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光日新1321】天天读经典:礼之用和为贵;信近于义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天天读经典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篇》
有子说:“礼的应用,使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才是最好的。古代尧舜禹等帝王的治世之道,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是,如果所有的大事、小事都这样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为了表面的一团和气而和(稀泥),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这样的解释前后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中间部分总感觉怪怪的。于是继续深入学习,在网上又找到了另一种断句、理解方式: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篇》
分歧部分主要在“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上。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理解方式。先王治国,就以“礼之用,和为贵”为“美”,为准则,所有的大事小情都按照这个标准(要求)来判断(执行)。有不符合“礼之用,和为贵”标准要求的,为了“和为贵”而和,不符合“礼之用”,这也是行不通的,也是不能这样做的。
关于“和”,现在多理解为“调和、和谐、协调”,杨遇夫在《论语疏证》中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所以有人把“礼之用和为贵”理解为:“推行礼教,就是以把事做得恰当、和顺为最好。”
“有所不行”“不可行也”,有的直接解释为“行不通”“不可行”,我以为也是不妥的,我觉得应该是实行、做的意思。
算了,真的很难理解,也很难说清楚,毕竟用的最多的还是“和为贵”,那就按照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去理解、去践行吧!顶多再做到不为了和而和,懂得以礼节之,保全自己,那也就足够了!
下面这段更难理解,在现实生活中用得更少,所以一并列出: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篇》
这段文字我看了N遍也没看懂到底是什么意思,查看了一些解读资料,才勉强理解了一点点。
讲诚信要针对近于义的约定,近于义的话才可以去践行;对人谦恭要符合礼,不能无尊严地低三下四地谦恭,这样才能不被羞辱。
第三句,有的材料上解释上“所领先的人都是可靠的,也就值得尊敬了”,我是一头雾水;
有人从“信不失义,恭不失礼,因不失亲”的句式结构理解,因通“姻”或“荫”,指旁系亲属。整句话翻译为:旁系的发展不脱离宗亲,这样就算得上同宗了。借指为人做事不要太离谱,要循规蹈矩。也解释得通,个人感觉有点狭隘;
受前两者启发,我的理解:“因”取“因循守旧”的沿袭、传承意;“亲”取有些人理解的“新民”的创新意,所以第三句理解为:“传承前辈的东西又能有所创新,也是值得尊敬的了。”
感觉很牵强!呵呵,如有可能,留待日后解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