑哭得泣不成声……
作者:柳桂兵,博兴县老湖滨毛园村人。文学爱好者。现供职于天龙红木家具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