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忆童趣
春暖花开忆童趣
文 / 冯吉岭
榆钱儿
儿时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知道有一种树叫榆树。早春时节,榆树的枝桠上便冒出一个个小黑骨朵。当柳枝冒出嫩芽的时候,榆树枝上的一个个小黑帽子也随风而逝,长出了嫩嫩绿绿的榆钱。因它的形状圆薄如古代的铜钱,另外中国人比较喜爱寓意喜庆吉祥的谐音,“榆钱”因此而得名。“余钱儿”应该是人们比较喜欢的称呼,因此七十年代左右,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栽种几棵榆树,除了图吉利之外,更重要的是榆钱儿又是大自然赐予的一道美味。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儿时的记忆在脑子里翻腾打转,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翠绿的榆钱儿一小簇一小簇挂满树枝,原来干枯寂静的树枝,一下子点缀了青翠的一串,条条树枝宛如穿了片片透明的碧玉,在斑驳的阳光中闪烁着,碧绿而透明。微风吹动,树枝轻摇,闪耀着它的辉煌和灿烂,着实令人喜爱,它昭示着寒冬已经远去了。薄雾揉合着炊烟在空中飘舞,暖暖的阳光在薄雾中透着灿烂,整个村庄辉映在一片翠绿中了。
对于榆钱儿的记忆,除了快乐还是快乐。孩提时,我们都长得瘦小,但身手出奇的灵活。爬墙上树对我们来说如履平地一般。春天那些盛开的榆钱就那么招摇着,高高在上的,引诱着我们这些垂涎欲滴的孩子们。
摘榆钱难度要大的多。榆树一般都是很高的,很多人望树兴叹。不过我们男孩子要厉害得多,再高的榆树我也爬得上去。我们几个上树去摘,余下的在地上捡。每次都要每一个人都抱一捆,才从树上溜下来。我们在树下先大吃特吃。呵呵,其实榆钱儿生吃不怎么好吃,味道不是很爽口,但我们还是吃,好像总是填不饱肚子的样子。嘻嘻哈哈的,在树下边吃边闹。直到炊烟四起,或者夜幕降临,才肯拍拍身上的尘土,打道回府。
在榆钱儿生长的还很小时,耐不住寂寞的孩子们,把生了榆钱的枝条折下来,编织成圆圈,套在脑袋上,相互追逐嬉闹,叽叽喳喳的儿趣声和小鸟的鸣叫声,衬托出了村子的古朴宁静,自然和谐,于是整个村子宛如世外桃源,别有洞天,令人神驰心往。
当榆钱儿长成指甲盖大小,人们便纷纷爬上墙头或者踩着板凳,挎了篮子,把榆钱儿从枝条上捋下来。有的一边捋一边往嘴里塞几口咀嚼着,嚼着清脆,嚼着香甜,嚼着清贫而快乐的童年。
榆钱儿有好多种做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榆钱儿洗净,和了玉米面或者高粱面蒸成窝窝头和饼子,黄黄的玉米面透着榆钱儿的翠绿,咬一口脆脆的透着青草的味道。把榆钱儿和了白面,擀成薄薄的饼子,放点盐进去,在锅里摊熟,叫咸食饼子,还有榆钱儿饭、榆钱儿糕等等。
榆钱儿,不仅仅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一道风景,更是在物质贫瘠的时代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食,让人类品味大自然的仁慈宽厚。
慢慢榆钱儿变得微黄,又渐渐枯黄,远远看去满枝挂满铜钱,微风吹拂,满树金黄的榆钱儿宛如金币飘飘洒洒回归大地,滋润着来年的母树愈发青翠。
槐花飘香
怀念槐花不仅仅源于槐花的美,更有它的香甜,它可以成为农村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孩子争相采摘的美食,以填补匮乏而单调的肚皮。
大约在每年的四五月间,门前屋后的老槐树在乍寒还暖的春末,奋力挣扎出片片绿荫,释怀着夏日即将到来,于是在不知不觉间的某一个尚飘着雾气的清晨,当木门吱呀呀推开时,一股清香甜润飘然而至,沁人心脾,令人在睡眼惺忪中猛然振作起来——大家知道,那一定是槐花开了。
当雾气消散,太阳升起来,整个村庄在鸡鸣狗吠声中焕然一新。一簇簇、一串串的槐花,迎了灿烂而斑驳的阳光,洁白的花蕾在绿叶的衬托下,纯净如玉,在努力展示着它的耀眼和美丽,整个村庄在槐花的衬托下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香气在湿润的空气中漂浮,无不沁人心脾。于是,绿叶、槐花、阳光,炊烟、鸡鸣、狗吠便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宛如世外桃源了。整个村庄沸腾起来,大人们用长长的竹竿捆绑钩子,拿了篮子站在槐树下,一簇簇的槐花在钩子的弯曲中纷纷落地,小的孩子紧跟着把落地的槐花小心地放进篮子,我们则攀爬到树上,纷纷采摘。老槐树的皮粗糙得裂痕累累,像经年的老人憨笑着、沉默着,预示着它经历过的沧桑和艰辛,累累的裂痕恰是为我们准备的最好的攀爬工具,于是欢声笑语形成了古老的村庄特有的淳朴。
槐花可以生吃,最先吃第一口的一定是我们这些孩子,在树上摘下一串,一手把着树干,一手拿着一簇槐花不停地送进嘴里,嚼着香甜,嚼着幸福,嚼着永远忘不掉的童年。
槐花有好多种吃法,记得奶奶把槐花从树枝上小心地撸下来,放进筛子里轻轻晃动,盛开的槐花在上面,尚未开的在下面,这样分别开来,各有不同的吃法。盛开的槐花掺了玉米面、高粱面或者地瓜面,揉合成各种形状。窝头形状的放在蒸锅的箅子上,蒸锅的四周贴了饼子。随着“古达古达”的风箱声,蒸锅里渐渐飘出清香,锅盖掀开来,蒸熟的槐花在窝头和饼子里星星点点,吃在嘴里,柔柔的,滑滑的,甜滋滋的。没有开的槐花则单独做成烫,搅进白面或者玉米面,便是一锅香甜的粥了。
槐花洗了可以掺和点玉米面子,拌匀了直接放在锅里蒸,我们那儿叫“扒拉子”。蒸熟后,直接放进碗里用手抓着吃,甜滋滋得透着清脆。最爱吃的是把槐花放点猪大油和盐包成团子,那时候人们买肉专挑肥的,主要用来炼猪油,炼剩下的肉渣香气扑鼻,放进团子里。咬一口,诱人的肉香带着甜味儿,至今想起来仍口水直流,这应该是我们童年的美食之一了。
又是一年春来到,让我们收拾一下心情,去大自然中,寻找童年的味道……
作者:冯吉岭,笔名哲理,现从事法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