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40年经验之谈,扶正首要顾护阳气【一点资讯】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又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张介宾据此提出:“阳之为义大矣,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原,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又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可见,人体气的生成、运行及气之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功能的发挥,全靠元阳的资助来表现。彭教授特别重视人身之阳在生命活力中的作用。他认为,一部《伤寒论》,其根本要义在于扶阳气、存津液、保胃气,其中扶阳气又是重中之重。
《伤寒论》原文 397 条,寒证十居八九,讨论虚寒的就有 100 多条,而实热不过十居其一二。全书载方 113 首,属热者 60 余首,属寒者仅20 多首。三阴病篇章,则几近为温阳而设。
张琦《素问释义》中说:“七阳数,八阴数。七八犹言阴阳也。中年以后,阳渐衰而阴渐长。七曰损而八曰益,知其损益而抑阴扶阳,则两者可调,不然乃早衰矣。”
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出现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腰膝骨节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面浮身肿,小便不利,甚则腹胀如鼓,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脾肾阳虚的症状,于此必须大肆温补,方能力挽狂澜,药起沉疴。
彭教授临证时经常选用真武汤、附子汤、四逆汤等类,尤其喜用附子、善用附子。明·虞抟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于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仅一味药,即可内走五脏六腑,外行肌肤表腠,上通下达,八面玲珑。于心阳虚,可疗胸脘疼痛,心悸多寐,或失眠;于脾胃虚寒,可疗脘腹冷痛,泄泻下利,食欲不振,水肿,吞咽梗塞;于肾阳不足,可疗腰背疼痛畏冷,甚或亡阳厥逆。它不仅可用来救治濒危重症,而且可以广泛用于各科内伤杂症,从《内经》“少火生气”之义而臻扶正养正之妙。
如彭教授治陈某,女,42 岁,风湿性心脏病病史 8 年。因心悸、胸痛、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浮肿等症,于 1998年 2 月到某市医院诊治,诊为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住院治疗月余。住院时曾用过西地兰、速尿、硝酸甘油等,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及双下肢水肿等症一度好转。但 1 个月后,上述症状复发并不断加重。经大剂量强心、利尿药,24 小时尿量少于 200mL。邀诊时患者心悸、胸痛、气促较甚,低流量吸氧,尿少,眼睑及双下肢浮肿,乏力,恶心,舌淡暗,苔白滑,脉沉细数。中医诊为少阴病,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治宜温养心肾,利水消肿。予真武汤加味:熟附子 9g(先煎),茯苓 20g,白术 12g,白芍 12g,生姜 6g,丹参 12g,薤白 12g,法半夏 12g,泽泻 12g,猪苓 15g。首日服 1 剂后,恶寒减,尿量增至600mL,患者家属大喜。次日服 2 剂,早晚各 1 剂,24 小时尿量增至 1300mL,浮肿渐退;心悸、胸痛明显减轻,气促好转,停止吸氧。后续上方加减调治周余,患者精神转佳,心悸、气促、胸痛缓解,可自行落地大小便,双下肢浮肿消退,纳食渐复。
又如治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女,36 岁,反复腹痛、腹胀数月,屡治不果。就诊时除腹痛、腹胀外,伴见咳嗽、咽间痰阻感、肢端欠温、皮肤瘙痒、黄带有异味、大便溏薄日二三行。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滑。辨为脾肾阳虚,寒湿内蕴。以四逆汤、半夏厚朴汤合香连丸加减:熟附子 6g(先煎),干姜 6g,紫菀 12g,香附 15g,广木香 6g(后下),黄连 6g,法半夏 12g,川朴 15g,云苓 20g,苏叶 12g(后下),陈皮 6g,炙甘草 6g。4 剂后腹痛、腹胀减轻,已无咳嗽,肤痒亦除,大便渐次成形,即于原方中撤去肺表药,守上方稍事增损,前后再服 14 剂,腹痛腹胀及泄泻未发。继以健脾之药调理巩固。
彭教授指出,不管治疗哪个系统、哪一病种,只要符合阳虚的本质,就可投用附子,以患者微微口干,甚则咽部轻微不适为度。即使一些苔黄或光剥、脉细数的患者,凡是舌苔黄但水滑黏腻,光剥而质地淡嫩,脉虽数而沉弱无力,不可认为是热证,仍要分清寒热真假,予温补收功。遇到某些虚实并存的情况,则须不拘一格,寒温并用,可以在使用附子的同时,加黄芩、桔梗、沙参等苦寒凉润药味监制和抵消其副作用。当然,附子虽然好用,但毕竟是刚烈之性,且有一定的毒性,用之不当,可致心律不齐,甚至导致心脏、呼吸麻痹而死亡。全国各地附子品种不一,毒性也不一样,如云南腾冲附片的毒性就比四川附子大 18 倍,故临证时除考虑其适应证以外,尚需注意附子的品种、用量及煎煮炮制方法。
……以下是广告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