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们都容易忽视这个误区

本文字数约:2670 字       

阅读时长约:6 分钟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总希望孩子听话。一是受到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孩子应该孝敬、顺从父母,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二是出于朴素的爱,父母认为自己的方法和想法对孩子更好、更有利,强硬要求孩子遵循,希望获得对孩子最好的结果。

所以孩子“不听话”时,很多父母会生气甚至大怒,采取粗暴手段作出惩戒。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爱是盲目的、不理性的。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不但可能达不到真正的优秀,患上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还很高,社会也无法进步。

为什么这么说?

咱老祖宗千古年来传下来的家教方式真的行不通了吗?

我们在以下视频里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点击可浏览,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视频里提到了“讨好型人格”,在这里还想展开谈一下这种性格特点的弊端。

一方面,讨好型的孩子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容易积累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这在视频里已经讲过了。

另一方面,本来孩子刻意讨好是为了“生存”,为了少惹来身边人的不满和生气,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但这不是一种理性、科学的处理方式,反而容易失去主见,容易依赖别人,并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现在的青少年、儿童并不如很多人想得那样“单纯”。从小学开始,一个班级往往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有些孩子本身也有一些心理、行为问题。

他们如果发现哪个同学性格比较软弱、没主见、爱讨好人,就故意欺负、排挤、差使这些同学。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专挑软柿子捏”。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不但没法获取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反而容易受到校园欺凌,继续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有的孩子内心活动比较复杂。他们遭受父母粗暴、强硬的教育时,虽然愤怒,但不敢反抗。他们会表现出乖巧、顺从,看父母的眼色行事,讨好父母。

但在父母看不到、管不着的时候,他们会用不当的形式将内心的压抑、怒火和不满发泄出来。比如抽烟、酗酒、打架,欺负、羞辱比自己弱小的人。

很多在学校里惹是生非、横行霸道的“小太妹”“小混混”,在父母面前大气都不敢出,刻意隐瞒自己的恶劣行径。等他们惹出大麻烦,父母猛然发现时,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已经涉及违法犯罪了。

部分家长可能还有这样的疑惑:

如果事无大小都要求孩子听大人的话,这确实是有点过分了;

但是我们大人的确积累了大量生活和为人处事经验,这都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我们希望给孩子提供建议、意见,有利于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少碰壁,这有何不可?

又或者说,如果我们认为大人的意见建议是有益的,要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

关于这个话题,我认为父母要考虑两个因素。

第一,我们大人的经验就一定是正确、科学的吗?又或者说,就一定是适应当下这个社会的吗?

我们这一代父母的认知和经验主要来源于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包括原生家庭、社会阅历、接触到的信息。

虽然不能说全部,但其中有很多认知和经验有很大的时代背景影响。也就是放在父母成长的时代里,它们是合适的,利大于弊的。但放在当今社会,就不一定了。

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互联网,信息来源非常广。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跟父母肯定是不同的。在有些方面,他们的知识比父母更深入、全面、更新速度更快。

所以简单地说,父母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审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否紧跟时代,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对的。

尤其是自身学业、事业非常优秀的父母,因为有所成就,反而更容易过分自我肯定,形成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意见的偏执型人格,有意无意地否定孩子的想法。这会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还有,很多大人在成长时期也经历过心理创伤,并形成了一些扭曲的认知,甚至是不理性的执念,但对此缺乏觉察,更没有意识去调整、纠正。

如果这些错误的认知和经验传授给了孩子,很可能就在无意中埋下隐患。

第二,再正确、科学的道理,也要用合适的方式来传授,孩子才能更好地思考、领悟。

临床中我们遇到过很多有素质、高文化水平的患者父母,他们确实积累了大量有积极意义的人生经验。

“何医生,你跟孩子做干预时讲的一些道理,我们也跟他讲过呀!可他们就是不听啊!”很多父母发出这样的疑问。

确实有些孩子比较不理性,逢父母必反,他们自身有一定的责任。但父母也亟需自我反省,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

这往往是因为父母曾经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亲子关系不良,孩子排斥、厌恶父母,便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理解父母说的话。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也曾深入分析过,父母可点击回看:这3句“正确的废话”,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尤其是抑郁症患者!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更理性地参考自己的意见,父母必须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掌握高效的沟通技巧,平和、清晰、深入浅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顾虑,而不是传统的说教、唠叨、说些正确的废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就算父母认为自己说的有道理,也不建议孩子不假思索就照单全收。而最好是双方进一步讨论、思考,分析利弊,作出决定。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可以主导决策过程。但当孩子长大了,选择权应该更多地交给孩子,引导他们在有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理性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出自己的选择。

而且,只要不超越道德、法律和安全的底线,父母要适当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机会试错。当然,试错的成本要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虽然试错很可能失败,孩子遭遇了挫折,往往会一时萎靡不振。但经历失败的痛苦、学会调整心态、总结教训,这是培养“逆商”最佳途径。有了“高逆商”,孩子才能越挫越勇,在一次次磨砺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获得真正的成功。

而且,允许孩子做决定和试错,有助于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有的父母经济条件很好,能力也强,他们不希望孩子受苦,很早就把孩子的路安排好了。如果孩子不愿意,他们甚至会威胁断绝孩子的经济来源。

这些孩子要么极力反抗,或者背着父母暗地里筹划自己的事业,反而缺乏理性的引导和指点。要么彻底“躺平”,产生惰性,“既然我说啥都没用,那我还那么积极主动干嘛?”

一旦他们遇到重大挫折,往往会将所有的责任归结于父母,“都是你们安排的,都是你们害的”,进一步恶化亲子关系,而且很难走出困局,很容易导致精神心理障碍。

前几年,山东临沂四院杨永信“电击青少年”的事件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后来还出现了豫章书院、大爱无疆等非法机构。

点击浏览相关文章:

- 豫章书院负责人获刑,但对于治疗网瘾,多少家长仍在指望“杨永信们”?

-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有3个特点,杨永信都符合

很多孩子就因为在父母眼中“不听话”“叛逆”被送到这些机构去,遭受暴力、非人道对待,迅速形成恐惧性的条件反射。

求生的本能驱使他们不得不对父母“听话”,但同时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一生的巨大心理创伤。

很多去过这些机构的孩子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有的从此与父母反目成仇,亲子关系彻底破裂。

希望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能给父母带来警醒。不能总让孩子听父母的话,父母更要听听孩子的话,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这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好”。

家长怎么帮助抑郁、双相孩子加快康复?

扫码加入“晴日知识课堂”

购买高级会员,一年内免费畅享所有专栏内容


热门文章:

恋物、偷窥、恋童、想变性……关爱男性健康日,为啥对这些性心理问题避而不谈?

爱上了抑郁症患者,能谈恋爱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条件吧

青少年出现幻觉、疯跑、“恶鬼缠身”......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跳大神”有用吗?


热门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