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留秋色蟹螯肥”,食蟹季节肝病患者能吃螃蟹吗?
“桂拂清风菊带霜”,
“菊留秋色蟹螯肥”。
秋冬之交,稻梁已足,有菊有桂的季节,就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现代医学认为,螃蟹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价值也不可忽视。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
每年秋天,膏满黄肥的大闸蟹必定能占据一席。
大闸蟹好吃,怎么才能“吃好”呢?
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螃蟹的做法
刘若愚《明宫史》:“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 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李渔精于食蟹,“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
袁枚写过《随园食单》:蟹宜独食,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
生姜、紫苏不可缺。由于螃蟹性味偏寒,所以在蒸螃蟹的时候可在螃蟹上撒一些生姜片或紫苏叶,若是用水煮螃蟹,则可把生姜片或紫苏叶加入水中。生姜、紫苏都可解鱼蟹毒,另外生姜和紫苏的温热之性也能化解螃蟹的寒性。
“何由共杯酒,把蟹擘黄柑”-螃蟹的作用
宋代傅肱著有《蟹谱》,书中说蟹能:“治胃气”、“通利支节”、“去五脏烦闷”。明代万后贤在《贮香小品》中说:“镇疟”。
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载有:“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体上”以治漆疮(过敏性皮炎)“不一二日”而愈……等等。
清代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中说螃蟹有“散血解结”的功效。
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螃蟹可“活血”,蟹壳“主辟邪破血”,蟹爪可“催产堕胎”,云:“孕妇及中气虚寒、时感未清、痰嗽、便泻者均忌。”由此可知,孕妇最好少吃螃蟹,外感咳嗽未清者也最好别吃。
干祖望写有一篇《蟹》文,文末谈到:“我师钟氏治疗骨伤科病的内、外伤方药中,常教病家取蟹爪(即脚末的一节)作引子。盖取其有活血散瘀作用。所以一个挫伤、扭伤、钝器伤的不开放性损伤,可以饱餐一顿,甚虽二顿、三顿螃蟹加老酒,倒是最好的良方妙药。”
搭配黄酒
螃蟹性寒,如果搭配加热的黄酒,酒内加些姜丝更佳;
搭配红茶
螃蟹营养丰富,稍吃几只便有饱腹之感,喝点茶不仅解酒醒酒,又能去腥去胀;茶以红茶、熟普为佳。
搭配水果
“蟹到强时橙也黄”
“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
“何由共杯酒,把蟹擘黄柑。”
吃蟹必配酒,吃橙则解酒,而橙与蟹双美合一,又成为一道佳肴——蟹酿橙。
哪些人不宜吃螃蟹?
万物自有天性,螃蟹鲜美,但亦非人人能吃:
患有湿疹、皮炎、疮疖的人,吃蟹后会加重症状;
患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结石、肝炎的人吃蟹后容易旧病复发;
患有伤风、发热、胃痛的人,吃蟹后会延长病程;
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的人,吃了蟹黄对身体不利;
由于螃蟹横行,故能活血,性又极寒,所以孕妇不适合食用,宫寒胎元不壮者,食后有落胎的可能性。《本草新编》记载:怀孕妇食下,令人横生。此物最不利人,而人最喜噬。然得此以解散胸热,亦有可取。若入药,则只用之于跌损之内也。其中,螃蟹最不适合孕妇吃的部位是蟹爪,《本草新编》记载:或问蟹爪主破胞堕胎,岂以其爪性过利乎?曰∶蟹性最动,而爪尤动之至者。子死腹中,胞不能破,用之实神,正取其动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蟹爪主动,容易损伤胎气,所以吃多了有导致破胞堕胎的风险,孕妇还是不吃为妙吧。
肝病患者能吃螃蟹吗?
对于合并脂肪肝的患者来说,螃蟹富含蛋白及脂肪,吃了过多的螃蟹后,会增加脂肪的摄入,这样可能会导致脂肪肝的加重。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可以适当食用螃蟹。毕竟螃蟹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及微量元素,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如果肝脏炎症波动,患者会出现胃黏膜充血,胆汁分泌失常,消化功能较差,螃蟹中所含的蛋白质难以消化,会加重腹胀。
对于肝硬化患者,患者常合并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吃螃蟹时容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不吃为妙。
对于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尤其要避免,毕竟螃蟹是高蛋白食物容易诱发肝性脑病。
螃蟹中含有嘌呤和甘酸两种成分,会在血液中产生过多的尿酸,高尿酸血症患者多食易诱发痛风。
蟹黄中含有高胆固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吃螃蟹时,建议不吃或少吃蟹黄,并且佐餐搭配要荤少素多,以饮食清淡为宜。
死蟹、隔夜蟹中蛋白质会分解成组胺,进而导致过敏反应,即上吐下泻或起疱瘙痒,甚至水肿。
此外,螃蟹和柿子也不能同时食用。因柿子中含有大量鞣酸,两者在胃酸的作用下与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质,很难溶于水,沉积在胃内,再与柿子里的果胶及植物纤维等凝结成块后,可形成胃石。