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211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这一条既然是放在阳明病篇,那么“发汗多”应该是指阳明病的汗多,阳明病的表现就有“汗自出”嘛。

病家是阳明病,本来出汗就多,接诊的医家又使用了重剂的发汗药,从而导致津液大量亡失,津液就是阳气,所以仲师说“亡其阳”,胃肠道本来就有实性瘀滞,再重发汗,就会导致津液亡失,水亏火亢,病家就会谵语,这时如果脉短了,也就是不足寸关尺三部,这说明体内阴津完全匮乏,这可能导致死亡,如果此时脉还基本正常,那说明病情还不算严重,采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才合适。

阳明热证,也就是白虎汤证病家也是多汗的,应该清热泻火治疗,如果用重发汗法,同样会津亏,但因为没有胃肠道实行瘀滞,所以不会谵语,重发汗后,可能是竹叶石膏汤证、百合病等等。

除了阳明病的多汗,太阳中风证也是多汗的,这种情况下同样不能采用重剂发汗药,应该是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一类的方剂才可以,太阳中风证如果用重发汗法,多导致阴证,也是多死的。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读书笔记226、227--大小承气汤的使用的辩证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226,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 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这一条是讨论小承气汤的治疗范围 小承气汤具有泻下的力量但是 ...

  • 白发伤寒论|第五十四讲(266.267)

    第五十四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266.26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

  • ​二十、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亡)〔出〕,胃中(躁)〔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原文213

    ​二十.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亡)[出],胃中(躁)[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原文213 [郑论] 按因汗出以致谵语,大便鞕者,胃(躁)[燥]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3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4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的含义,跟前面42条所分享的一致,是指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这条是指太阳病经过治疗,外证依然存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1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0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9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家表现出来的是浮缓脉,身上不像前面38条那样疼痛,只是感觉沉重,并且沉重不是持续存在的,是时轻时重的,同时没有少阴病的表现,这时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5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这一条挺有意思的,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字面意思:病家得的是太阳病,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8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